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根據1956 年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確定的劃分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時,說明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 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數量逐年上升。 其中2015~2019 年我國65 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分別為 10.47%、10.85%、11.39%、11.94%、12.57%。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了《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報告認為,到2020 年左右,中國65 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 實現向老齡社會的轉變,2050 年, 中國老齡化將達到最大值,65 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27.9%。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
老年人口撫養比也稱老年人口撫養系數, 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 用來表明每100 名勞動年齡人口要負擔多少名老年人。 老年人口撫養比是從經濟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會后果的指標之一。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老年撫養比持續增加。其中2015~2019 年的老年撫養比分別為:14.3%、15%、15.9%、16.8%、17.8%。從已有的數據可表明我國的養老負擔重。
2018 年,全國人大修訂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其中第五條明確規定居家養老是我國當前采取的主要養老模式, 成為我國居家養老服務制度最直接的法律依據。 當前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銀發族”居住在家中養老,子女或者老年人本人請專業的服務人員負責照料; 另一種是由老人所居住的社區提供養老服務。
居家養老雖然可以減輕我國的養老負擔, 但是其發展模式仍存在不足。第一,資金有限。財政撥款、福利彩票公益金是居家養老經費的主要來源, 融資渠道單一,社會資金有限。 為了節約成本,“醫護合一”成為居家養老的主要項目內容, 老人的生活照料不能全方面考慮,醫療衛生也不能持續服務。 此外由于經費限制,修建的老年活動區域較小,組織的文娛活動較少,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文娛活動需求。 第二, 養老服務項目單一。 目前,各地開展的居家養老服務,并不能很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精神需求。 養老的服務內容不僅少,而且還缺乏個性化的服務內容;養老服務層次低,服務質量不高;養老服務時長短,不能持續服務;沒有統一的規范標準衡量居家服務的行為、內容。 第三,缺乏專業養老服務人員。 調查顯示,我國居家養老服務護理人員中60%的服務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 處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90%以上的居家養老護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 專業養老服務人員的缺失,影響著居家養老的服務水平、服務質量,使得居家養老的社會認可度較低。 此外,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工資待遇差,有些人為了生計不愿做這行,不得不轉其他行業。 第四,居民的參與度不高。 社會大眾對居家養老服務缺乏認知;很多地區的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內容知之甚少, 對居家和社區養老運作方式不認同; 短時間內無法改變老年人的節約觀和消費觀,老年人的“花錢買養老服務”的理念和消費習慣還沒有形成等原因, 導致居家養老服務的居民參與度較低。
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 不僅推動了養老服務的發展,而且促使人們的養老觀念革新、改善了傳統養老服務模式。 智慧居家養老通過互聯網技術衍生的智能設備豐富了居家養老服務內容, 為居家養老提供了多種多樣的服務。 網上信息數據庫、線上服務平臺、線下服務區的連接,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舒適的服務,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傳統養老服務主要存在養老服務供需不匹配、便捷性和靈活性差、服務范圍窄內容少、管理效率低下等問題,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收集老年人相關信息資料,組建老年人基礎信息庫、健康養老服務需求信息庫、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和健康養老資源共享數據庫等,為老人提供及時、全面的健康服務。
智能設備是考慮到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設計出的一系列融入互聯網科技元素的物質產品, 旨在維持老年人的獨立生活能力,提升其生活品質。 根據使用場景不同可以分為智能家居產品、 智能手機應用產品和智能可穿戴產品三大類。 如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管理系統等,能有效保證老年人居家日常生活安全;智能可穿戴設備通過與手機App 結合的方式,監測、搜集、上傳老年人的生活、健康、鍛煉數據,實現遠程醫療、健康管理等服務。
線上服務平臺通過處理、分析、上傳信息,整合數字資源,以此連接智能設備和線下養老服務區。 線上服務平臺與醫療機構的信息平臺結合可以發揮“互聯網+醫療”功能。 對老年人健康情況進行遠程監控,實行線上醫療;老年人也可以進行在線咨詢,在家就可以享受健康服務。 建立老人專屬的健康檔案與社區衛生工作站、所在轄區定點醫療機構等社區機構進行數據信息共享,社區定點醫療單位的工作人員與社區和老人及其家屬聯系,商定上門診療時間或開展網絡問診服務。
線下服務區指提供養老服務的供應商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的優勢,為老年人提供高效、精準、多樣的養老服務。 如餐飲店、超市等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用品;老年活動中心、棋牌室等滿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求;志愿者團隊深入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導、陪伴聊天娛樂,減少老人的孤獨感。另外,“互聯網+”縮短了老年人與各種養老服務場所的距離, 減少了老年人出行的成本;同時,借助互聯網平臺將傳統的各種養老服務產業進行整合,實現了集聚效應。
當前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主要在城鎮開展實施,農村的智慧居家養老有所欠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可以在線上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和獨居老人信息數據庫,加快農村的養老設施建設,增設農村的養老服務項目。 通過線上信息數據庫與線下農村養老服務的連接,提高農村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農村養老的巨大需求。
目前, 我國的老齡化問題嚴重、 養老機構資源有限, 居家養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養老問題。 但是,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且沒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照料老年人, 因而居家養老并不能滿足現在的社會需求。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益成熟,智慧居家養老應運而生。 它不僅有利于提高養老服務的服務質量與管理效率,而且可以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雖然當下農村缺乏智慧居家養老服務, 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智慧居家養老可以使養老服務更高效、便捷,是新型的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