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北方有座山堅硬如鐵,百煉成鋼。
山高不見頂,溝深不見底。 山少有緩坡, 多是直上直下成九十度垂直的石壁。前后、左右、上下,絕壁連著絕壁,一座座巍峨的山峰,全被齊刷刷地砍削成一道道高聳入云的石壁。 這就是太行大絕壁! 用炸藥在絕壁上一寸寸硬炸出來的掛壁公路,在山中曲折環繞,連綿幾百里不絕。 如此雄偉,如此險峻,如此壯觀! 唯太行山有之。
穆青在一篇寫鄭永和事跡的報道里曾這樣寫道:“近幾年我每次到河南采訪,都聽到群眾中流傳著這樣兩句話: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懷念三書記。 ”這里群眾所說的三位縣委書記, 是蘭考的焦裕祿、林縣的楊貴和輝縣的鄭永和。
林縣和輝縣就是現在的林州市與輝縣市,兩個縣級市居于太行山東部。 太行山因其險峻,水、路、電不通成了深山群眾貧困的重要原因。 把深山里的水蓄起來,可以防止山洪暴發, 再把蓄下的水引出山,澆灌淺山丘陵和平原上的土地,便成了林州、輝縣太行山區人民世世代代的夢想。 1960 年,時任林縣縣委書記的楊貴帶領十萬“饑餓大軍”,攀上太行絕壁險峰,一錘一鉆地硬是鑿通一道道山梁,把座座彩虹似的渡槽架過一條條深澗,終建成舉世聞名的“紅旗渠”并通水成功。
輝縣大規模治山治水,比林州修渠晚幾年。 20 世紀60 年代至70 年代,連著十幾個風雪嚴寒的冬天,輝縣縣委書記鄭永和用難以想象的毅力和意志排除各種干擾, 帶領輝縣十萬民工扎在深山里苦戰。絕壁開隧道,斷崖修公路,石灘造良田,荒山種綠樹,深澗架橋梁,深山建水庫。 一車一筐,一錘一鉆,絕壁上沒有路,每天就是一根繩攀著絕壁上下工。 先是打通太行山的大門,修出一條條進出山的大路,接著一座座水庫建成, 修出了最長的愚公洞,修成了可通車又通水的勝利洞。 在洪水沖出的荒石灘洪州城造出幾十萬畝良田,使落后貧困的輝縣成了豫北的米糧倉。
鄭永和的行事原則是“說了干,定了算,再大困難也要干”。 修建水渠需要水泥就建水泥廠,沒有電就建發電廠。 當年的壯舉已鑄成不朽的歷史,輝縣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創造了世人矚目的物質財富,同時也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實干、無私奉獻、百折不撓、敢為人先的輝縣精神。 這精神已融入到當代,融入到輝縣人民群眾的血液中, 融入到輝縣繼任領導的施政決策和群眾行動中……
太行山堅硬挺拔的巖石, 就像輝縣人堅強不屈的性格。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輝縣人繼承著戰天斗地、實干創業的精神,在決勝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中奮力拼搏。以項目帶動,以農民增收為目的,不搞虛假脫貧,立足自身資源優勢,結合發展“綠黃紅白”四種彩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山區脫貧之路。
曾經的懸崖峭壁,石頭村石頭房,如今成了城里人的喜愛, 還吸引著寫生的學生以及電影導演帶著專業團隊來實景拍攝。 行走在懸崖上的掛壁公路,讓城里人體驗著太行山的奇險峻,感受著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年代的創造精神。
目前, 輝縣市的深山里還有13 個深度貧困村, 市委、 市政府將脫貧攻堅與全域旅游結合起來,突出旅游扶貧,拉長產業增收鏈條,充分利用景區優勢,以山水經濟統領山區片區人民發展,創建“景區+企業+農戶(貧困戶)”模式帶動景區周邊群眾就業創業, 構建綠色可持續脫貧致富之路,充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 現在輝縣市域內旅游單體達1568 個,A 級景區7 家。 其中5A 級景區八里溝、4A 級景區萬仙山、轎頂山和寶泉及3A 級景區百泉、關山和秋溝,白云寺國家森林公園、 關山國家地質公園和萬仙山國家攀巖公園; 國家和省級傳統村落18 家,省級旅游特色村20 個,吸引著眾多游客奔向南太行山,全域旅游成為支撐縣域經濟的重要力量。
不到輝縣不知道土地的金貴。在這里,還保留著新愚公——元家清在山溝里圍土造的田, 現如今已種上經濟作物。誰又能想到這個“雞蛋殼里發面”的地方,竟發出了富裕果。 絕壁的鳳凰嶺上以及深山里的大院子村火紅的山楂, 成熟時紅遍山野溝壑,這火紅似那個年代滿山飄蕩的紅旗,激勵著山里人不能忘了戰天斗地、修渠鑿路的年代。在繼承與創新中,南寨鎮引進龍頭企業進行優化、研發、深加工,把一個傳統的種植業打造出十幾個品牌,成了山里脫貧致富的紅色產業。
太行山以她的堅硬雄偉展現給世人視覺美與力量的同時,還厚愛著這里的群眾。特殊的地理環境,生長著多種中藥材,以連翹為主的黃色經濟藥材就達1017 種,福澤這片土地。 該市能夠敏銳地立足藥貿歷史背景優勢, 把中藥材產業作為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壯大縣域經濟的優勢產業來抓,突出地域特色,創造增收新亮點,將脫貧攻堅與中藥材結合起來,積極探索“中藥材+”模式,推動全市中藥材產業加速發展,從事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的群眾有上萬人,每年創造經濟價值3.68 億元,有力助推群眾脫貧致富。
輝縣市深知龍頭企業帶動脫貧作用強勁,將脫貧攻堅與農業龍頭企業結合起來, 突出企業帶貧,構建起雙贏帶貧模式。在冀屯鎮、拍石頭鄉、西平羅鄉大力推動食用菌培育加工和粉條電商銷售,探索出以“科技帶動-產業發展-企業壯大-百姓受益”新興產業扶貧模式,持續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增收。 冀屯鎮擁有亞洲最大的金針菇生產基地, 輻射帶動全鎮食用菌產業發展, 成為影響北京新發地菇價的一支重要力量。 張村鄉大王莊村的一盒盒酸辣粉突破了紅薯一產帶動二三產的融合發展瓶頸,10 條生產線帶動當地15 個行政村9 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促進了當地紅薯、花椒調味料、紙箱包裝及電商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輝縣的干部繼承著鄭永和的精神, 吃苦耐勞能干,勤儉節約。 他們立足當地自身優勢,將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全域旅游、種植結構調整、民宿建設結合起來, 把深化農村五項重點改革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助推器和突破口,有效破解“人、地、錢”難題,使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 通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脫貧攻堅奠定鄉村振興的基礎,以鄉村振興提升脫貧攻堅的成效, 一個富裕美好的輝縣正向世人展現著太行山人民堅不可摧的鋼鐵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