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明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明確指出,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將如期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決勝脫貧攻堅指日可待、就在今朝。
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最要緊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最關鍵的是聚焦突出問題、提升脫貧質量。各地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鄉村基層政權建設已經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為下一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但貧困群眾能否通過產業持續增收、易地搬遷貧困家庭能否實現后續發展,貧困地區教育、醫療、養老等突出問題能否得到有效改善,值得特別關注,不容忽視。
總的來看,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基礎參差不齊、貧困程度深淺不一,許多貧困群眾致貧成因復雜多樣且會發生變化。從實踐效果來看,貧困家庭只要家里有人能夠外出打工,脫貧基本沒有問題。隨之就會帶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留守老人”的贍養問題。由于缺乏有效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外出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教育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加上貧困地區農村教育普遍辦不好,“留守兒童”的成人成才受限制,“窮根”還沒有完全斬斷。國家雖然明確提出“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但此舉不僅會“拿走”縣級衛健部門的人、財、物審批權力,還強化其事中、事后監管職責。因此,由衛健部門推進此項改革,難免出現變形、走樣。貧困地區農村“缺醫少藥”難題仍然沒能得到根本性破解,不少貧困群眾看病難、用藥不精準。貧困家庭一旦有需要照料的老人,其子女往往就不能外出打工。打工夫妻常常因此被迫分居,家庭代價很大。
為此,我們在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解決“絕對貧困”到解決“相對貧困”的承上啟下階段,迫切需要聚焦教育、醫療、養老等突出問題。通過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保障和改善社會民生,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把短板補得再扎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進一步提升脫貧攻堅質量。
教育確保。讓貧困地區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更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如能在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中,率先把建設“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改為“進城務工子女寄宿制學?!?,并提供每周7天全寄宿服務,就能方便貧困家庭孩子們隨父母在務工地就近入學。這讓孩子們既得到父母照顧、滿足親情關懷,解決“成人”的問題,又享受到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解決“成才”的問題,還徹底消滅“留守兒童”現象。同時,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以辦好初中階段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質量。對于有能力辦好初中的鄉鎮,應當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提升其教學管理質量。對于暫不具備條件的鄉鎮,建議盡量義務教育初中階段集中到縣城來辦,并給予一定的交通費、生活費補助,以減輕貧困家庭負擔。這不僅符合廣大農村教師對美好工作生活的向往,也是許多農村貧困家庭的盼望所在。
醫療到位。推進健康扶貧,既要看醫療費用報銷比例是否合理、貧困群眾負擔是否減輕,更要看是否實現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健全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讓廣大農村群眾就近、便宜看病用藥。要認真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的具體要求,全面實施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破解體制機制、待遇編制上的制約。明確由縣級黨委、政府直接推動此項改革,加快轉變縣級衛健部門職能,從直接開辦公立醫院轉變為行業管理,強化政策法規、行業規劃、標準規范的制定和監督指導。在縣域之內實現體系一體,做到雙向轉診、分級診療,讓改革紅利惠及廣大貧困群眾。同時,組織專家醫生和移動診療車,下鄉進山為貧困群眾開展精準診療,做好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進一步保障貧困群眾身心健康。
養老完善。貧困農村老年人是脫貧攻堅中的特殊群體。在家庭易地搬遷、兒孫進城之后,難以走出大山、融入城鎮的他們,是脫貧子女及后代的牽掛和憂慮所在,亟待統籌解決好其養老問題。建議在“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改革”基礎上,加快推進鄉村農村醫養融合步伐,由鄉鎮衛生院院長兼任養老院院長,緩解“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的現實難題。通過推進集中居住、分戶生活,實現家庭自理、機構服務與社會救助相結合,滿足廣大農村老年群體對生活照料、醫療服務和親情關懷等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這能夠有效提升農村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解決好子女及后代的后顧之憂,助力貧困家庭盡快實現脫貧、增收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