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軍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明確宣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的重大戰略。我們要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精神,持續提高政治站位,堅持科學決策,系統精準施策,著力提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平。
作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哺育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黃河蜿蜒5464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9省區,流域大部分處于我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黃河的突出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異源,時間空間分布高度不均。全流域水資源總量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2.6%,居全國七大江河第4位,人均水資源量905立方米,為全國三分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相當于長江流域的41.8%,多年平均徑流量相當于長江的6%,多年平均輸沙量是長江的3倍。黃河上游產水量占全流域的62%、產沙量占8.6%,中游產水量占全流域28%,產沙量占89%。同時,黃河全年60%水量和90%沙量來自汛期。黃河流域是國家重要的能源走廊,歷史欠賬多,脫貧攻堅任務重,產業結構偏重,經濟欠發達,自古以“善淤、善決、善徙”聞名,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發、水生態損害、水土流失嚴重等方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特點,實現高質量發展任重道遠。
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分界線,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可以“先行一步”,具有先發優勢。河南省內黃河河道總長711公里,流域面積3.62萬平方公里,占黃河流域總面積5.1%、占全省總面積的21.7%。流域及受水區域涉及13地市,占全省面積57.3%,經濟規模約占全省80%,擁有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鄭州和最大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河南集五千年恢宏黃河文化之大成,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豐富,作為黃河的“豆腐腰”,歷史上有記錄的1593次黃河下游決口,三分之二都發生在河南,是黃河治理的主戰場,是黃河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科學治理的關鍵。
近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堅持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視察河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強化黃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和生態建設修復工作,先后取得了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欒川、蘭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欒川)和國家級生態示范縣等榮譽,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顯著,人民群眾良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大幅提升。但面對中央重托和譜寫中原更加出彩絢麗篇章的殷切期盼,河南黃河流域人口多、城鎮化率低,經濟轉方式、產業調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任務繁重,尤其是水資源供需矛盾問題表現突出。2018年河南省域水資源總量45.39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量0.17%,占整個黃河流域5.2%;人均水資源量200立方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1/10,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到111%,遠超國際公認40%的水資源開發生態警戒線,流域水資源開發超載嚴重。河南省內黃河流域有色金屬、煤化工、裝備制造等重污染行業分布較為集中,涉重金屬和危險廢物企業、歷史遺留尾礦庫等較多,潛在環境風險大。黃河流經地市位于京津冀通道和汾渭平原城市,流域大氣污染物濃度均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黃河灘區人口多,傳統農作物種植面積大,農業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不容忽視,“垃圾河”問題比較常見,環境風險防控體系不健全,應急能力建設還需加強,這些短板,亟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加以破解。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斷增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局意識。大局,又稱全局、整體,與局部、部分等概念相對應,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大局與局部是事物發展的辯證統一體,大局由局部構成,沒有局部就沒有大局,局部則是構成大局的局部,沒有大局也就沒有局部;大局高于局部,決定著局部的發展走向,對事物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局部則隸屬于大局、服從大局,但局部的變化對大局的發展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只有具備了強烈大局意識的黨員領導干部,才能擔當起時代、人民和組織賦予的崇高使命,才能在復雜形勢面前把握正確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執著,經得起各種誘惑和困難的嚴峻考驗。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告誡全黨,生態興則文明興,要從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角度看待生態環境,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一定要算大賬、算綜合賬、算長遠賬。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全黨、全國的大局,我們必須對此保持清醒認識,必須通過系統深入的學習和大量豐富的實踐來錘煉養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多次就三江源、祁連山和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在鄭州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落到實處,就必須持續增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局意識,穩步提升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秉持科學精神、遵循科學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制定科學政策,系統精準執行。
一要精準研究政策。“非經政策咨詢,不做政策決策”。政策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基礎性工作,是制定政策主體的重要能力和工作內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站位高、任務重,對主抓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工作相關的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以戰略和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的智庫“外腦”作用,推動“內腦”與“外腦”聯合精準研究。要依靠“跨越時間”的歷史性學習和“跨越空間”的借鑒性學習,研究發現政策制定與實施中的關鍵要素及因果關系,不斷總結規律、發現創新并將之應用于當前政策研究。要立足于大數據支撐。大數據能夠對制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和政策的復雜元素及其內在關聯以廣博方式得以呈現,更加積極看待大數據、全面搜集大數據、科學使用大數據,借助大數據對政策進行精準研判。二要精準制定政策。發揮民主和科學兩股力量對政策質量的保證,為增強政策的精準性、實現精準性政策提供充足制度保證。在政策制定中高度重視對民眾需求的有效評估,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客觀資料和數據為依據,避免以少數代表多數、部分代表整體,尤其要避免精英需求代替普通民意。要加強政策協調溝通,在職責同構的不同政府層級之間和同一政府的不同部門之間進行充分的政策溝通,積極預防和合理矯正中央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和政策的“打架”問題。三要精準實施政策。明確政策實施的各種官方和非官方社會主體,明晰職能分工、責任權限、資源配置,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行其能。要規范政策實施活動,嚴格按照預期方式進行,保證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與政策收到預期效果。要“精打細算”各類資源的分配和使用,避免資源浪費和低效,借助體制機制創新,吸引、撬動和融合更多社會資源加入政策實施。四要精準評估政策。“以評估促精準”,是持續增強政策精準性、不斷實現科學化、精準性政策的重要機制。要構建并完善常態化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政策評估機制,由專門機構人員對污染精準治理政策全過程、全方位跟蹤評估,避免政策評估的滯后性、片面性和表面化。要推動政策評估規范化建設,依托科學的評估體制、程序、方法和技術等規范,及時開發和推廣專門的政策評估規范指南。要推動政策評估的獨立化,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團隊,全面、客觀、深入調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實現對國家負責、對評估委托者負責、對廣大人民群眾負責、對在基層工作的領導干部負責的平衡統一。
“黃河寧,天下平。”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深刻把握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向縱深發展。
要進一步強化學習,持續增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盤棋”的思想自覺。國家有國家的大局,地方有地方的大局,各單位和各部門也有自己的大局。能夠代表當前最高最大大局的,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權威,就是從根本上服從我國改革和發展事業的大局,就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是新時代領導干部政治站位的集中體現。在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中,要徹底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尊重自然、尊重規律,更加注重生態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統籌“發展是第一要務”和“生態是第一民生”,不急躁冒進、大干快上,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上下同心,統籌謀劃,協同推進。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唯物辯證法和系統科學學習,洞悉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及趨勢,時刻做到明大勢、識大局,理論清醒、政治堅定。要不斷增強在復雜局勢下分析把握工作重心和關鍵環節的本領,既有戰略,更有謀略。要堅持思想政治學習與業務技能研究相結合、相貫通,持續優化知識結構,在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升華指導全局智慧,涵養駕馭領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局的能力。
要秉持科學決策,在全面落實“四個全面”戰略部署中服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既有客觀上先天不足的制約,也有主觀上后天失養的人為因素,我們要從“五位一體”“四個全面”戰略大局中加以貫徹和落實。黃河橫跨我國東中西不同區域,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涉及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區域空間布局、貧困攻堅等,涉及眾多利益關系。秉持科學決策,強化制度建設,致力于穩步提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實現眼前與長遠利益、不同區域與市場競爭主體、政府職能部門績效考核,和不同民族地區的文化、穩定與發展等利益的統籌考慮。面對西部大開發、東部率先開放和中部崛起戰略部署,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對各省區都是巨大考驗,要教育引導黃河流域不同行政區劃政府機關及工作人員、其他社會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人民的關切為訴求,把黨和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明大局、識大體,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行業利益、暫時利益等自覺主動服從集體利益、國家整體和長遠發展利益。要深入探索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思路和有效途徑,從提質經濟結構、提升生態功能、提速國土綠化和提效環境治理等方面,強化黃河環境污染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制度頂層設計,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把黃河流域經濟發展好,把黃河保護治理好,把黃河文化傳承弘揚好,造福沿黃各省區人民。
要充分激發社會各主體參與積極性,穩步提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保護的現代化能力,在全社會著力營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要按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推動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部署,堅持和完善黃河生態治理制度建設,突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社會深度參與的現代化治理體系。要進一步加強保護黃河、治理黃河、現實高質量發展重大意義的宣傳引導,堅持領導帶頭學習研究,適時撰寫選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案例著作。要穩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網絡,持續在全黨全國營造學的氛圍、嚴的氛圍和干的氛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意識入腦、入心、見行。要將持續增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大局意識、科學化決策等納入黨員領導干部日常和年度考核目標體系,激發黨員領導干部增強大局意識的自覺性,科學決策的主動性,鞭策教育影響制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的不作為、亂作為者。要積極探索綜合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暢通信息溝通機制,調動專業力量,引導各參與主體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系統的融合與發展中,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