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會東,魏會珍
(1.山東省桓臺縣人民醫院,山東 桓臺 256400;2.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北京 100088)
靜脈血栓屬中醫“脈痹”、“血痹”范疇。主要表現為肢體疼痛,皮膚麻木或不仁,皮色紫紅、或潮紅、或青紫、或黯黑、或蒼白,肢體腫脹,發冷發熱等。筆者根據病情日久,久臥傷氣,氣不足則推動無力,血易停滯的特點,以益氣行血法治之效果較好,介紹如下。
王某,男,60歲。右側跟骨骨折臥床治療期中,出現左下肢腫脹、疼痛、壓之無痕,皮色暗紅彌漫,肌膚觸之發熱,舌質紅苔黃厚。超聲檢查顯示左側股總靜脈、股淺及股深靜脈、腘靜脈管腔結構顯示清晰,內徑增寬,管腔內探及低回聲充填。彩色多普勒顯示靜脈管腔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左側小腿深靜脈內徑增寬,較寬處內徑約1.0cm,內透聲差,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左側髂外靜脈內徑增寬,較寬處約1.5cm,管腔內透聲差,可探及低回聲充填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超聲提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左側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左髂外靜脈血栓形成。證屬氣虛血滯,脈絡瘀阻,瘀久化熱。治療當補氣活血,化瘀清熱。方用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黃芪30g,當歸15g,川芎10g,地龍10g,雞血藤15g,桂枝10g,土鱉蟲9g,澤蘭10g,丹參15g,牛膝18g,茯苓15g,澤瀉10g,大黃9g,路路通10g,黃芩10g,丹皮9g,甘草3g。6劑,水煎服。并囑抬高患肢。二診,左下肢紅腫發熱減輕,皮色暗紅,舌苔黃厚。上方去黃芩、丹皮再服6劑。三診,腫脹大減,撫之皮溫正常,上方繼服6劑。四診,肢體皮溫正常,痛消,輕度腫脹。超聲檢查顯示左側股總靜脈、股淺及股深靜脈、腘靜脈管腔結構顯示清新,內壁不厚。血管內徑增寬,較寬處約8mm,內透聲差,可見低回聲充填。髂外靜脈管腔內徑增寬,較寬處約12mm,內透聲差,探頭加壓后,官腔結構不消失。彩色多普勒顯示靜脈管腔內可見點條樣血流信號。左側小腿深靜脈管腔內徑增寬,較寬處約10mm,內透聲差,未探及明顯血流信號。超聲提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再通。之后間斷服用1個月,超聲顯示左側所有靜脈血流信號正常。
體會:氣為血帥,血隨氣行,血液的周流離不開氣的推動。王清任尤其重視氣的重要性,明確提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猶重補氣,創立了補其半身失去的“五成之氣”,代表方補陽還五湯,“不在逐瘀以活血,而在補氣以活血”。補陽還五湯有補氣活血通脈功能,用于正氣虧虛、不能行血以致脈絡瘀阻的氣虛血瘀證。深靜脈血栓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治當以補氣為主、活血通脈為輔。方中黃芪補氣,祛瘀通脈,當歸活血通脈。川芎、丹參、雞血藤、路路通協同當歸活血祛瘀,地龍通行血脈、力專善走,桂枝以溫經通絡,牛膝以引藥下行。血瘀顯型者加土元、澤蘭以破瘀血通血脈。茯苓、澤瀉、大黃“去苑陳錯,開鬼門,潔凈府”,使瘀血從二便行。初期用黃芩、丹皮清瘀熱。諸藥合用,補氣活血、通經活絡,故治療血栓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