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正喜
(江蘇省金湖縣人民醫院感染科,江蘇 金湖 21160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類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續感染,導致肝臟發生不同程度的炎癥性壞死或纖維化所引發的慢性疾病。該病可持續損害患者的肝功能,并可引發肝硬化及肝癌,威脅其生命安全[1]。研究發現,在肝硬化患者的病情進入代償期后若未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抗病毒治療,約有20% 患者的病情可在5 年內進展為失代償期肝硬化[2]。恩替卡韋是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準的第三種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類似物。本文以2015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期間江蘇省金湖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2 例失代償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采用恩替卡韋治療該病的臨床療效。
選擇2015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期間江蘇省金湖縣人民醫院收治的62 例失代償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失代償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診斷標準。2)以往未接受過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治療。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其他類型的肝炎。2)合并有酒精性肝硬化。3)存在免疫缺陷。4)合并有心腎功能障礙。5)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將這62 例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1 例患者中有男24 例、女7例,其年齡為36 ~78 歲,平均年齡(57.16±14.07)歲。對照組31 例患者中有男23 例、女8 例,其年齡為34 ~76歲,平均年齡(57.23±13.94)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多烯磷脂酰膽堿﹝規格:228 mg/ 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9010,由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還原型谷胱甘肽(規格:0.3 g/瓶,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1068,由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等藥物對其進行常規治療。多烯磷脂酰膽堿的用法為:口服,每日服3 次,每次服2 粒。每日最大的服用量不能超過6 粒。還原型谷胱甘肽的用法為:將1200 mg/m2的該藥溶于100 ml 的生理鹽水中進行靜脈滴注,每日治療1 次。依據患者的病情加用奧美拉唑(規格:20 mg/ 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3295,由湖南方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螺內酯(規格:20 mg/ 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0077,由江蘇正大豐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及呋塞米(規格:20 mg/ 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1021074,由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對其進行治療。奧美拉唑的用法為:口服,每次服1 粒,每日服1 ~2 次。螺內酯的用法為:口服,每日服2 ~6 粒,分2 ~4 次服用。呋塞米的用法為:口服,每次服1 ~2 粒,每日服1 次。另外,可為患者間斷性地補充血漿及白蛋白。在此基礎上,采用恩替卡韋分散片(規格:0.5 mg/ 粒,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0019,由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該藥的用法為:口服,每次服1 粒,每日服1 次。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8 周。
治療48 周后,觀察兩組患者肝功能的改善情況,對比治療期間其不良反應(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自發性腹膜炎、腎功能損害及肝性腦病等)的發生情況。在進行治療前及治療48 周后,分別抽取兩組患者5 ml 的晨起空腹靜脈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其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及白蛋白(ALB)等肝功能相關的指標。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ALT、AST、TBIL 及ALB 的水平相比,P>0.05。治療48 周后,兩組患者血清ALT、AST 及TBIL 的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其血清ALB 的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48 周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血清ALT、AST 及TBIL 的水平均較低,P<0.05。治療48 周后,兩組患者血清ALB 的水平相比,P>0.05。詳見表1。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相比,P>0.05。詳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肝功能相關指標的對比(± 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肝功能相關指標的對比(± s)
注:* 與治療48 周后對照組相比,P <0.05 ;**與治療48 后對照組相比,P >0.05。
分組 例數 時間 ALT(U/L) AST(U/L) TBIL(μmol/L) ALB(g/L)觀察組 31 治療前 89.45±42.13 94.45±50.38 45.13±23.34 28.45±6.38治療48 周后 36.45±8.25* 42.61±6.38* 22.61±5.38* 33.15±5.28**對照組 31 治療前 90.34±40.17 98.76±51.43 48.71±22.07 27.18±6.11治療48 周后 45.49±10.72 50.27±7.93 30.24±7.96 33.42±4.29 t 值 4.268 6.391 5.875 4.983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表2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對比
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生和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依次為免疫耐受階段、免疫清除階段、非活動性復制階段和再激活階段。在該病的第一個階段,患者體內HBV 的復制非常活躍,但其肝臟組織不會出現異常改變,或少數患者有輕微肝纖維化的表現。在該病的第二個和第四個階段,患者發生肝硬化的風險最高,其免疫應答處于活躍的狀態,其肝臟內逐漸有炎癥甚至壞死的表現,其肝纖維組織會反復增生,最終可引發肝硬化[3]。
處于失代償期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的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現象可導致其肝臟發生病變。對該病患者進行抗病毒治療則可明顯降低其死亡率,并可改善部分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其對肝移植的需求。研究發現,采用恩替卡韋對失代償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進行治療后,其乙肝e 抗原(HBe Ag)的陰轉率和轉換率均較高。這說明,恩替卡韋可更為強效且迅速地實現抑制病毒的作用[4]。
核苷(酸)類似物可通過阻斷導致肝組織發生病理損害的根本原因,發揮抑制病毒作用,從而可減慢肝纖維化的進展速度,降低肝纖維化的程度[5]。恩替卡韋是一類鳥嘌呤核苷酸類似物,屬于機體內的三磷酸鹽。該藥可與HBV多聚酶形成競爭,抑制合成 HBV DNA 正鏈、前基因組mRNA逆轉錄負鏈的形成、病毒多聚酶(逆轉錄酶)活性的啟動,從而可有效地抑制HBV 的復制。研究證實,用恩替卡韋對HBV 復制活躍的肝硬化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良好的療效[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失代償期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恩替卡韋予以治療可明顯改善其肝功能,并可保障其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