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鵬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鄉村振興說到底是要由“人”來實現的。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首要也在“人才”,不斷鞏固和加強人才培養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當今社會,互聯網已成為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存資源,是人們自我學習、自我提高、對外交往及開展工作的必要條件,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和特點,對快速提升鄉村振興人才質量,進而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特別是以“5G”為代表的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三農”領域網絡覆蓋率不斷提升,為依托互聯網提升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先決條件。對照政府組織、集中培訓、實踐鍛煉等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許多新的優勢和特點。
鄉村振興人才大多工作生活在農村基層,日常工作任務繁重,工作時間連續性強,學習條件有限。與傳統培養方式相比,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面不受場地、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要有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具備網絡條件即可隨時開展學習。同時,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虛擬仿真技術的逐步成熟,互聯網平臺在現場感不足方面的劣勢快速得到改變,并逐漸演變為優勢。
傳統培養方式由于師資、場地等有限,在人員培訓數量、培訓類別、時間要求等方面受到限制,人才培養速度和覆蓋面不足以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而互聯網平臺豐富的資源、寬廣的網絡、較低的空間和時間要求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能夠形成群體數量優勢,快速增加人才培養覆蓋面。
鄉村振興人才的傳統培養模式,以政府組織和自我學習相結合為主,大多采用集中培訓、外出學習、實踐鍛煉等方式展開,整體費用和時間成本相對較高,不利于刺激學習積極性。互聯網平臺既有自身在信息傳播方面的成本優勢,也有體量增加后成本均攤帶來的價格優勢。
當前,我們正處在信息快速更新的大時代,鄉村振興、“三農”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新形態層出不窮,對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互聯網在信息更新度、傳播速度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為人才培養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務。
互聯網擁有海量的資源,專業平臺眾多,培養門類齊全,師資力量充沛,培養形式多樣,系統性可視性強,可供不同需求的不同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對構建多元多樣多層、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現代化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功能隨著物聯網技術、可視化信息技術、仿真模擬技術、遠程視頻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發展,擺脫了以往觀看視頻、“滿堂灌”等的不足,可為參與者提供全方位、真實化即時體驗。例如,利用虛擬仿真技術使參與者身臨其境體驗作物耕作播種、田間管理、機械收獲、加工儲藏全過程,有效增強了培養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當然,與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面具備顯著優勢相對應,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還存在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知識結構單一、工作實踐性強、創新能力和動力不足、受所處地域風俗影響較大、慣性思維較強等鮮明特點,這也是依托互聯網培養鄉村振興人才時有別于其他群體的重要特點。這一特點也造成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網絡覆蓋和相應電子產品覆蓋率不高、網絡信息技術普及不夠、網絡平臺使用推廣不足、個性化特色化網絡服務項目不足、思想觀念轉變緩慢、新理念新業態與地域特點結合不夠緊密等方面。但這些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三農”事業的飛速發展,將逐步得到改善。從整體上來看,使用互聯網加強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是大勢所趨,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必然方向。
從互聯網對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作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方式和特點來看,盡管現代互聯網依托大數據分析、線上互動、仿生技術等擁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意識”,可以通過對人的行為習慣偏好的分析增強對特定人群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但從現階段互聯網作用的平均層面來講,它對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作為輸入端,互聯網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甚至是虛擬仿真等多種方式實現信息輸入,對作用對象產生思想和行為影響,提升鄉村振興人才的思想認識和工作能力。同時,互聯網基于強大的數據分析、分類及檢索功能,大大提升了信息輸入效率,甚至做到了“點對點”傳輸,將互聯網信息和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實現了“泛眾化”信息的本土化、精準化。比如,一些農業龍頭企業依托微信等移動互聯技術開發的技術指導課程、物聯網系統,精準對接企業輻射的區域,信息精準度、實用程度較高,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升鄉村振興技術人才的能力。還有一些基層組織開發的黨員遠程教育網絡課堂,將黨和國家政策的要求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了政治導向鮮明、符合當地公序良俗、各具特色的基層治理體系人才培養方案,一大批鄉村振興管理人才在其中實現了能力提升。
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作為平臺和渠道,幫助使用者輸出信息,通過建立信息輸出渠道和能力展示平臺,鞏固和深化人才培養成果。在這方面,當前互聯網上的盒馬、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菜網、菜劃算等一批農產品生鮮配送服務平臺是典型代表,大量鄉村振興人才經過培訓參與到互聯網構成的新業態,這種以產業帶動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擺脫了以往傳統培養方法“訓而不實”的缺點,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雙贏。還有一些平臺,比如河南農業大學依托科技特派員隊伍開展的“溯源直播電商平臺”,將現代經營理念與物聯網技術結合在一起,將信息技術培訓和產業技能培訓結合在一起,培養和造就了一批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民。
互聯網在輸入和輸出信息之外,更多時候是一個綜合體,鄉村振興人才在參與現代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經受實踐鍛煉,實現能力提升。比如,對接國家農村信息化建設需求,由河南農業大學承建的“中原農村信息港”,打造了在線遠程教育、農業病害遠程視頻診斷、網絡測土配方施肥、虛擬仿真教學、農業信息交流、農業遙感技術推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青年農場主培訓等多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為鄉村振興人才的學習實踐和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空間。而在實際工作中,更為常見的是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產業推廣中,吸納和帶動產生的人才培養功能。河南農業大學在幫扶臺前縣脫貧攻堅中,把互聯網自動控制系統引入當地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當地的一批積極分子在參與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自然而然掌握了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既作為接受端,吸納了互聯網帶來的技術革命,又作為輸出端,依托互聯網輸出了能力建設成果。
從互聯網與鄉村振興人才的作用機制來看,單純的信息輸入、輸出已經成為過去式,以產業帶動、網絡服務帶動為特征的綜合型、實踐型培養模式正成為主流。
進入新時代,互聯網技術和建設理念發展日新月異,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還需要跳出互聯網看互聯網,從更高的層面去推動互聯網與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有機融合,不斷提升互聯網對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支撐力度。
針對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廣適性與個性化服務需求不協調、人員文化層次和信息技術需求不匹配等問題,要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彈性大的特點,主動向鄉村振興靠攏,加快技術研發進度,提供更為豐富的培養模式,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服務體系,更為逼真的虛擬仿真效果,更為完善的知名平臺,更為智能易操作的系統,更為低廉的培養成本,吸引更多鄉村振興人才使用互聯網,發展互聯網,實現與互聯網的良性互動。
在互聯網之外,我們更要看到社會大環境和思想觀念提升的重要作用。要營造優良環境,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拉動和提升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整體文化層次和思想認識水平。要堅持組織先行,以點帶面,通過對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青年農場主等重點人群、先進分子網絡使用水平的培訓,帶動更多人提升用網能力。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產業的帶動作用,通過吸納更多人參與農業信息化、網絡化產業提升認識和能力。
在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中,我們既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又要堅持多管齊下,發揮政府組織、高等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企業等各方面的作用,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校地校企相結合、政學產研用相結合的多層次人才協同培養體系。同時,我們也要注重線上培養和線下實踐相結合,線上實踐和線下組織相結合,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相結合,避免走入互聯網帶來的誤區,科學正確看待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充分發揮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中的作用,要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源,為其良性、快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和濃厚氛圍。要大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發揮基層組織的導向作用和組織優勢。要堅持移風易俗,大力宣傳和弘揚社會正能量,鼓勵鄉村振興人才敢用網、會用網,解除鄉村振興人才思想上的后顧之憂。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搶抓國家推動5G建設的良機,實現網絡設施的迭代發展。要大力發展“三農”金融服務,為互聯網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中更好發揮作用提供資金支持和兜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