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第一代高爾夫面世已經46年之久了,這46年間,高爾夫一直都是A級掀背車市場繞不過去的那個名字。如今,全新數字高爾夫帶著祖祖輩輩的榮耀來了,它還會是你的選擇之一嗎?
江湖有句玩笑話——“萬物基于高爾夫”,拍扁了是尚酷,三廂的是捷達,拉長了就是帕薩特。確實,高爾夫之于大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車型。在這輛全新數字高爾夫(下文簡稱高爾夫8)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革新與傳承的交融。
我們試駕的這輛車型為頂配R-Line套件的版本,在外觀上已經無限接近真正的高爾夫R了。車頭的變化比較大,大燈一改以往上揚的設計,高爾夫8的燈組上沿平滑,整體結構向下拓展,在開啟大燈后,貫穿式的LED燈條將兩側大燈連接,在大燈末端,銀色的IQ.LIGHT標識看起來就像是延伸的一小段眼線,令燈組整體看起來如鷹眼般炯炯有神又不失犀利。車頭的整體造型相較上一代有著更明顯的向下延伸感,令車頭看起來更低,更符合其“小鋼炮”鼻祖的歷史定位。尾部依舊是我們熟悉的高爾夫的感覺,設計師將尾部線條重新設計,車尾的視覺重心提高,看起來更寬厚敦實一些。頭低尾高的視覺反差,加上雙邊共四出的排氣布局,高爾夫8看起來戰斗氣息十足。只是我覺得對于一臺1.4T的家用車而言,四出排氣的設定略有一些“狐假虎威”了。側面線條沒有令人失望,高爾夫經典的“回旋鏢”式C柱還在,46年的傳承并沒有在這一代消失。
以往在試駕大眾車型的時候,對于內飾,我總是習慣用一句“還是那個我們熟悉的大眾家族化的內飾”一筆帶過,其中有麻木也有對于這套老舊內飾的無奈。在高爾夫8上,相較于外觀的變化,其實更令我欣喜的還是內飾的革新。至少如今的高爾夫,一輛面向年輕人的運動小鋼炮,終于有一套符合其動感外觀的年輕內飾了。高爾夫8座艙內的變化巨大,除了極少部分的細節之外,你幾乎看不到上一代車型的影子。內飾的整體觀感也更貼近它那個頗長的名字“全新數字高爾夫”前綴中的“數字”了。
整輛車的內飾僅有“雙閃”這一個實體按鍵,方向盤按鍵全都集成在面板上,加入了按壓反饋的處理。中控的空調溫度調節和多媒體音量調節都可以通過觸控滑動來操作,只是相比方向盤,少了回饋的觸感,也就少了盲操時的確認感。這種設計帶來的好處是,平整的面板有一種簡約美,也便于打理。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空調風量的手動調節并沒有對應的按鍵,使用便利性其實不如之前的設計。10英寸的中控觸摸屏搭載了MIB 3系統,那些被隱藏的實體按鍵功能,現在都需要依靠這套車機來進行控制。車機系統的UI設計與10.25英寸的全液晶儀表盤聯動統一,顏色的變更會同時在這兩塊屏幕上生效。這套車機還支持無線CarPlay,配合自帶的無線充電板,實際體驗中放歌、導航的便利性還是不錯的。
在車內你還能看到一些“超值”的部分,傳統大眾的燈光控制旋鈕,在高爾夫8上被挪至了全液晶儀表盤的左側空白區域,和保時捷Taycan有些相似,只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是和中控部分的觸控按鍵一樣,按下去缺少之前旋鈕的確認感,需要一定的適應。高爾夫8還配備了電子擋把,“剃須刀頭”的造型和保時捷的樣子也非常相像。在這輛高爾夫8上,裝配的依舊是非常成熟的EA211和7擋雙離合的黃金動力總成。150馬力在大眾的手里被運用得很討喜,深踩油門,在初段的加速過程中,整輛車的動態回饋都很積極,甚至有著不止150馬力的體感欺騙性,在中后段則會逐漸趨于平穩。懸架的表現則有些超出我的預期,那種比對手們更有韌性的質感,加上方向盤良好的手感,會傳遞給你一種對于駕駛的渴望。但是,作為“小鋼炮”車型的鼻祖,我更期待晚些時候進入國內市場的高爾夫8 GTI,還有那不知道會不會出現的高爾夫8R。不過就高爾夫8的動態表現而言,它已經替它的高性能兄弟們預先交上了一份優秀的答卷了。
最后,是那個似乎有些“虛無縹緲”的三個字——數字化?;蛟S在我們駕駛的過程中,你并不能體會到“數字化”給這輛車帶來的變化,但是你絕不能否認在高爾夫8上,電氣化這一步的必要性。高爾夫8基于MQB Evo平臺打造,MQB Evo架構下的車型將可支持OTA升級,后期可以拓展出更多的功能。高爾夫8將電氣架構拓展到八個CAN模塊、四個Lin模塊和一個內部的以太網網絡,并且提升了傳輸速度,由此帶來更快的ESP等電子系統的響應速度。從MOB到MOB evo,新架構改進的重點為三方面:安全性、智能化和電氣化。我想這也正是高爾夫8名字前綴“數字”的由來。
其實從整體來看,平臺的升級遠比外觀內飾的升級來得更重要。全新數字高爾夫,用自身的電氣化架構,邁出了這承上啟下的一步。我相信,在未來我們回顧這輛車的時候,會發現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