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劍 ,查名寶
(1.安徽中醫藥大學蕪湖市中醫醫院專碩研究生培養基地,安徽 蕪湖;2.蕪湖市中醫醫院,安徽 蕪湖)
腫瘤病人中半數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1],腫瘤相關性失眠是一種繼發性睡眠障礙,是在腫瘤患者身上發生的睡眠紊亂[2]。睡眠障礙能影響甚至加重腫瘤病人病情和治療的一項重要因素,嚴重損害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有研究表明,腫瘤病人的診斷和后續治療,亦會加重原有的睡眠障礙,甚至導致新的睡眠障礙[3]。現代醫學認為,失眠原因主要是由于:(1)皮質醇分泌過多;(2)交感神經興奮;(3)褪黑素系統功能下降;(4)炎癥因子的變化;(5)中樞神經系統的絮亂[4]。西醫根據睡眠障礙的原因進行對癥處理,其中包括止吐止疼、抗焦慮等治療,或者采取最直接的方法,應用鎮靜催眠藥物,主要是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等藥物治療。中醫可以采用中藥、針灸、耳穴埋豆等理療治療,臨床效果顯著。
患者倪某,女,50歲,因“卵巢癌術后1年”于2019年5月14日入院。患者自訴失眠2年有余,病情逐漸加重。近日有時通宵不寐,時覺虛煩不安。雖用安眠藥物,時好時壞,療效不佳,伴頭暈心悸、手足不溫,潮熱出汗,納可,大小便正常。舌苔淡,苔薄白,脈遲無力。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基礎方加減,本方以安神為主兼有化痰理氣之效。方藥組成為:
煅龍骨 30g、煅牡蠣 30、酸棗仁 30g、茯神 15g、夜交藤15g、綠梅花 15g、浮小麥 15g、五味子 15g、川樸 12g、銀柴胡10g、香附 10g、陳皮 10g、蘇梗 9g、三七 9g、甘草 6g。上述藥物煎服,水煎400mL,每日一劑、早晚兩次分服,連續服用7天。
2019年5月21日,二診:患者訴睡眠較前緩解,夜間已能入睡,但入睡時間不長,面色蒼白肢體麻木伴有頭暈不適,汗出、胃口尚可,大小便正常。舌苔淡,苔薄白,脈遲無力。原方基礎加用雞血藤20g、首烏藤25g,服用及耳穴埋豆予神門、交感、心、皮質下,共同治療14天。
2019年6月4日,三診:服用14劑后,患者訴睡眠基本正常,雖有反復,但證狀輕微不足為害,頭暈不適較前好轉,未見明顯汗出表現,胃口尚可,二便正常。囑患者加以鞏固療程,而后患者未再就診,隨訪患者其未有不適出現。
失眠在《黃帝內經》描述為“不得臥”、“目不暝”,“不寐”這一病名最早始于《難經》。《景岳全書》論述其為“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腫瘤病人病久,氣血虧虛,臟腑虛衰,導致人體氣血陰陽失衡,陰不斂陽,陽不入陰,陰陽不能交融,常常使患者夜臥不安。情志變化亦影響臟腑功能,身體不適會加重患者的心里負擔,常常具有憂思焦慮、恐懼等心情,長期會引起氣機不舒,氣機疏利不及,各臟腑功能衰減,心神不能被濡養,擾動不安從而發生失眠。就如《素問·舉痛論》中曰:“怒者氣上,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所述。
2.2.1 心為任物者,主神志
《靈樞·邪客》說:“心者……精神之所舍也”,《飲膳正要·序》說:“心為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心主藏神,神主思維、精神、意識等人體生命活動,神的物質動力依賴于血液的充養,心負載神志又為血脈,神能得其所養,血液營養能夠運達全身,為生命活動提供基礎物質,故五臟六腑之主宰,臟腑皆聽命于心。心血能灌溉全身及主管血脈,離不開經脈的承載,血液才能在脈管中運行循環,生生不息;有賴于心陽的充沛,維持心臟正常的心力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脈內運行;還有心陰的滋養濡潤作用,使血液在脈管中能夠滑利通暢。心陽與心陰既對立又統一,如心氣不足,血液虧虛,則脈道不通,血液不暢,臟腑失養,神不能藏,就會出現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精神活動異常。
2.2.2 肝為魂居者,調情志
《靈樞·本神》篇說:“肝藏血,血舍魂”;《類經·臟象類》謂:“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魂屬于精神活動,肝能疏泄通達,則情志正常,此即是藏魂。《類經·針刺類》說:“肝木旺于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于左”,肝為于左主生發,從而使全身氣機通暢,具有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特點。《讀醫隨筆》謂:“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肝氣疏利臟腑經絡之升降出入,臟腑經絡都是通過機體的氣化作用,從而完成相關的生理活動,則臟腑功能不亂。《緯略卷十一》曰:“神者氣之子……氣清則神暢……氣亂則神去”。肝能調節人體的意識活動,可輔助心神共同調節精神活動,其之所以能調節意識活動,離不開肝木善疏通、條達的特點。若疏泄不及,則引起精神情志變化,人易多愁善感、思慮過多;若疏泄太過,則易于煩躁易怒、頭暈目赤。肝有主血海之功,血液能夠藏受于肝,不僅能夠滋養自身,而且還可以輸布全身,肝之疏泄需要血液的滋養,藏血不足則失于疏泄,魂不能藏,容易發生失眠、焦慮等異常活動。
2.2.3 痰為百病源,阻氣機
氣滯、血瘀、痰凝是腫瘤發病的土壤環境,更是病人所表現出的外在狀態,氣滯、血瘀、痰凝也相應加重患者病情[5]。《本草綱目》曾云:“痰涎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于經絡則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則頭項胸背腰痛,手足牽引隱痛”即是痰為百病之故;《證治匯補》曾說:“生于脾,多腹痛膨脹,留于胃脘,多吞酸嘈雜,嘔吐少食,噎膈噯氣,名曰郁痰,升于肺,則塞竅鼾睡,七情過多,痰滯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脅痞滿,名曰氣痰,迷于心,為心痛驚悸,怔忡恍惚,動于肝,多眩暈頭風,眼目動,聚于腎,多脛膝酸軟,腰背強痛”。腫瘤病人多勞心思慮,喜怒驚恐,情志不舒,往往易生痰成飲,飲聚于膽,則膽寒肝熱,故魂不歸肝而不得臥。
安神湯由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而成,因腫瘤病人多淤多痰,相應加用安神、理氣及祛淤等藥物。該方源自于仲景《傷寒論》,書中說:“陽脈浮,陰脈弱,則血虛;虛則筋急,其脈沉者,營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營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煩躁也。雍曰:因燒針煩躁者,宜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也”。此方原多用于驚悸、遺精、失眠等。方中龍骨、牡蠣之澀,澀可去脫,以收斂浮越之正氣,安煩亂之神;酸棗仁味酸氣平,入心、肝經,寧心志、益肝臟,斂虛汗;浮小麥、五味子能固攝止汗,與銀柴胡共用,能增強止汗之功;茯神及夜交藤能安魂魄、養心神;陳皮、梅花、香附等可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解郁、消痰和胃之效;三七入五臟之經,善化瘀血。雞血藤活血補血,首烏藤養血安神,兩者相配有養血活血安神之功,首烏藤與酸棗仁配伍加強安神之力,對于治療失眠有較大幫助。藥理研究發現龍骨與牡蠣能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夜交藤與酸棗仁具有鎮靜催眠物質,茯神、五味子等能有催眠、抗腫瘤作用,陳皮具有促消化、抗腫瘤等作用。現代鄭盼[6]、吳林勝[7]等也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老年性失眠,失眠改善療效肯定以上諸藥合用,共奏養心安神之功、調和臟腑之效。
綜上所述,對于腫瘤相關性失眠病人來說,因其體質及病因的復雜性,不能單從單一臟腑辨證,需以整體為關鍵,協調虛實寒熱,其常夾淤夾痰,標本兼治,方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