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沖 劉潔
【摘 要】我國古代通往西方的道路,后被稱為“絲綢之路”,在歷史上曾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古代陸上商業貿易通道,一共有四條。分別是“陸地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高原絲綢之路”以及“草原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作為開辟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絲綢之路,經過古絲綢之路到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和變化,草原絲綢之路上的草原文化軟實力也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代名詞,本文就現在知網上所能查到的有關草原絲綢之路的文獻資料進行了一個梳理和匯總,包括草原絲綢之路從古到今的歷史變遷、草原絲綢之路上經濟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以及草原絲綢之路上游牧民族的音樂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傳承和保留,并希望為廣大學者在研究草原絲綢之路時能夠提供一點幫助和新的思路。
【關鍵詞】草原絲綢之路;游牧民族;阿勒泰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5-0176-02
在這四條絲綢之路中,貫穿歐亞大陸的東西草原通道是開辟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它從東北地區到內蒙古再到西北的草原地帶,連成一條無邊草原的天然貿易通道,狹長的地帶,除了局部有丘陵外,地勢較為平坦,生態環境也較為一致,在其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獨特的草原文化空間為東西向的經濟來往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特定的草原文化民族特征也為草原絲綢之路奠定了良好的文化交流基礎。與此同時,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以說,草原文化對世界文化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知網上所能搜集到的國內學者有關草原絲綢之路研究方面的論文大概有三百余篇,其中期刊論文247篇,碩士論文9篇,博士論文1篇,從文章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草原絲綢之路歷史變遷的研究
石云濤于2011年在《社會科學戰線》發表的《3-6世紀的草原絲綢之路》文章中,詳細說明了3-6世紀即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發展的四個重要時期,按照時間順序闡述草原絲綢之路的開始與興盛,結合考古依據透露出的信息,總結出草原絲綢之路在各個時期發揮的不同有利的作用。杜曉勤于2017年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上發表的《“草原絲綢之路”興盛的歷史過程考述》,文章中介紹了開辟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草原絲綢之路從古到今幾百年的發展情況,對這條歐亞草原通路的方位、經過的地區以及貿易活動,尤其對其興盛的過程進行了詳細闡述。劉肅勇于2018年在《僑園》上發表的《“草原絲綢之路”的興起》一文中,將從隋朝與唐朝直至渤海國興起后通往大唐帝國京都長安的兩條朝貢道路線,如同故事一般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草原絲綢之路的形成過程,將中國歷史上通往西亞與歐洲的草原絲綢之路,更加緊密地聯系于中華傳統絲綢之路中。
二、關于草原絲綢之路新疆地區的研究
草原絲綢之路上經濟發展的最大樞紐,東西方古代燦爛文明溝通、交流和傳播的輝煌之地,就是地處亞歐大陸的中心位置的新疆地區,關于草原絲綢之路在新疆地區的研究最早是哈德斯于1994年在《西北民族研究》上發表的《中國阿爾泰古代絲綢之路》文章中提到阿爾泰地區對古絲綢之路上交流來往的重要性,首先是因為阿爾泰地區是中亞古代游牧民族文化的搖籃,同時也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發源地。由此可見,阿爾泰地區在東西方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粟迎春于2014年在《新疆財經大學學報》中發表的《環阿勒泰草原絲綢之路文化的變遷及啟示》文章中提到歐亞草原絲綢之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阿爾泰山又是這條通道上的中心之一,被稱為“黃金之路”,同時也是草原絲綢之路上游牧民族文化的發源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張平曾說,阿勒泰地區處于這條草原通道的東段,由于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以及歷史文化,從古至今都是草原游牧民族人民遷徙、居住的歷史板塊,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新疆阿爾泰草原文化的主要創始者,對草原絲綢之路的繁榮貢獻頗多。
吐娜于2019年在《新疆地方志》上發表的《絲綢之路新北道巴音布魯克草原的東歸文化》一文中主要講述了絲綢之路貫穿新疆板塊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土爾扈特及和碩特兩個蒙古部。從古至今在巴音布魯克草原上的東歸文化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三、關于草原絲綢之路保護發展的研究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課題組王其格于2017年在《實踐(思想理論版)》上發表的《草原文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意義和作用——二論草原文化與草原絲路沿線文化》,文章中提到古絲綢之路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兩個名詞,前者是后者最扎實的歷史基礎和人文資本,而后者又是前者最有創意的當代延續和拓展,二者路程相同,方向基本一致。如今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種各樣的民族、政治、宗教文化交叉共存,但是以游牧文化為主的草原文化影響力不容小覷,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全面推進,我們應該注重提升草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營造出一個更為和諧、多元的文化交流平臺。陳祥軍于2019年在《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發表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資源開發與草原生態及牧區社會——以新疆阿勒泰地區為例》一文中指出在當前“一帶一路”的倡議背景下,阿勒泰地區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位置,在自然資源快速開發的同時也會引起一系列新的問題,從阿勒泰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現狀以及自然資源開發對草原生態的影響,對邊疆牧區社會的影響還需要一系列的思考,合理開發資源促進經濟的同時必須關注生態環境保護、民生工程、教育問題、促進邊境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及穩定。董波,馮振華于2019年在《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上發表的《草原絲路中宗教音樂文化交流與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一文中明確指出草原絲綢之路中宗教文化是一種國家軟實力,“文化的內涵就是能夠吸引和同化他人”,而宗教音樂文化就是具有這種吸引和同化人的作用。同時必須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草原絲路建設中發揮好它的積極作用。因此,發展軟實力,擴大國家文化影響力,值得我們注意和研究。
四、關于草原絲綢之路的其他研究
張楠于2019年在《傳播力研究》上發表的《大數據視野下草原絲綢之路上的草原文化傳播研究》文章中運用大數據時代下的便利,將草原絲綢之路上的草原文化傳播研究進行了詳細的數據分析,通過整理的資料來看,現有對于草原絲綢之路上的研究成果并沒有把草原文化交流傳播作為研究重點,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草原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因此在當今“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學者們也開始逐步重視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傳播。張楠于2020年在《智庫時代》上發表的《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草原絲綢之路歷史研究熱點及趨勢研究》一文中指出草原絲綢之路研究興起于20世紀 60-70年代,并在 2002年達到研究的小高峰,2010 年以后進入研究的繁榮發展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研究的興起與發展與研究環境的改善及政策導向有關。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進行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概念之后,絲綢之路研究也迅速開始蓬勃發展。從嚴格意義上講,對草原絲綢之路以及絲綢之路的研究一直是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重點。
綜上所述,草原絲綢之路作為開辟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絲綢之路,經過古絲綢之路到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和變化,草原絲綢之路上的草原文化軟實力也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代名詞。那么,我們更應該提升對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關注度,對草原游牧民族文化藝術的保留和發展做出一定的努力,在長達幾百年的草原絲綢之路進程中,許多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藝術,也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而改變。尤其是哈薩克族,在長期的草原游牧生活中也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藝術成果。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我們更應該重視草原絲綢之路上游牧民族的文化藝術交流傳播。
參考文獻:
[1]石云濤.3-6世紀的草原絲綢之路[J].社會科學戰線,2011,(09):70-79.
[2]杜曉勤.“草原絲綢之路”興盛的歷史過程考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12):1-7.
[3]劉肅雄.“草原絲綢之路”的興起[J].僑園,2018,(4).
[4]杜亞雄.草原絲綢之路和草原音樂文化的傳播[J].人民音樂,2018,(08):43-45.
[5]賈合甫·米爾扎汗(哈薩克族).絲綢之路在草原文化發展中的作用[J].西域研究,1994,(4).
[6]阿利·阿布塔里普,汪璽,張德罡,師尚禮.哈薩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Ⅲ)——哈薩克族的文化藝術,人文禮儀及禁忌習俗[J].草原與草坪,2012,32(06):74-81.
[7]王立新.草原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的新收獲——評<金銀器與草原絲綢之路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5):141-144.
[8]哈德斯.中國阿爾泰古代絲綢之路[J].西北民族研究,1994,(02):48-57+282.
[9]粟迎春.環阿勒泰草原絲綢之路文化的變遷及啟示[J].新疆財經大學學報,2014,(04):60-66.
[10]吐娜.絲綢之路新北道巴音布魯克草原的東歸文化[J].新疆地方志,2019,(0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