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富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發展的寶貴資源。 2020 年4 月20 日、5 月11 日、6 月8 日,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對黃河流域陜西、山西、寧夏三省(區)進行了全方位調研,再次強調了“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一基本方略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協同推進生態保護、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河南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要區域,沿黃九地市處于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區域,有義務有責任探索一條生態良好、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和社會和諧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經濟文化高質量協同發展提供示范和樣本。
一是提高政府生態空間一體化管控水平和生態環境協同治理能力。 在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綱要》 出臺前, 以整體思維梳理整合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林地與耕地保護、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綜合交通、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等各類規劃,劃定黃河流域“三區”(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和“三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界限,明確沿黃九地市生態空間布局、生態功能定位和生態保護目標,為編制“十四五”時期統一的空間規劃做好充分調研和論證。
二是構建以市場為基礎的主體清晰、對象明確、標準規范、 形式多元的動態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 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制定以省級補償為主導、市級補償為補充、爭取中央財政給予專項支持的橫向跨域生態補償辦法,統籌財政轉移支付、專項投入、資源稅費等各類補償資金,加大對三門峽、洛陽、濟源、焦作和新鄉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開展流域水權交易、 碳匯交易、 排污權交易等區域試點,探索綜合性補償辦法。當前最為緊迫的是以國家四部委《支持引導黃河全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實施方案》發布為契機,以縣(區)為生態單元,按照“保護責任共擔、流域環境共治、生態效益共享”的原則,以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為核心,建立生態補償標準核算體系,完善目標考核體系、改進補償資金分配辦法,規范補償資金使用,建立具有示范意義的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模式。
三是統籌各類生態資源的供給配置方式。 深化資源環境特別是電價水價的綜合改革, 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沿黃九地市要加快節水型城市建設;繼續探索山林水灘等的市場化改革模式, 兼顧生態保護和經營者利益,鼓勵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技術指導、人才培育等補償方式建立利益協調機制,調動上中游生態產品服務供給方的積極性。
一是立足后疫情時代, 構建共同推進沿黃九地市大時空范圍產業生態鏈特征、中間廢棄物管理、產業生態政策協同發展的產業綠色化,在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上不斷取得突破。 以新基建(數字經濟)為例,據不完全測算,未來10 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 的基站等市場規模高達數十萬億元, 將成為推動社會經濟轉型和城市智能化建設的重要動力, 已經成為產業綠色化的新動能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于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在價值。 沿黃地區的鄭州、洛陽和新鄉等,產業基礎較好,高新技術企業眾多,享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貿區等政策紅利, 具有優先發展生物醫藥、環保產業和新基建、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的優勢和條件,要率先建成綠色經濟帶示范區,打造全省產業綠色化的標桿。 對于三門峽、濟源和焦作、開封等能源化工、資源礦產企業密集區域,在落實“三線一單”約束的同時,完善環保稅制和技術創新政策激勵,對降低排污濃度的企業給予減免稅優惠,促使環境外部成本內生化,倒逼高污染、高耗能產業轉型升級,同步推動新老基建共同發力, 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在合理規劃的前提下,開拓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等高端市場。
二是打響沿黃“山水文化”、古都文化和優質農產品品牌,實現文旅和現代特色農業的有機融合。 充分利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 把黃河流域生態產品、 文化資源和優質農產品品牌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打造沿黃九地市生態和經濟、社會、文化共建共享的區域協同聯動合作平臺。 在西部山區生態資源較為集中區域,協同黃河三門峽、小浪底、桃花峪、花園口等黃河治理文化,聯動洛陽、鄭州、開封、安陽古都文化和焦作、濮陽“太極拳”“帝嚳”文化,加快沿黃全域旅游建設,統籌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推進城市、景區、鄉村“三線聯動”,資源、服務、效益“三質同享”,促進文化旅游與康養、 生態農業融合發展。 加快實施生態產業化發展,以“黃河鯉魚”“新鄭大棗”“河陰石榴”“鐵棍山藥”“原陽大米”等傳統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為引領,大力發展現代特色農業, 持續提高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加強宣傳推介,打造各地市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不斷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促進鄉村振興。
三是提高“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能力,堅定生態文化產業化、融合化的綠色發展定力。 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是構建沿黃綠色經濟文化帶的基本內核, 也是沿黃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 最重要的是及時有效解決沿黃生態、經濟、文旅融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及企業恢復生產經營面臨的各種實際困難和問題, 進一步簡政放權,培育新興市場主體,在“六穩”“六保”的基礎上,重點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產權制度改革和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參與沿黃經濟文化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到“十四五”中后期,最終形成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彰顯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綠色經濟文化示范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