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涵,李蘭英,張鑫,鄭彩平,王雨江,夏麗娜*,余曙光*
(1.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2.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皮膚科,上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肆虐,引起了各界的重視,其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或無熱、惡寒、倦怠乏力、干咳、胸悶胸痛、脘痞納呆、腹瀉、舌苔厚膩等。中醫的“辨證求因”是中醫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以臨床表現為主要依據,通過分析患者的癥狀、體征來推求病因。基于“辨證求因”思想,結合新冠肺炎的臨床癥狀和體征,我們認為風、寒、濕、毒是其基本病因,新冠肺炎由“風寒濕”邪雜至成毒而導致肺的功能失常,進而引起其他臟腑功能受損。究其因,試陳管如下。
風邪,百病之長,易致機體發病,易致疾病傳變。現代醫學中的呼吸道傳播的疾病多由風邪夾雜他邪引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即為呼吸道傳播疾病,病位主要在肺,其表現為發病急驟、進展快速、傳變迅速,這均具有風邪致病的特征。
首先,風性善行數變,故風邪導致的疾病傳變快。據報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人傳人傳播迅速,體現了風“善行”之特性;此次肺炎發無定時、起病迅速、進展快速、變化多端、病位行走不定,也是風“善行而數變”特點的體現。金玨、陳曉[1]認為此次肺炎與“肺風”有關,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危重之癥,正如《備急千金要方·諸風》中所說:“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語, 或少氣、不能復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
其次,風性輕揚開泄,易襲陽位,風邪為陽邪,易于侵襲人體的頭面、肌表、肺衛,侵襲肌表能使腠理開張。肌表為人體一身之藩籬,風邪侵犯肌表,導致衛氣失和,玄府啟閉失常,營衛失調,出現汗出惡風的癥狀。五臟之中,肺位最高,與外界相連,為華蓋、為嬌臟,最易受到威脅,風邪入里直中上焦肺葉,肺失宣降則氣機不暢,肺失通調水道則水飲內停,患者出現干咳、咽痛、鼻塞、胸悶、胸痛等癥狀。
風邪侵犯肺臟,外邪戀肺,致其宣降失司,氣機不暢,因此治療癥狀較輕的患者時,應選用具有升發疏散特性的風藥,祛風通絡、開宣肺氣、止咳利咽,同時阻止風邪載他邪侵犯人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疾病的發生發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病時間為2019年12月,寒氣當令,本年度冬季偏暖,但畢竟是冬季,因此外部環境偏于寒,人們易于感受寒邪。
首先,寒性收引,寒邪侵襲人體,可致氣機內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拘攣。寒邪傷及肌表,毛孔腠理閉郁,衛陽被遏不得宣泄,陽氣在里不達肌表,出現惡寒發熱、有汗或無汗等癥狀,患者舌質淡胖,有青紫色,寒象明顯。
其次,寒性屬陰,易傷陽氣,《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云:“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說明腎與寒關系密切。腎為人體一身陽氣之根本,寒邪易傷陽氣,導致腎陽虛,腎的納氣功能減弱,“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陽虛衰易影響肺的溫煦功能,致其宣降失常,加重患者咳嗽的癥狀。
最后,寒性凝滯,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寒客血脈,氣血運行不暢,甚或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患者出現頭身疼痛的癥狀;寒客經絡關節,則筋脈收縮拘攣,甚或攣急作痛,屈伸不利,患者出現周身酸痛的癥狀。
寒邪侵犯肌表,衛陽被遏,營衛失和,應適當運用辛散溫化之品,解表散寒、開達膜原以達到和解表里、驅毒外出的目的。正如《傷寒翼》中所說:“疫之法也不一...但治之大法,始終宜于疏利,通解表里為主。”
根據“五運六氣”學說,2019己亥年屬木運太過之年或土運不及之年,脾土虛,濕氣盛行[2]。脾為足太陰經所主,與手太陰經所主的肺關系密切,易受其影響,且從五行致病的角度看,金為土之子,子病及母,肺金過盛則傷及脾土,導致脾虛濕盛,脾虛復損及肺,則體內濕氣更盛,而當代人大多缺乏養生保健意識,熬夜、暴飲暴食、喜愛肥甘厚膩、喜辣喜涼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體內穢濁之氣增多。中醫講“同氣相求”這一自然現象,內有濕氣的人,每遇外界的陰冷天氣,體內濕氣就會加重,也就是外濕引發內濕,引起身體不適,表現出濕邪致病的特性。
首先,濕性重濁粘滯,風邪引濕邪流竄臟腑經絡,使濕邪迅速傳變全身,濕邪為陰邪,重濁粘滯,侵入人體,留滯于經絡臟腑,阻滯三焦氣機,升降失常。濕困上焦則肺不肅降,郁久化熱,如葉天士說“濕必化熱熏蒸為嗽,氣遂未清”,患者咳嗽加重、胸悶氣短,出現齒痕舌,舌中舌根苔白厚膩,時有黃苔;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出現口涎黏膩、頭重如裹、疲倦乏力、惡心等癥狀。濕阻中焦則脾為濕困,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水谷不能正常運化,患者出現納呆、脘痞的癥狀;“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素問》中說:“而太陰之上,濕氣主之”,水津不能正常傳輸、濕困肌膚會導致肌肉酸痛,濕邪痹阻侵襲關節,氣血運行不暢,則出現四肢關節酸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濕邪趨下,下焦濕熱,大腸功能失司,導致大便不爽、腹瀉、腸道菌群失調,據報道,日前有醫院在某些確診患者的糞便中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提示糞便中很可能有活病毒的存在,有可能通過糞口傳播。肺與大腸相表里,《靈樞》中有云:“肺手太陰之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大腸病變又會加重肺部癥狀,形成一個惡性循環[3]。
其次,濕性遷延,纏綿難愈。濕性纏綿,易耗氣,疾病后期還可出現濕勝陽微的病機變化,當患者氣虛或陽虛而不能與邪相爭即“正虛邪戀”時,便可出現不發熱,因此部分患者潛伏期可以達到14天之久;濕性遷延難愈,易反復發作,據報道有些患者出院后復查出核酸陽性。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可采用芳香化濕、溫苦燥濕、淡滲利濕等方法化濕降濁;“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化濕的同時要健脾以恢復脾運化水濕的功能;還應調暢氣機,順其脾胃升降,使濕邪得以透達、脾胃得以健運。
“風寒濕”邪雜至成毒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本質特征,新冠肺炎歸屬于中醫“疫病”范疇,疫病主要特點為傳染性強、病情重、癥狀相似。
首先,新冠肺炎傳染性極強,感染人數增長迅速,近期已向世界范圍蔓延。魏秋華、任哲[4]等根據研究觀察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可能的傳播方式是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氣溶膠近距離傳播,隔離消毒是阻斷病毒傳播的重要技術手段。
其次,新冠肺炎病情較重。風寒濕毒在外淫于肌腠,向內直襲肺臟,出現肺部毛玻璃病變。如若病情未得到及時有效控制,則毒邪壅塞于肺,彌漫三焦,肺失宣降、脈絡痹阻,傷及脾胃而濕阻中焦、運化失司、化源不能,反過來加重肺氣郁閉。郁久化熱,入營血則氣營兩燔,亡陽竭陰;甚則邪陷心包,陽氣外脫,患者氣息短促、神昏譫語、四肢厥冷、冷汗淋漓、脈微欲絕,最終肺氣衰敗,精氣耗竭,進而出現全身臟腑功能衰竭,導致患者死亡。
由上可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主要是因“風寒濕”邪雜至成毒所致,針對這種新型的致病因素,我們認為可采用祛風、散寒、化濕、解毒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治療,抑制風寒濕毒的傳變,當然,在臨證中我們還應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個體差異,再辨證施治,從最大程度上抑制疫情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