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中國飼料工業從0走到今天2.27億噸的時候突然發現,這條路可能要重新思考一下。到底往哪里走?怎么走?其實應該說我們行業的從業者都在思考,尤其面對2020年三抗(飼料禁抗、養殖減抗、食品無抗)這樣一個背景下,再加上豬瘟、中美貿易、環保的壓力,這樣多重大山的擠壓下,我們中型飼料企業更應該思考未來在哪里。
中國農牧企業家從來不缺少奮斗者,雖然一個行業的歷史是選擇的結果,但是我個人覺得更應該是創造的結果,只要給我們更好的環境和機會,那么一定會在烏云密布下找到希望的光。
中美貿易摩擦從開始到現在,規模不斷升級,范圍不斷擴大,從最初的貿易摩擦到后來的貿易戰,又到后來的科技戰,一直到2019年3月份,美國成立了應對中國當前危險委員會,在歷史上美國成立這樣的委員會只有三次,第一次搞垮了蘇聯,第二次日本經濟迷失了20年,第三次是應對我們中國,而且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成立這個委員會的目的就是全方位打擊、遏制中國,而且美國的高層已經在多個場合透露所謂的貿易戰就是個借口,目的就是要打垮你,很直接。
所以這樣一個情況,對于中國經濟影響巨大,目前截止到第三季度,甚至10月份之前的數據,中國出口直線下降,從民營企業繼2019年下降27%的情況下,2019年前10個月又下降了21%。從2016年以來,國企一路高歌猛進,但是2019年國企同比也在下降,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貿易戰對我們的影響,一定是經濟不好,或者經濟下滑趨勢明顯。那么對貿易戰的第一個判斷是,短期中美關系就在摩擦二字當中,每次都在磨,好像會磨出很多火花,但是最后的結果都是差,不好,一定不好,這是我第一個短期判斷。第二個判斷,未來貿易戰一定還會升級,我個人覺得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需要我們每個人要有這種危機意識,尤其是企業家,真正能解這個局的一定是企業家。所以貿易戰,任何樂觀的估計都會鑄成大錯。
回頭看一看,我們曾經任何時間點對非洲豬瘟對與錯的判斷,今天來看都是不夠充分的,而且非洲豬瘟的影響可能依然巨大。看看整個上市公司的情況,除了頭部企業央企國企,尤其是壟斷式行業金融類的業績更亮麗以外,幾乎我們的農牧企業,尤其是養豬企業平掃一切,第一次干倒了汽車行業,所以這是非洲豬瘟給我們帶來的紅利。而這樣的黑天鵝事件未來可能要頻發,包括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整個經濟下行的背景下農牧行業的收益率會比較好。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未來大家感受會更深,疫苗的推出千呼萬喚,因為2019年一只豬幾乎影響了整個的國民經濟。
從2005年飼料端的禁抗、養殖端的限抗,到食品端的無抗,以及環保的壓力,對我們行業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會增加行業的成本和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從快檔調到中速檔,未來可能還要調。其實早在五年以前,很多經濟學家建議,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尤其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整個中國的經濟乃至國家戰略處于調整期,更是一個迷茫期,其實我們很多時候也不知道要去哪兒,所以就會出現很多的短期政策,非洲豬瘟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也給了當局很多反思的空間,非洲豬瘟真正體現了“豬糧安天下”,而未來如果政策調整不好,可能這樣的黑天鵝事件還會頻發。
所以,中國的企業家從來不缺少奮斗精神,缺少的是一個平穩、公平、開放的環境,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我們喜歡一直向前,這是我們企業家希望的,剩下的事情我們來做。
中國飼料工業40年時間,前30年從0到1,后10年從1到2億,但今天基本上流量見頂,商業飼料空間不大了。我們的判斷是:第一,2019年商業飼料應該在下滑,不應該低于兩位數,這是一個真實的數據。第二,飼料空間持續被壓縮,這是一定的,原因就是“大者恒大、強者恒強”,大的企業會持續擴張,小企業的空間會更小。第三,飼料行業的利潤,有人很悲觀的說下降,但是我們分析會保持,但這個保持是更多中小企業被動退出為代價保持住的。第三,2020年飼料成本會上升,商業化飼料機會少了,成本到了,紅利沒了。第四,預計2021年飼料利潤還要持續下滑,可能要下滑5%左右,預計2022年會觸底反彈,但是彈不回2019年的狀況。
所有的制造行業都遵循一個螺旋規律,也就是第一階段是“創新+產品”,第二階段是“產品+模式”,第三階段是“成本+效率”。所以第一階段是為行業賦能,叫增量思維,第二階段是給企業創造更高絕對價值的機會,其實中國的農牧企業基本都在第二階段發力,飼料企業更是如此。那么今天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成本+效率”,“成本+效率”實現以后必須要正循環,再“創新+產品”,而恰恰我們這個行業是缺乏創新的。所以我判斷商業飼料已經進入一個彎道階段,有很大不確定性,有彎道超車的可能,甚至換道超車的可能。
從2016年以來,整個所有的資源都往上游企業集中。民營企業從2017-2018年,國家公布數據下降27%,飼料行業是下降了35%。國營企業利潤持續增長,2018年超過21%,但是2019年前三季度,國營企業利潤也在下降了,這是非常可怕的,錢去哪兒了?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這是中美貿易戰后續的影響。所以要想未來利潤持續增長必須做大企業,小企業的空間在于創新,在于彎道超車,剩下的沒有機會。
全產業鏈,一定是趨勢,但是更高的價值需要從食品端、消費者給我們更高的價值,從而反哺我們的鏈條。另一個叫開放契約式產業鏈,更適合我們中小型企業,而恰恰我們中國缺少契約精神。但是,所有的變革都會因為壓力而改變,契約式產業鏈會在一段時間逐漸形成,其實現在已經在形成,這是產業鏈的一個趨勢。
第二個趨勢是種養結合的小而美模式,這個模式會成為一些中小企業最快的選擇,而且目前的經濟很成型,很容易形成獨特競爭力。
第三個趨勢,商業飼料的機會來源于生物發酵飼料。我們通過大數據,把現在的要素以及未來的要素進行分析,從禁抗、限抗、無抗,從環保,從消費者對肉蛋奶、畜產品風味的要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生物發酵飼料,包括貿易戰的影響,豆粕玉米型日糧未來可能要調整,會加大地方性原料的開發,尤其是發酵原料都是機會,生物發酵飼料一定是春天。2018年我們的統計數據是192萬噸生物發酵飼料,包括發酵原料、發酵豆粕,而2019年預計會超過400萬噸,翻倍。未來預計3~5年生物發酵飼料要占飼料總量的20%,更樂觀的是超過25%。整個生物發酵飼料會在常規飼料的大池里面呈荷花效應,要成倍數的增加,這是我們的判斷,所以這對中小企業是一個大機會,常規的商業飼料我們的機會真的不多,換個道也許我們還有機會。
制造業的規律,創新永遠是動力。德魯克說企業有兩種特質,一個是營銷,第二個是創新,因為企業就這兩個發力點。而我們農牧行業商業化飼料,在營銷上做的努力更多,而在創新上遠遠不夠,所以下一步一定是創新的機會。
以后我們需要有匠心精神,同時再難的時候都要不忘初心。我們農牧行業從來不缺少奮斗精神,我們想想今天和20年前,甚至30年前創業的時候哪個更難,今天更多的難在于我們選擇未來方向上的痛苦,而我們曾經是沒有選擇的痛,所以我覺得沒有選擇的痛苦和選擇太多的痛苦是一樣的,我們今天有選擇,所以我們痛苦。
所謂的恒心就是恒強者恒心,我們需要更開放公平的環境,有穩定的環境,只要給我們機會,我們一定會創造另一個高度,今天流量見頂不怕,我們是從量到質的調整,有更大的機會。所以只要我們有恒心,未來一定會尋找到一束溫暖和希望的光。農牧企業家永遠要有一顆向死而生的心,必須要有這種勇氣。只要環境給我們一個激發,我們中國農牧企業家會做得更好。(本文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本人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