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彥
【摘 要】對音樂、色彩的感覺雖然分屬不同的感覺器官,但二者具有一定的關聯性,音樂中的色彩概念更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內容。文章基于此,首先從物質同構與心理同構的角度出發,對音樂與色彩的關系作了簡要的分析,繼而闡釋了四種主要的音樂中的色彩概念,如聲光對應說、樂器色彩說、調性色彩說、作品色彩說,最后剖析了音樂色彩的生理基礎和社會基礎。
【關鍵詞】音樂;色彩;聯覺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062-02
聽覺、視覺作為人類最為重要的感覺,是人認識外部世界的基礎。早在人類文明初期,不少哲人便將聽覺、視覺并舉,如《道德經》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根據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聽覺與視覺不僅僅是并列關系,二者在心理層面還具有相互轉化的特點。在聯覺機制的作用下,聽覺會引發視覺,而音樂色彩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在不同的語境下,音樂色彩有著不同的內涵,既可以是從色彩層面對音樂所作的分析,也可以是對音樂旋律、織體等的描繪。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音樂中色彩概念的內涵也在豐富。
一、音樂與色彩的關系
(一)物質同構
盡管在物理層面,聲音和色彩無法直接轉化,但從物質結構的角度來看,音樂和色彩具有很強的同構性,除了七種樂音與七種基本色的對應關系外,音樂與色彩的物質同構性還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物質的運動變化。聲波屬于機械波,光波屬于物質波,這是二者的差異之處,但兩者以不同形式呈現了物質運動變化的樣式,具有同構性。其次,物理屬性同構。從音樂的角度而言,聲音的物理屬性有音高、音量、音品等,由振動頻率、振動強度以及泛音等決定,從色彩的角度而言,色彩具有色相、色度、明度等物理屬性,由波長、可見光波的單純度等決定。最后,具有結合和重組的結構特點。聲音結構對聽覺效果有巨大的影響,這是音樂審美的基礎,同樣,色彩結構對視覺效果也有重要影響,成為繪畫審美的基礎。二者在物理層面的多種同構性,為二者在心理層面的轉化奠定了物質基礎,成為視聽聯覺形成的條件。
(二)心理同構
音樂與色彩的同構關系既體現在物質層面,也表現于心理層面,而情感則在音樂、色彩的聯覺中發揮著部分中介作用。音樂是基于人耳的藝術,正如馬克思所言,“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音樂以律制、旋律、節奏、織體來傳遞情緒,使人產生共鳴,從而生成情感體驗,如肖邦的《c小調夜曲(OP.48 NO.1)》創作于華沙起義失敗后,突破了感傷主義的束縛,融入了悲憤反抗的音調,能夠讓聽者產生慷慨激昂的情緒。色彩同樣具有很強的情緒表現力,在情緒傳遞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各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情緒內涵,以中國為例,我國民間歷來有“尚紅”的傳統,尤其是在婚禮中,紅色更是主色。根據歐美伶的研究,時至唐代,“紅色已經成為婚慶的主色調”。音樂、色彩均能調動人的情感體驗,而在聯覺機制的作用下,人在音樂欣賞中所生成的情感體驗會與色彩的情感心理相對應。同樣,色彩也能與音樂對應,如瓦·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所言的“淺藍色類似笛聲,悠揚而明晰”。
二、音樂中色彩概念的主要學說
(一)聲光對應說
音樂中的色彩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牛頓。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牛頓在進行三棱鏡的光譜實驗后,認為光譜的序列和七音有著振動比相應的關系,提出了聲光對應說,具體內容為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與Do、Re、降Mi、Fa、Sol、La、降Si七音階對應。牛頓的聲光對應說為音樂中的色彩概念提供了一個解釋維度,但并不具備物理學的基礎,或者說缺乏科學依據的支撐。根據現代物理學的研究成果,聲波為機械波,經由介質傳入人耳,不是物質,而光則是粒子狀態的電磁波,是物質。因此,聲與光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也沒有直接轉化的可能。聲、光之間不具備統一性和互換性,這從源頭上動搖了聲光對應說的理論基礎,但從觀察的角度來看,聲音與色彩確實存在一些微妙的對應關系,如音區有低音、中音、高音之分,與色彩中的低明度、中明度、高明度相對應,又如調式音級具有傾向性,與色相的傾向性相對應。聲光對應說為音樂中色彩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礎,也為音樂藝術與繪畫藝術的類比創造了條件。
(二)樂器色彩說
樂器色彩說最早由音樂家波薩科特提出。1876年,波薩科特提出,弦樂器是黑色的,銅管和鼓是紅色的,木管是藍色的,得到了一批音樂家的認同。類似的觀點還有很多,如指揮家高得弗萊認為長笛是藍色的。樂器色彩說在十九世紀中后期有很大的影響力,實際上是用視覺來表現樂器性能的一種嘗試。但樂器色彩說同樣缺乏物理學的支撐。當代音樂中的樂器色彩多指代音色和織體技術的運用,與視覺層面的色彩沒有特定的聯系。樂器色彩說的主要依據為心理學,根據心理學家蘭菲德爾的色聽聯覺實驗,視覺與聽覺具有關聯性,不同的音符會引發不同的色覺,并且,色聽聯覺具有主觀性和社會性相統一的特點。從主觀性的角度而言,不同個體因音符所產生的色彩具有個體差異性,并且,一旦音符與色彩之間形成聯系,會呈現出相當穩定的特征。從社會性的角度而言,音符與色彩的關聯受到色彩表現理論的深刻影響,將激昂、厚重的聲音理解成紅色,柔和、清澈的聲音理解成藍色。
(三)調性色彩說
調性色彩說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末期的沃根里爾,并在十九世紀的俄羅斯發揚光大,成為音樂中色彩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調性色彩說與樂器色彩說相似,均有著很強的主觀性,同一種調性在不同的音樂家眼中,往往有著不同的色彩,這使得調性色彩說并沒有形成共識,以G大調為例,俄羅斯音樂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認為G大調的色彩為燦爛的金黃色,而同為俄羅斯音樂家的斯克里亞賓則認為G大調為橙色或玫瑰色。對調性色彩的不同認知還體現在A大調、C大調、F大調等調性上。從科薩科夫、斯克里亞賓分別構建的“調性——色彩”體系來看,僅有D大調、E大調以及bA大調三種調性的色彩較為接近。調性色彩說雖然缺乏科學的依據,但有著深刻的歷史基礎,最為重要的便是律制方面的原因。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音樂家開始改進純律,出現了一些不規則律,甚至有所謂的刺耳“狼音”。不規則律制使得一些調性具有音響特性,而色彩則是區分這些調性的手段。
(四)作品色彩說
作品色彩說以音樂作品為對象,試圖用一種或多種色彩來形容作品的審美特點與風格,是音樂中色彩概念的又一表現形式。與之前的音樂色彩理論相比,作品色彩說更具綜合性,關注的重點既不在于音樂的演奏樂器,也不在于音樂的構成元素,如曲式結構、調性、織體,而是音樂作品本身。作品色彩說為音樂鑒賞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闡釋維度,成為欣賞者用直觀的色彩來表現抽象的審美體驗的載體。不僅如此,作品色彩說也成為整體上把握音樂家風格的基礎,如“肖邦的音樂是綠色的”“莫扎特的音樂是藍色的”等。關于作品或者音樂家音樂色彩的分析與界定同樣缺乏科學支撐,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僅是欣賞者主觀層面的體驗。
三、音樂色彩的生理、心理基礎
(一)音樂色彩的生理基礎
人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以感覺器官為基礎,如眼睛、耳朵、鼻子等,并形成不同的感覺,如視覺、聽覺、嗅覺等,各感覺器官如同信息接收器,將豐富多彩、變化無窮的外部世界反饋給人類,讓人從色彩、聲音、氣味等多個維度來把握外部世界。感覺器官并非人類所獨有的,動物同樣有感覺器官,并且,某些動物在某類感覺器官上具有人類所不具備的優勢,如鷹的視覺、狗的嗅覺、蝙蝠的聽覺等。但人對外部世界的感受除了依托各種感覺器官外,更依托大腦這一中樞處理器,這是人類所特有的。大腦復雜的機能使得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超越了單純的信息接收,具有分析、整理、綜合等能力,聯覺與想象則是人類認識、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能力。聯覺屬于心理現象,指在一種感覺的基礎上產生另一種感覺,聯覺是不同感覺相互銜接的基礎,音樂色彩正是聯覺的產物。音樂基于聽覺,色彩基于視覺,音樂色彩是在聽覺的基礎上而產生的視覺。
(二)音樂色彩的社會基礎
感覺器官是人類獲取外部信息的生理基礎,不同感覺器官的信息獲取能力有著很大的差別,其中,眼睛是信息獲取中最為主要的感覺器官。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從外部世界所獲取的全部信息中,基于眼睛獲取的信息占比90%以上。眼睛在信息獲取中的重要作用決定了人們對視覺的依賴性遠遠高于其他感覺,并形成了“眼見為實”的社會心理,更傾向于相信視覺信息的真實性,并以視覺信息來判斷其他感官所獲得的信息的真實性。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用視覺經驗來表述其他感官經驗,也就是所謂的聯覺。盡管聯覺的內涵非常豐富,如味覺與聽覺的聯覺等,但視覺在聯覺中占據著主導性的地位,音樂色彩就是這種社會心理的產物。音樂作為藝術的重要形式,屬于社會文化的范疇,但本質上講,音樂仍然是聲音,與生活中其他聲音的差別僅在于音樂是有組織的聲音。視聽聯覺在音樂中同樣適用,相比于直觀的色彩而言,無論是調性、曲式、織體等,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這使得人們愿意用色彩來表現音樂。
四、結語
音樂與色彩關系密切,具有物質同構、心理同構的特點,這使得音樂中的色彩成為研究的熱點。從當前常見的音樂中的色彩概念來看,所謂的音樂色彩并沒有物理學層面的支撐,更多的屬于心理學的范疇,是基于聯覺的感覺轉化。但從音樂審美的角度而言,音樂色彩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義,為音樂審美提供了一種直觀的、可行的審美表述機制。
參考文獻:
[1]愛德華.漢斯立克.論音樂的美——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2]彭子華.“音樂色彩”的分析與闡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1,(01):46-51.
[3]姜力.音樂色彩問題析辨[J].音樂創作,2009,(01):125-127.
[4]付曉東.和聲學功能與色彩的概念辨析[C].全國和聲復調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2010.
[5]管建華.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1995.
[6]瓦·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M].查立,譯.滕守堯,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