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新時代、新階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逐步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時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
沒有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就沒有整個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根本要依靠廣大農民。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在不斷減少,將會對新時期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隨著城市工業化進程推進,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導致農業勞動人口減少。據了解,當前農村農業勞動力資源在性別、年齡、結構等方面發生著變化,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2019年,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中國人口老齡化增速世界第一。我國老齡化問題嚴重,尤其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據所了解的自然村中,60歲以上的老人占9%,而真正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員,80%是60歲以上的村民,活到老干到老的現象普遍。
隨著農業科技、生產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從事農業生產在體力付出方面一定程度上有所減輕,但由于受地域特征、區域條件及其他自然、人為等因素影響,農業生產仍是一種強體力勞動,特別是在“三夏”期間,受極端天氣影響,農作物的搶收、搶種、儲存等這些強體力勞動大多由農村留守婦女來完成。
農村孩子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據悉,當前只有極少數孩子能在父母務工的城市求學,接受高質量的城市教育。大部分孩子還是在村莊附近的學校學習。假期或是周末,他們學習之余也要參加農業勞動。
農村有句老話:“莊稼活不用學,別人咋做咱咋做。”目前,這種思想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農業是一種簡單的職業,有力氣就行。再加上從事農業生產人員文化水平有限,技術水平低,視野不開闊,創新意識不強,導致“麥茬豆、豆茬麥,改茬就把紅薯栽”的傳統種植模式普遍存在。
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無論是省際間流動,還是就近轉移;不管是長期務工,還是季節選擇,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業農村的發展。
農村勞動力不斷流向城市,將直接導致農村農業勞動力資源流失,減少了農業生產勞動投入,致使耕地落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糧食產出量。但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相當一部分人選擇把自己不能耕種的土地轉讓出去。土地流轉,對于一些村民免除了后顧之憂,減少了來回奔波的費用、精力,同時也避免了土地資源的閑置、浪費,有利于土地集約化管理、機械化耕作,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土地產出效率。
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是挑戰,也是機遇。外出務工人員有機會接觸到新理念、新技術。對廣大青壯年來說,是歷練、完善自己的機會,也是新生活的開始。他們提升技能、豐富經驗、增加收入,為今后回鄉發展奠定了能力和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們加大了孩子的教育投資,讓下一代接受良好教育,對農村勞動力資源整體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勞動力轉移是當前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也是加快農村全面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外出務工人員參與城市建設,把城市的先進理念、經驗、技術等帶回農村,促進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他們架起城鄉互動的橋梁,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為城鄉融合發展開辟新途徑。
當前,“美麗鄉村”建設深入人心,大量外出人員捐款、捐物支援家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助力家鄉建設。近幾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新創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不斷推出,一些敢想、敢干、敢闖人員選擇回鄉發展,通過創辦企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調活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帶動鄉鄰共同致富,為推進農業農村全面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新時期農村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在攻城拔寨、決戰決勝關鍵期,要把各方面工作做深、做細、做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搶抓發展機遇。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一系列部署,出臺一系列政策,廣大農民及基層干部要抓住機遇,樹立前行方向、目標,發揮地方優勢,解除現實發展困惑,讓農業農村發展再上新臺階,滿足廣大農民更高生活期待。其次要完善各項政策。隨著脫貧工作進一步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美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各地各級政府要以此為契機,明確新時期工作重點,做好長遠發展規劃和短期發展目標,鞏固現階段發展成果,推進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最后要拓寬發展途徑。農村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資源是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應以經濟發展為主線,積極協調好各要素間的關系,政策上優先發展,措施上精準幫扶,各要素共同發力,助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需要積極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更需要著力健全農業農村人力資源支撐體系。首先是強化理念引導,加大宣傳力度。農村外出人員包括外出務工、求學及參軍人員,他們部分人員會選擇回鄉,參與鄉村建設。要做好宣傳和引導工作,讓返鄉創業優惠政策深入人心,增強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動力,吸引更多外出人員選擇回鄉創新創業。其次是加強科技引領,做好培訓工作。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都需要一定專業技術和知識。因而,政府職能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幫扶回鄉創業、就業人員,就政策制度、專業技能、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進行專項培訓,提高企業創辦存活率及農業生產力。最后是注重示范引領、輻射帶動效用。外出務工人員是農業農村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被認為是村里的“能人”,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因而要積極引導,充分發揮其示范、帶動作用,引領農業農村發展新方向、新領域。
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既要求農村經濟的穩定增長,也要求發展的公平性、均衡性、可持續性。要直面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積極破解。一是確定正確的目標導向,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解決農村垃圾、污水、廁所等實際問題,培養廣大農民遵守公共生活規則意識和習慣,增強鄉村吸引力。二是加強鄉村管理工作,創新治理舉措,找準突破口,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逐步構建文明氛圍,提升文明素養,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