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銅山 董立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村必須富。為此,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充分發揮包括農業、農村、農民在內的“三農”壓艙石作用。農業壓艙石作用“實不實”“牢不牢”,直接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的“穩不穩”“健不健”。本文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問題探討,界定農業壓艙石作用的內涵,闡釋農業壓艙石作用的具體體現,提出農業壓艙石作用的評價依據,以求拋磚引玉。
顧名思義,壓艙石就是行船者為了預防空船傾翻、發生危險、確保航行順利和航行安全,搬到船上用以壓艙增穩的石頭。壓艙石作用,主要就是指壓艙石發揮出來的壓艙增穩作用、預防傾翻作用、危險規避作用、安全保障作用、心理安慰作用等重要作用的集合。
農業壓艙石作用,是指在我國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中,農業作為基礎產業、固本產業和永續產業,應該具有的規避重大風險挑戰,確保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大局穩定、生態環境宜居等重要作用的總稱。
從綜合效益或三大效益的視角來看,農業壓艙石作用主要體現在社會作用、經濟作用、生態作用三個方面。
就社會作用而言,農業要確保糧食安全,確保吃飽穿暖。民以食為天,民以衣為暖,只有衣食無憂了,社會才能安定有序,持續穩定發展。
就經濟作用而言,農業要確保有增收潛力,確保農民收入能不斷增加。農業只有成為有吸引力的產業,才能繁榮農村經濟,加速鄉村振興進程。
就生態作用而言,農業要確保不對生態平衡產生不利影響,確保環境保護落到實處。只要大力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和優化農業發展環境,就能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把農村建成身心都能安放的美好家園。
如果全面化、系列化地綜合考證,農業壓艙石作用具體體現在衣食安全作用、原料保障作用、就業增收作用、生態保護作用、改革推動作用、決勝小康作用等諸多方面。
農業的衣食安全作用,是指農業能保障吃飽穿暖、生存無憂,使人們餓不著、凍不著,從而保障人類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農業的衣食安全作用,主要表現在食物供給、衣料充裕和安全共享等多個方面。
農業的原料保障作用,是指農業能保障加工業、制造業的原材料供應,使加工業、制造業、商業、服務業無原材料之憂,從而保障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農業的原料保障作用,主要表現在食品加工原料供給、飼料加工原料供給和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原料供給等多個方面。
農業的就業增收作用,是指農業能保障農民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使農民不背井離鄉也能獲得較高收入,從而保障農民不失業、不降低收入及“三農”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農業的就業增收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的“蓄水池作用”、農業能夠盈利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等多個方面。
農業的生態保護作用,是指農業能保障生態平衡和環境優良,使資源節約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等“兩型農業”蓬勃發展,從而保障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農業的生態保護作用,主要表現在環境保護、生態優化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多個方面。
農業的改革推動作用,是指農業能保障改革動能和改革經驗的持續供給,使農業帶動的改革動力十足,從而保障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農業的改革推動作用,主要表現在發軔改革、積累經驗和持續供給改革動能等多個方面。
農業的決勝小康作用,是指農業能保障“三農”奔小康路上不掉隊、不拖后腿,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完美收官,從而保障全國決勝小康如期實現。農業的決勝小康作用,主要表現在精準脫貧成效顯著、農民生活質量持續改善和保障小康如期實現等多個方面。
對應于上述農業壓艙石作用的具體體現,農業壓艙石作用的評判標準應該是以下六個“是否持續得到了”。
這主要是針對衣食安全作用,評判的是農業是否發揮了徹底保障人們基本生活的作用,即生存的問題。具體包括:“兩不愁”是否全面實現,真正實現了精準脫貧;國家糧食安全系數是否達到國際標準以上,真正做到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人們的生活質量是否達到小康標準以上,真正接近了生活富裕。
這主要是針對原料保障作用,評判的是農業是否發揮了關聯產業原料供給的作用,即資源再利用的問題。具體包括:農副產品是否滿足了食品加工產業的原料需求,真正讓企業發展沒有后顧之憂;農副產品是否滿足了飼料加工行業的原料需求,真正讓農副產品資源利用率達到最大化;農副產品是否滿足了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的原料需求,真正促進了第三農業的發展。
這主要是針對就業增收作用,評判的是農業是否發揮了安排農民就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即民生的問題。具體包括:農業是否發揮了勞動力就業的“蓄水池作用”,真正讓農業勞動力就地就業;農業是否有吸引農民留在農村的足夠魅力,真正挽留住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農業是否能夠讓農民獲得社會平均利潤,真正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這主要是針對生態保護作用,評判的是農業是否發揮了顯著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即環保的問題。具體包括:是否完善了環境保護,真正使農業環境越來越好;是否實現了生態優化,真正達到了生態宜居;是否促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
這主要是針對改革推動作用,評判的是農業是否發揮了加快體制機制變革的推動作用,即改革的問題。具體包括:是否變成了改革“沃土”,真正成為改革“試驗田”;是否積累了改革的成功經驗,真正具有推廣應用價值;是否持續供給改革動能,真正成為推動我國改革發展的不竭源泉。
這主要是針對決勝小康作用,評判的是農業是否發揮了決勝小康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即富裕的問題。具體包括:精準脫貧是否大獲全勝,真正進入了“后脫貧時代”;農民生活質量是否得到了持續提升,真正邁入了致富坦途;決勝小康進程中是否發揮出了應有的局面支持作用,真正兌現了大力支持和傾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