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崔奇峰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產業興旺與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兩大抓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中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經濟是穩固鄉村治理的基石,只有農村產業振興,集體經濟發展良好,農民收入穩步提高,才能為鄉村治理有效實現打下良好的經濟基礎。
然而,當前農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諸多問題。一是農村“空心化”等問題凸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不斷大規模地涌向城市,使得農村人才流失日趨嚴重。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盈余普遍不高,集體經濟收入可持續增長動力不足,“造血”功能需要進一步增強。2018年,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的村莊集體經濟組織長期負債平均為115.31萬元。從收入來源看,農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自于如政府補貼的光伏電站電費收入、村集體耕地、林地、水面(主要指魚塘、水庫)等資源的租賃或入股分紅、基層組織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農戶土地的協調管理費和老村部等固定資產對外出租的租金等,經營性收入占比繼續下降,補助收入增幅最大。
當前農村“空心化”和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城鄉差距逐漸擴大。城市的資源優勢和城市化進程削弱了農村對優質人力資本的吸引力,這種情況正在逐年深化。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低、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低,以及鄉村產業發展不充分、發展勢頭不足等,導致了高質量“農一代”不斷流出,而“農二代”這一群體更滿足于都市現代化的生活,不愿回村務農。第二,集體經濟發展空間小。有些地區山林、荒山都分配到農戶手中,集體資源所剩無幾,發展空間小;有些地區土地貧瘠,水資源匱乏,村莊經濟基礎較差,難以創造自有收入;一些村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區位條件差,很難找到好的發展項目。第三,集體經濟發展觀念弱化。從干部角度看,有的村“兩委”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到位,心思用在發展個人事業上,有些則是擔心發展集體經濟會冒險甚至犯錯誤,有的則因為集體經濟管理難度大而對此喪失信心;從村民角度看,很多村民對村集體經濟發展態度不積極。第四,城市快速擴張擠占農村土地資源。由于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量農村土地被非農建設占用,當前很多村村級可供開發的存量土地資源基本被挖盡,發展產業難以提供用地支持。第五,資金缺乏、融資困難。大部分村把資金都用于公益性事業的建設上,缺少資本積累,部分經濟薄弱村僅能維持運轉,加上缺少有效的抵押擔保物,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很難從金融機構融到資金。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進一步優化城鄉布局和壯大鄉村集體經濟,支撐鄉村治理。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產業振興,加強鄉村治理首先要補齊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這個短板。一是要筑牢經濟基礎,努力解決鄉村“空心化”問題。在縣域內明確城鄉融合發展目標,統籌規劃城鄉建設,合理布局鄉村產業,因地制宜地融合土地、產業和人口等資源,著力推動人才下鄉和農民工就近就業,形成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層級分工明確、功能有機銜接的格局。二是要推進鎮域產業聚集,一二三產業融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鄉鎮所在地為中心的產業集群;支持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重心下沉,向有條件的鄉鎮和物流節點集中;引導特色小鎮立足產業基礎,加快要素聚集和業態創新,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產業發展。通過扶持鄉鎮區域的“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特色產業,大力培育鄉村實體經濟,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鄉村治理筑牢經濟基礎。三是要用好土地生產資料,加強農村資產與資本結合。以土地流轉為制度基礎,農民流轉土地入股,變土地資產為土地資本,催生新型經營組織和社會組織。針對種植、養殖、旅游等不同產業需求,結合鄉村實際,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結構體系,走產業化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