黃敏
摘?要:“中國畫”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繪畫種類,它在畫界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可撼動的地位,并且有著獨特的筆墨語言和線條意味。但是隨著繪畫種類的豐富和人們對藝術表現形式的追求,“新水墨”“實驗性水墨”等繪畫種類逐漸進入大家視野,因此“中國畫”與“水墨畫”二者之間的關系引起了眾多學者爭議。
關鍵詞:中國畫?水墨畫?共存
“中國畫”,古人稱中國畫為“丹青”。它作為一門與油畫、雕塑、版畫相并存與區分的繪畫種類則是以國別、地域名稱來命名的,它的出現是由于近代以來引進了“西畫”,尤其是“油畫”的引進之后,在與“西洋繪畫”的對立中,為了強調自身民族性,并且與“日本畫”等畫種相區別的繪畫種類。傳統中國畫的概念并不包括年畫、壁畫、版畫等畫種,因而不是寬泛界限上的地域性繪畫概念——中國的繪畫,主要是指唐宋以來的院體畫,宋以后的文人畫、尤其是以明清以降的卷軸畫為代表,可分為分為水墨與丹青。這時候“水墨”一類繪畫其實是涵蓋在中國畫這一大門類之中的。當然不僅僅只包括這些,還有色彩豐厚的青綠、宮瑾細致的工筆重彩以及賦色沉穩絢麗的壁畫等等。現在的中國畫,相比以前已有不同,雖然仍以傳統技法與理念為主,但早已注入了時代的氣息。筆墨當隨時代,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應該注入時代的鮮血,使得中國畫在多元的傳統筆墨的基礎上貼近生活,反映現實,從而推動中國畫向現代形態的轉化。放眼于參加全國各類美展的藝術作品,其中大部分都屬于展現時代風貌、緊扣時代脈搏的作品,無論是題材的選擇還是主題的闡釋都是當下正在發生、緊貼人民大眾的事物,此類作品也更易引起觀賞者的共鳴。但是抓住時代特色并不是指我們的題材要局限于這個之中,縱觀現在的作品,也能發現中存在一個現象:中國畫的創作形式似乎遇到了瓶頸期,為了迎合時代主題,使得作品中缺乏更多的表現對象,只是為了緊扣時代創作,但大多數作品又無法逃脫傳統的桎梏,造成繪畫題材出現過于單一、千篇一律的情況。
“水墨畫”,狹義上是指由水和墨經過調配其各自濃度所畫的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但 “水墨”一詞,并不只是簡單的黑白灰概念,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水有水性, 若要追溯水墨畫的傳統,那便要追溯到百余年前。“水墨”更早存在于傳統的文人畫話語系統之中,在宋代達到興盛的地步。王維在《山水訣》中寫道:“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這是“水墨”二字的第一次出現,而“中國畫”則是近代時伴隨民族意識興起而產生的新詞。 如今出現的“新水墨”作為藝術創造的“新大陸”,受到了廣大藝術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因此許多藝術創作者以水墨畫或水墨的名義進行許多當代藝術的嘗試,例如抽象水墨、拓印水墨、前衛水墨、實驗水墨、行為水墨等等,這些都是對“水墨”的新的詮釋,有些甚至在創作過程中已經脫離了傳統的筆墨和宣紙,形式更為多樣。在“新水墨”蓬勃發展之后,脫離了筆墨紙硯的“水墨畫”是否還屬于“中國畫”的范疇成為了一個引起大家爭議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水墨”應獨立于中國畫這一大系統之外,在筆者看來,二者的概念與范圍都過于模糊,各自發展的情況其實也都是伴隨著時代的審美需求在發展。
如今的“中國畫”已經不能簡單理解為中國的繪畫總稱,看似是一種繪畫形式,而實質是形象、筆墨、意境的統一。盡管水墨畫的形式越來越多樣,但筆者看來若要完全取代“中國畫”還為時尚早,中國畫所囊括的繪畫類別與形式太過廣泛,例如在中國畫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里的色彩與“水墨畫”中的墨色略有不同,色彩具有傳達情感的作用,它的沖擊力往往比黑白的畫面效果強一些,畫家在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也會將自己當時的心境、情境與思想注入其中并通過色彩表現出來,色彩就變成了畫家內心的聲音,畫作也會更加具有觸動人心的人文性意義。“水墨”雖然也能傳達畫家的思想情緒,將心境融于水與墨色交融之中,有著巨大的表現空間與形式,但因為它僅僅強調水和墨,所以它的限制也是水和墨。但是水墨畫的各種突破確實為中國的藝術帶來新的突破與視角,它具有“中國畫”沒有的一些創新點與新發現,“中國畫”和“水墨畫”有相互交叉的共同部分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它們的存在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新生事物的產生必然有其合理性,筆者認為不應糾結于兩者的孰是孰非,而是讓它們共存,成為相輔相成的一對共同體。“水墨畫”勇于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手段,敢于拿來、敢于重構是可取之處;而“中國畫”的堅守傳統、承續文脈也是使得中國繪畫能夠立足于世界的關鍵之處。不管它們兩者存在的形式和發展情況怎樣,它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反映社會現實,滿足大眾審美需求,傳達畫家的思考。因此,應讓兩者共同隨著時代而變,繼續開拓出中國藝術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