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聯合印發《2020年網絡扶貧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部署了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集中力量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優先幫扶特殊貧困群體等8個方面28項重點任務。
《工作要點》明確了2020年網絡扶貧工作目標,2020年年底前,《網絡扶貧行動計劃》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并鞏固提升。網絡覆蓋質量進一步提升,全國行政村通光纖、通4G比例達到99%,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9%。電商服務通達所有鄉鎮,快遞服務基本實現鄉鄉有網點,電商幫扶貧困戶增收作用更加明顯。信息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網絡公益持續深化,構建起人人參與的網絡扶貧大格局。
此外,還將通過引導網信企業與貧困地區深化結對幫扶,強化結對幫扶項目的跟蹤督促;接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支持已摘帽并穩定脫貧的貧困縣納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提升貧困群眾網絡技能和信息素養,開展深度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送培到家”活動等建立網絡扶貧長效機制。 (王思北)
為進一步強化資金管理和優化政策舉措,近日,財政部會同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及資產收益扶貧等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就強化決戰決勝之年脫貧攻堅資金管理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通知》明確,2020年財政脫貧攻堅政策保持總體穩定,繼續增加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加大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強化脫貧攻堅和鞏固脫貧成效投入保障。同時,加強資金使用管理、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和項目庫建設。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向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適當傾斜,調整優化疫情防控期間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管理,盡可能減少疫情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影響。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掛牌督戰地區傾斜,兼顧人口較多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將支持貧困地區農業特色產業發展作為鞏固脫貧成果和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進一步提高用于產業發展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整合資金的占比,補齊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維護等必要的公益性基礎設施短板。對已經實現穩定脫貧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專項扶貧資金,支持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已經實現穩定脫貧的貧困縣,還可統籌安排整合資金用于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 (申 鋮)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近日聯合發布《關于開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提出,支持建成一批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形態由“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空間布局由“平面分布”轉型為“集群發展”。2020年啟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分批支持建設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首批支持50個左右,支持期限暫定為2020~2022年。
在建設內容上,提出加強優勢特色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營銷,健全農業產業經營組織體系,強化先進要素集聚支撐,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在支持方式上,中央財政對批準建設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進行適當補助。鼓勵創新資金使用方式,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對相關主體給予支持。
此外,《通知》還明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采取競爭性申報的方式,并明確了申報程序:由部級下達申報指標,省級編報建設方案,部級差額考評確定,部級公開公示名單。
(宗 禾)
農業農村部日前確定81家養殖場為全國首批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達標養殖場,并向社會發布達標養殖場名單。此次發布的達標養殖場,來自全國2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涵蓋了生豬、肉牛、肉羊、奶牛、蛋雞、肉雞、肉鴨等主要畜禽品種。
據介紹,為加快推進養殖業綠色發展,促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2018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工作。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和各地畜牧獸醫部門積極組織養殖場開展試點工作。近期,在養殖場自評、省級初審基礎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組織有關單位,按照《養殖場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效果評價方法和標準(試行)》,對各地第一批試點場減抗成效進行了全面評價并確定了達標場名單。 (崔 麗)
水利部12314監督舉報服務平臺3月22日正式上線運行。平臺開辟了電話、網絡、微信“三位一體”、面向社會、“一號對外”的水利強監督新渠道。
為了暢通群眾監督舉報渠道,加強對涉水問題的社會監督,2020年1月1日,水利部12314平臺開通試運行。平臺試運行以來,公眾通過電話網絡微信等渠道反映各類涉水問題線索400余條,主要涉及農村飲水、河湖水域岸線管理、水利工程建設及運行管理、水資源管理及節水等領域。
水利部將把12314平臺問題線索辦理情況作為水利強監管的重要內容,全程盯緊受理、分辦、辦理、反饋各環節工作,視情開展復查復核,探索舉報獎勵制度,定期通報辦理情況,公開曝光典型案例。同時,通過監督舉報庫比對查重,從源頭上減少重復交辦,避免增加基層不必要的負擔。 (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