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
濉溪縣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淮北平原,屬于典型旱作農業區,耕地面積220 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 玉米是濉溪縣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140 萬畝左右, 近幾年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19 年達187 萬畝。 玉米生產耕種收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1.玉米生產技術路線。小麥限茬收獲并秸稈切碎勻拋地表→玉米板茬精量施肥播種→玉米田間管理(噴灑除草劑、追施肥、灌溉)→玉米機械收獲(果穗或籽粒)、秸稈還田(同時還田或二次還田)→深耕或深松后旋耕整地→播種小麥。
2.玉米種植品種。 目前,濉溪縣種植面積較大的品種有裕豐303、德單5 號、德單1232、鄭原玉 432、秋樂368、美豫 5 號、蘇玉 25、金秋 119、荃玉 1233、隆平 208等。 以上品種產量適中,出籽率高,抗病,抗倒伏,后期脫水快,適宜機械化摘穗、粒收。
3.玉米機械化收獲情況。 目前,濉溪縣玉米機械化收獲有收果穗和收籽粒兩種方式。 收穗型玉米聯合收割機2005 臺,與小麥聯合收割機配套的玉米割臺收籽粒型530 多臺。 現階段以摘穗剝皮收果穗為主,收果穗后還需要脫粒、晾曬才能入倉貯存。
(1)玉米籽粒機收。 玉米籽粒機收模式能一次完成收穗、機械脫粒、晾曬等工序,實現節約用工、降低成本、提質增效,順應了社會發展和農民群眾的需求,是玉米機械化收獲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隨著玉米粒收品種的推廣應用, 玉米籽粒收獲機械性能和玉米籽粒機收水平不斷提高。2019 年,該縣玉米機收籽粒面積達80 萬畝,占全縣玉米種植面積的42%。
(2)玉米籽粒收獲機械。 目前,濉溪縣應用的玉米籽粒收獲機型是以小麥聯合收獲機為主機,一機多用,通過更換專用玉米割臺、凹板篩、脫粒滾筒等裝置后收獲玉米籽粒。 玉米割臺主要采用拉莖輥式,拉莖輥式玉米割臺效率高,破碎率、含雜率、損失率相對較小,油耗較少,作業效果農戶基本上能夠接受。
(3)玉米籽粒機收應用前景。 玉米籽粒機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是產量高、成熟期短、后期脫水快、抗病蟲害、抗倒伏、堅桿硬軸等優勢,促進了玉米籽粒機收技術應用。 二是高性能農業機械快速發展,為小麥及時搶收、玉米應時播種、玉米遲收、小麥搶播提供了時間保證,也為降低籽粒含水率、實現玉米籽粒收獲奠定了基礎。 三是小麥聯合收割機保有量足,配備玉米籽粒割臺不僅增加了現有小麥機收的作業范圍和農機戶的收入,而且投入少(一般在3 萬元左右),籽粒損失率農戶基本上能夠接受。
1.機械本身問題。現階段收果穗型玉米聯合收獲機技術已經成熟,互換割臺型籽粒機因其機械性能所限,籽粒破碎率問題比較突出, 直接影響玉米粒收機械化發展。
2.農機農藝融合問題。 一是玉米成熟度、含水率對籽粒機收破碎率影響較大,籽粒破碎率、損失率高是籽粒收獲作業中存在的主要制約因素。 目前推廣的玉米品種成熟時玉米水分大都超過25%, 不適宜籽粒機械化收獲。 二是玉米結穗高度、倒伏率等因素影響機具作業效果,特別對機具損失率影響較大。
3.種植規模問題。 目前,濉溪縣農業生產模式以戶營為主,種植分散且規模較小,收獲時間也不統一,而且頻繁轉移地塊也會導致機械效能無法充分發揮,導致作業效率降低、成本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械收獲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4.烘干設備問題。目前全縣有烘干設備44 臺(套),烘干能力遠不能滿足玉米生產需求。
1.強化政策推動。加大資金投入,提高補貼標準,提高補貼力度。 針對玉米聯合收獲機而言,通常需要較大的一次性投入,并且資金回收周期非常漫長,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的投入積極性。 對此,需要進一步加大補貼力度, 吸引農民參與其中, 提升農民的購買欲望,從而推進玉米機械粒收的發展。
2.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可以通過土地轉租等形式大力鼓勵農村土地流轉, 從而有效地擴展土地經營規模,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的玉米生產模式,為機械化收獲創造良好地理環境。
3.加大籽粒機收技術示范。 一方面在抓好脫水快、耐破碎的玉米品種選育的同時, 大力推進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促進農機與農藝的結合,提升農民對機械化籽粒收獲的認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電視與網絡平臺,大力宣傳玉米籽粒收獲機械化技術,營造機械化籽粒收獲的社會氛圍。
4.推進烘干技術應用。 保障玉米安全貯存,減少糧食霉變損失。
5.加強相關技術培訓。 采取有針對性的農機培訓,尤其針對收籽粒型玉米聯合收獲機在使用中的操作技術,提高農民對玉米收獲機的認知與操作能力,降低人為因素導致的操作故障,促進玉米籽粒機收技術應用。
濉溪縣近年來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對此,科學推廣與發展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械化技術已是必然趨勢,對此,還需農機部門及時進行科學規劃與部署,從政策、扶持力度、技術培訓以及示范宣傳等方面積極加快農機科技成果轉化, 全面促進玉米機械收獲技術的推廣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