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敏
新型職業農民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中堅力量,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 加大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培育壯大技術技能型和經營管理型人才隊伍,是解決“三農”問題“誰種田、種好田、解放勞動力”的迫切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 為此,研究脫貧攻堅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具有迫切而現實的實踐價值。
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的區別在于, 它是具備一定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能力、 收入來自農業生產經營且收入水平較高的現代農業從業群體, 而傳統農民是被動的一種“身份”。
深度貧困地區勞動力文化素質低, 經營管理水平低,農業產業化程度低,“三低”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與城鄉一體化進程。 一直以來,“三農”成為脫貧攻堅最為薄弱的領域。 通過對新疆和田地區和田縣的三個村1140 戶入戶調研為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員數量占89%,農業收入占比超過50%,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人員數量僅占8.4%。由此看出,在深度貧困農村地區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轉型過程中, 應對新型職業農民摸底分類、精準實施培訓,提高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真正賦予農民職業標識,培養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脫貧攻堅和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深度貧困地區普遍存在自然環境惡劣, 資源稟賦不足,人均耕地面積少等問題,如上所說的和田縣三個村人均耕地僅為0.72 畝,遠低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土地承載力不足,一產從業人數118 人,占全部就業人數的7%,解放出的勞動力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為主。 隨著脫貧攻堅戰不斷推進, 現代農業發展面臨引入科技信息和數字技術需求, 這就要求農民學習掌握農業科技信息和新技術, 主動挖掘和拓展農業農村的優勢和功能,通過互聯網獲取農產品營銷方面信息,并借助農村電商平臺進行宣傳和銷售地方特色農產品, 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因此,新型職業農民要成為扶貧與扶智、扶志的引領者,必須具有一定的實用技術能力、獲取信息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
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程度較深、產業剛剛起步,發展動力不足,主觀上脫貧意識不強,群眾普遍對城市生活和市場經濟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很難適應轉移就業、發展產業等新的生產方式, 而脫貧意識的改變不會一蹴而就,有些可能需要跨代解決。 因此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文化素質、科學素養和技能素質尤為重要,作為農村的能人、種養殖大戶、合作社帶頭人,在鄉村有著一定的影響力,能將新思想、新觀念和現代生活方式引入農村, 對鄉村現代生活方式和鄉風文明形成發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
一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定位不準。 新型職業農民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是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 與只是“身份”標簽的傳統農民相比較,新型職業農民成了一種“職業”。 二是缺乏把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壯大放到解決人與地,解決農村人與人、地與人,人與產業的大思維框架里思考分析。 主要體現在鄉村兩級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把握不準, 沒有把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作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抓緊抓實。
一是普遍存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浮在面上, 以應付代替研究、以短訓代替成績,基本沒有開展深度的研究分析。 相關部門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參差不齊, 無法調動起農民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使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進展緩慢、質量不高,重培訓輕跟蹤的問題較為突出。 二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不健全、不完善。 沒有根據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結合農業生產特點以及發展水平,建立一個完善的、多層次、多元化的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沒有將家庭農場主、種植大戶、 農業合作社帶頭人等一切有長期務農意愿的人員作為重點培育對象, 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而是一味地注重培訓數字,輕效果。
一是缺乏政策支持。 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產業扶持、金融保險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還較難落實到作為個體的新型職業農民頭上,他們有“學完沒用”的感受,制約了新型職業農民的進一步發展壯大。二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和推進在農業農村發展當中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缺乏系統性研究。 實際工作中仍把新型職業農民當成一般的農戶來對待,和一般、傳統農戶相混淆,和一般的規模經營組織者相混淆,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壯大缺乏系統性、全方位的思考。
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界定。 以市場主體為導向,從收入標準、技能標準、組織化程度、產業化程度、規模化程度五個方面來準確界定新型職業農民。 建議新型職業農民界定以從事農業生產、 經營、 管理和服務為職業,并以此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從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創業農民中進行優先選拔確定。
從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出發, 科學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規劃。“沒有土地流轉就沒有職業農民”, 首先要從土地流轉做起, 讓更多的農牧民到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就業。 建議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資格準入一體化管理,形成有效的配套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給予一定優惠和政策傾斜,提高其含金量。
建立系統化的職業農民培育壯大激勵機制。 一是制度體系建設。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資格準入機制,實行職業農民資格考試制度, 規定農民必須完成一定年限的農業職業教育培訓,考試合格頒發“資格準入證書”,才有資格當新型職業農民。二是政策支持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 對新型職業農民要建立專享性的激勵制度,配套的政策扶持。
從土地的規模化經營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為切入點先行展開。 一是要針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科技文化需求,以農業實用技術為重點,廣泛開展大眾化普及性培訓。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手段,將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以及黨的惠農政策送進千家萬戶。二是依托農民培訓基地,以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知識和技能為主要內容,對有一定產業基礎、文化水平較高、有創業愿望的農民免費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三是大力推進送教下鄉。 采取進村辦班、半農半讀等多種形式,組織專家教授等送教下鄉, 吸引留鄉務農農民在家門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規化、系統化職業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使廣大新型職業農民的知識和能力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