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陳斌,邢坤,邵靚,王英,王印
(1.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四川 成都,610041;2.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四川 成都,611130)
目前,受非洲豬瘟疫情和土地政策收緊的影響,樓房多層立體式養豬模式迎來建設熱潮,廣西、黑龍江、河北等地都在積極摸索并取得一定成效。樓房多層立體式養豬模式是有效解決土地資源緊缺的重要發展方向。本文就樓房多層立體式養豬模式在生產、防疫、建設等方面的優勢及問題進行論述,為四川省發展樓房多層立體式養豬提供參考。
1.1 土地利用率高 以某在建的8 層立體養豬場為例,占地總面積約8 畝(1 畝≈667 平方米,下同),其中單層樓面積約5 000 平米,建筑總面積約40 000 平米,建成后可容納種豬6 400 頭,達到年出欄16 萬頭仔豬的生產能力。同規模傳統單層豬舍,占地面積則至少需240畝,多層立體養豬場用地面積僅為傳統養豬場用地面積的1/30,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建好的樓房豬舍使用年限至少50年,普通豬場10年使用期。
1.2 條件控制高 多層立體養豬高度集中,各種管道線路鋪設路徑更短,容易實現自動化機械化。例如環境條件控制方面,采用全系列水簾降溫與地熱加溫封閉系統,在夏季溫度適宜時,將通風口全開,高層通風、透光,空氣清新、涼爽,蒼蠅、蚊子較少。冬季將通風口或轉簾扣嚴封閉,及時清理糞污,控制濕度,較未安裝采暖的平房保溫效果更好。
1.3 環境污染減少 多層立體養豬可充分利用樓房勢能落差,將各樓層糞尿收集到低處,減少環境污染面積,再配套先進設備,對糞污、廢氣、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實現生態養殖。目前較好的養殖企業,通過建設配套的有機肥廠,將收集的糞污采取分離、除磷、除氮技術進行處理,實現糞污資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將豬場的廢氣通過負壓風機進行降溫通風,經過微生物處理凈化后排出樓外,有效治理室內廢氣,同時極大減少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采用密封管道運送死豬和胎衣,集中焚燒進行處理,杜絕交叉污染,實現零排放。
1.4 人力成本減少 樓房豬舍的結構利于安裝現代化設備,實現智能監控、自動飼喂、測膘等工作,養殖高度智能化和數字化,極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傳統養殖100 頭母豬需要7 位飼養員,自動化養殖5 000頭母豬僅需10位飼養員。
1.5 生物安全優勢 樓房養豬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國內爆發“非洲豬瘟”疫情時,一些企業的樓房養豬場實現零感染。一是樓房養豬與周邊環境接觸交流少,且空氣流通較好,蒼蠅、蚊子等傳播媒介少,生物安全更易控制,也極大地降低了場外投毒的風險。二是高度自動化、機械化操作,因人員流動導致疾病擴散的風險大大減少。三是每個樓層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有效避免空氣、飼料、豬的流動,成為獨立且封閉的生物防控系統。
2.1 建設成本高 樓房豬場固定資產投資比傳統豬場高20%~30%,且運用較多智能化技術和配套設備,總體投資是傳統豬場的兩倍。設計過程應充分考慮建筑高度、功能分區、循環養殖模式等,使養殖便利化、經濟效益最大化。
2.2 技術水平高 我國樓房多層立體豬場建筑設計、工程施工、養殖流程等方面尚無國家或行業標準可遵循。標準化設計、結構和建筑材料配置、多環節施工、預決算規范化處理等都具有不確定性,建成的豬場在養殖過程中也可能暴露出一些新的問題。
2.3 用地審批難 2019年12月自然資源部和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提出,允許養殖設施建設多層建筑。但多層建筑養殖在各地區發展程度不同,如何辦理用地許可手續,在不同地區操作中可能遇到不同的難題。
2.4 土地復墾難 現行的《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適用于生產建設活動的退出及復墾,但傳統的生產建設活動多為地下或平面模式,平房養豬退出之后,土地比較容易復墾和變更用途,樓房養豬退出之后,土地復墾以及用途變更面臨較大障礙。
3.1 盡快制定和出臺國家標準“樓房”不是簡單的樓層疊加,需考慮疫病防控、環境保護等因素,進行嚴謹科學的設計建設。應加大科技攻關,對樓房多層立體養豬場的建設及養殖模式進行總結、規劃、設計,盡快制定和出臺國家及行業標準,更有效地推進該模式的發展。
3.2 提倡大型養殖企業轉型 支持和引導經驗豐富、財力雄厚的大型養殖企業轉型升級,通過新建多層立體式養豬場,或對現有傳統養豬場進行改造,逐步帶動中小企業轉型發展,達到節約土地、減污環保、防控疫病、恢復產能的目的。
3.3 解決土地復墾等難題 目前,國家已出臺政策允許養殖設施建設多層建筑,并要求各地根據本區域農業生產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合理確定用地規模和建設標準。需進一步對樓房多層立體養殖用地的取得及退出復墾條件進行細化明確,以更好解決樓房多層立體式養豬的首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