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羅昭強,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今年11月新當選的全國勞動模范。
在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羅昭強主持完成的有關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是僅有的兩項央企技術工人獲獎成果之一。
作為一名普通的鐵路車輛制修工,羅昭強扎根一線崗位30年來,勤于鉆研、勇于創新,先后完成200余項“五小成果”和立項攻關,累計為公司節約費用2400余萬元,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奇跡”。
如今,已年近半百的羅昭強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中國中車高鐵工匠”“2018年度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譽為“工人院士”和“高鐵調試大師”。
埋頭苦干,創新不止步
“新時代的技術工人,不僅要埋頭苦干,還要懂技術、會創新”,在羅昭強心中,一直將這條黃金法則奉為圭臬。
20世紀90年代初,“工業計算機”一詞甫一出現,便迅速進入羅昭強的視野。高度的職業敏感性和前瞻性告訴他,這種設備不容小覷,在未來的自動化生產中,必將大有可為。得知一汽專用機床廠引進了PLC可編程控制器,羅昭強想盡一切辦法拜師學藝。從入門到癡迷,羅昭強用4年時間,考取了電氣自動化大專文憑。
不僅如此,他還自學了西門子、施耐德、羅克韋爾等不同控制系統編程、調試、組態等技術,掌握了德國力士樂比例閥控制技術。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5年,在原中國北車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中,羅昭強一舉摘得維修電工組桂冠,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從此名聲大噪。然而,維修電工并不能直接參與高鐵制造?!叭绻陂L客干了一輩子,卻沒親手制造高鐵,將會是我一生最大的遺憾!”2015年,再三思考之后,羅昭強決定轉崗至高鐵生產調試一線。
對羅昭強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一切都得從頭開始。那段時間,他手機、電腦里存滿了各種各樣的圖紙,連早晚乘坐班車時都在不停研究。很快,羅昭強成為高速動車組制造中心調試車間技術團隊負責人。
不負眾望,羅昭強率領團隊先后完成“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京張智能高鐵等國家和企業重點項目的試制和調試攻關工作,取得數十項調試方法的創新,保證了動車組“零故障”出廠。
要打破國外的技術封鎖并非易事。羅昭強一猛子扎進去,埋頭苦干,最終成功研制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動車組關鍵調試裝備,將制造成本降低90%。目前,已有540件成果在動車組調試工序中得到廣泛應用,打破了生產瓶頸。
憑借高超的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羅昭強將有著“工人院士”之稱的“中華技能大獎”收入囊中。盡管榮譽滿身,羅昭強卻并不滿足,不斷挑戰自己的“舒適區”。
2015年,羅昭強拜中國中車首席科學家常振臣博士為師,成為常博士唯一的工人弟子。在常博士的悉心指導下,羅昭強研發出應用列車實時以太網技術的“列車網絡培訓系統”,這項成果對于中國高鐵走向海外,延長產品價值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攻堅克難,放眼全世界
在業內,從事高鐵生產核心工作的調試工人有著“熊貓”工種之稱。隨著中國高鐵事業高速發展,調試工人不足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放眼全國,該工種從業人員一度不足2000人,與旺盛的市場需求相比,人才堪稱“稀缺”。
為破解這一迫在眉睫的難題,羅昭強被委以重任,負責研制動車組調試技能實訓裝置。重大使命的背后,困難重重。這種裝置在國內外從未有過,面對數以千計的圖紙,羅昭強反復研究,并自學ACE制圖……
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多后,“高速動車組調試操作技能實訓裝置”被成功研制出來。通過控制邏輯和功能模擬,該實訓裝置在地面搭建了與實車相同的調試培訓環境,開創了利用培訓裝置開展調試員工培訓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羅昭強開發的這套實訓裝置,不僅消除了以往培訓中的種種弊端,如人車不能分離、容易造成車輛故障等,還大大提升了培訓效率(近5倍)。在減少培訓人員勞動強度90%的同時,實現高速列車調試工序效率提升20%,每年可節省培訓經費近600萬元。
憑借該實訓裝置,羅昭強一舉獲得4項國家發明專利、7項國家實用新型技術專利。目前,該實訓裝置已在北京鐵路局、濟南鐵路局、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廣泛應用,累計培訓15000余人次。
依托“模擬實訓裝置”多年實戰運用的成功經驗,2018年,羅昭強主持完成的有關項目填補了該領域國內外技術空白,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馬達,在創新的道路上,羅昭強似乎一刻也不愿停歇。在城鐵車和出口車項目上,他又“動起了心思”。他研制的“海外高端市場地鐵列車模擬調試裝置”深受海外業主的青睞,終結了該領域中國工人發明創造從未擠進海外高端市場的歷史。
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
獨行快,眾行遠。羅昭強深知,一個人行是遠遠不夠的。為培育更多調試技能人才,依托公司首席操作師工作站和勞模創新工作室,羅昭強開始開門授課。
不僅在技術創新方面是一把好手,對于開展技能培訓,羅昭強也有自己的一套“獨門秘笈”。為把多年所學傾囊相授,羅昭強甚至親自動手編寫教材。目前,他所編寫的一些教材已經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學員們技能所長各不相同,為充分發揮各自所長,羅昭強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其展開培訓。為更好開發其潛能,羅昭強還引入高校博導教學方式,帶領他們做攻關項目、寫創新論文,拓寬學員們的職業生涯晉升渠道。
教育方式上,羅昭強也動足了腦筋。除現場教學外,他還開辟“技能微培”“微課堂”等,通過微信群分享經驗,突破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羅昭強堅持開門辦學,在他的微信群里,學員來自全國各地,覆蓋30多家企業。
“2017年中車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前五名中除探花外,其余都是我的徒弟。”每每提及此事,羅昭強臉上總是洋溢著欣慰和自豪。截至目前,羅昭強工作室已累計完成技能培訓超2萬人次,培養出6名全國技術能手、4名中央企業技術能手、11名吉林省首席技師……這在中車長客書寫了一段“黃埔班”的佳話。
而最讓羅昭強感到驕傲的,是他帶過一群“洋徒弟”——2017年,37名美國春田工廠工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拜羅昭強為師,學習高鐵調試技能。
如今,羅昭強工作室規模越來越大。成員在成立之初的10人基礎上,增長了6.5倍。這當中,包括各類頂尖技能人才。其中59人被評為高級職稱,核心人才比例達79%以上。工作室先后被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吉林省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
30年來,羅昭強勤耕不輟,用執著與堅守踐行“產業報國,勇于創新,為中國夢提速”的高鐵工人精神。他說,他最大的希望,就是經自己調試的列車能安全、平穩地從中國啟航,駛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