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念 ,黃 敏 ,王麗娟 ,彭 偉
(1.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6;2.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湖南 湘潭 411106)
2017年9月,我校與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共同在一千余名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新生中通過自愿報名的形式選拔學生(學徒)40人,組建了“一醫新星班”,開始高職護理專業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逐年增加,老年護理人才嚴重不足與老年群體對護理服務需求上升的矛盾日益凸顯。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教育部“1+X”證書制度下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試點項目開始實施、《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版)》的出臺,提示我們開展老年護理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老年護理是高職護理專業現代學徒制下課程體系中的學徒崗位課程[1],采取“1+1+1”人才培養模式[2],開設于第二學年下半學期,教學課時16學時,1學分。
以高職護理專業教學評價標準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導,以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老年科崗位能力要求、老年照護職業技能標準[3-4]、養老護理員國家標準[5]為依據,以真實老年護理案例為載體,以培養老年護理職業能力為主線,突出職業技能訓練,雙主體、雙標準進行課程標準建設。
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考核內容是執業活動中常見的7類工作任務:評估、評價活動;溝通、協調活動;照護患者,滿足患者基本需求;協助治療,保證患者安全;健康指導;倫理、法律活動。我校高職護理專業課程標準參考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內容和要求,畢業生應能按照護理程序、科學的工作方法為服務對象提供整體護理;在工作中發揮有效的組織、溝通和協調作用;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工作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符合道德倫理法律要求等。
我國整合性醫養服務體系的發展要求實行“全人全程健康管理”,老年護理場所由醫院延伸到社區和家庭,服務對象為養老機構、社區、居家的老年人。老年護理學徒崗位要求學生除了對住院老年患者進行護理外,還要對社區老年人進行健康評估、健康教育、預防保健、慢病管理、長期照護等。根據相關文件精神,三年制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可直接申報老年照護(中級)或養老護理員四級/中級工,需要具備老年人生活照護、基礎照護(技術護理)、康復護理、心理護理、臨終護理等職業能力[3-5]。
綜合護理專業教學評價標準和崗位能力要求,確定老年護理課程目標為:明確老齡化社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理解和應用老年護理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運用整體護理觀分析和判斷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運用人際溝通技巧對老年人進行健康評估和健康教育,運用所學知識對老年人進行健康指導,解決老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滿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
老年護理典型工作任務包括老年人健康評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護理、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的護理、老年病患者的護理、臨終老年人的護理等,將工作任務對接教學內容,完成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素質、技能、知識要求即為細化的課程目標[6]。
知識目標:概述健康老年人保健與自我保健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的指導內容;理解老年人患病的特點;解釋各器官系統老化與老年病之間的關系;概述老年人各系統常見疾病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措施、護理評價。
技能目標:會收集老年人的健康資料,正確進行護理評估;能指導與幫助健康老年人制訂日常生活、保健、護理計劃;能指導和幫助有健康問題或疾病的老年人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能指導與幫助臨終老年人舒適、有尊嚴地度過人生最后階段;能在工作中發揮有效的組織、溝通和協調作用。
素質目標:具有敬老、愛老、助老的品德;具有尊重老年人個性、保護老年人安全和隱私的品德;具有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品德,工作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符合道德倫理法律要求;具有團結協作精神;養成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形成動作輕快、穩重的職業素質;形成預防為主的觀念。
老年護理課程采用雙基地、雙導師育人模式。學校導師主要負責老年人健康評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護理、老年人常見健康問題的護理、臨終老年人的護理等單項工作任務的理論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學生在教室學習理論知識,在實訓室“學中做”,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翻轉課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醫院導師主要負責老年病患者護理、老年人家庭訪視等綜合性工作。一名醫院導師帶教1~2名學生,在醫院和社區真實環境下實現“做中學”,培養學生老年護理崗位勝任力、職業情感和素質。
老年護理課程采用循環式、分段式工學交替的教學組織形式[7]。學生在課程學習前,利用假期分批次在醫院老年科和社區養老機構識崗、協崗一周,熟悉崗位要求、工作任務。課程學習期間每兩周安排一次醫院協崗訓練(共8學時),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護理評估、護理計劃等基本工作任務。最后一年,通過輪科、分批次在醫院老年科準崗實訓兩周。采用“識崗—仿崗—協崗—準崗”四階梯實踐教學模式[8],逐步提升學生/學徒老年護理職業核心能力。
老年護理課程由學校和醫院雙主體共同評價,學校評價主體為學校導師和學生,醫院評價主體為醫院導師和患者。學生只有達到雙標準才能獲得學分。
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過程性評價占總評成績的50%,針對各學習環節進行考核,通過理論考試、技能抽考、問卷調查、觀察等方式了解學生在完成項目過程中的能力、素質情況。終結性評價占總評成績的50%,包括標準化試題閉卷考試及典型工作任務考核,后者參照老年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考試形式,設置一個案例情境,布置數個(3個左右)工作任務,通過工作任務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基本技能掌握情況。
現代學徒制是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形式。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老年護理課程標準建設要體現“雙元育人、在崗培養”的特點,課程目標兼顧崗位發展和個人職業發展的需要,課程內容對接職業標準,教學過程對接工作過程。
老年護理是國家“1+X”制度下老年照護職業技能培養的重要課程,其課程標準建設尚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目前,我校高職護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班老年護理課程內容較多、課時相對較少,需要將一些教學內容融入其他課程,構建相互銜接、相互滲透的老年照護課程體系[7],而交叉課程如健康評估、基礎護理技術、社區護理、內科護理、外科護理、精神科護理、衛生法律法規中相關的老年人健康評估、老年病患者的護理、急救護理、認知障礙老年人的護理、老年護理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需要在老年護理課程中進行梳理和強化。老年人能力評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護理、心理支持、康復護理、安全護理(跌倒、壓瘡、誤吸、燙傷等的預防與處理)、臨終護理等非交叉內容或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則作為老年護理課程的教學重點。
總之,老年照護技能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通過一系列課程的學習來實現。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校院合作、產教融合,以完善老年護理課程標準、構建老年護理課程體系,使課程標準既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又滿足老年護理崗位需求,培養更多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