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玲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食品營養與健康是高職食品營養檢測類專業的核心專業課,通過學習本門課程,學生既要掌握營養學基礎知識,熟悉常見食物營養特點,靈活運用營養基礎知識,又要掌握特殊人群和慢性疾病患者的營養與膳食,學會利用最基本的營養知識進行宣教活動[1]。在技能方面,該課程主要包括營養學基礎知識、各種食物的營養、膳食平衡、營養素缺乏和營養宣傳教育5個模塊的內容。
隨著高職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目前食品營養與健康的教學內容與模式雖然盡量減少課堂上的理論教學,但由于課程性質及教學時間的限制,實踐教學的學時占有比例仍相對較小,同時實踐教學的內容及形式還有待進一步改善[2]。
在社區人群膳食結構調查這一環節,創新教學形式,利用云班課隨即進行分組,課下經過小組成員激烈討論后,精心設計調查問卷,利用問卷星平臺生成二維碼進行發布,在微信和QQ平臺進行調查,最終形成調查報告,以小組為單位在云班課上進行提交。實訓結束后由學生和教師共同評分,其平均分作為本次實訓內容的最終成績。在傳統調查過程中,膳食結構的調查需要面對面進行,包括走訪、填表、后期數據的統計分析,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有可能完成,這在學生階段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筆者通過以上形式的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社區膳食結構的調查與評價的理論知識,并具備對社區膳食結構調查大數據進行解讀與評價的實踐技能。
目前我國民眾的飲食指導一部分來自傳統的中醫藥膳,還有一大部分來自各類網絡媒體的宣傳,甚至來源于道聽途說。掌握營養學的基本知識,能夠給予學生一雙“慧眼”來辨別五花八門的偽營養學知識。比如流傳甚廣的一個帖子: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坎貝爾的《中國調查報告》一書,指出牛奶喝多了會致癌,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通過對類似問題的討論分析,引導學生對飲食營養報道內容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提高對網絡信息的是非判斷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自身的實踐技能和思考能力,深化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嘗試盡可能多地將實踐內容與理論教學相融合,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深刻理解所學營養學知識的重要意義。在營養宣傳教育這一環節,僅僅是掌握營養學的基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創新,利用傳統與現代網絡科技相結合的模式,引導學生針對公眾進行營養宣傳教育。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宣講內容,制作宣傳材料,最終每個小組推舉一人進行匯報,各小組爭先恐后匯報自己小組的作業成果。為了更好地代表小組分享觀點,有的小組成員通力配合,一名成員利用PPT講解,另一名成員幫助播放PPT,有的甚至直接在黑板上出了一期以營養健康為主題的板報,有的還發放了宣傳單頁。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增強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協作及表達能力等。
食物交換份法的食譜編制教學環節中,增設“食物份的認知”這一實踐教學項目。筆者在這一教學環節中發現,學生對于食物的重量普遍缺乏基本的認知,必然會導致在后續的食譜編制環節中出現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增設“食物份的認知”這一實訓項目。針對本項目,筆者結合實際情況,將其按照食材進行分類認知:面條、粥類、饅頭餅類、大米飯、谷薯類、蔬菜類等。在實訓課前,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小組形式到食堂收集各種各樣的食材。在課堂上對所收集的食材進行稱量,幫助學生掌握估計食物分量的基本技能,同時可以評估自己的飲食結構是否合理及提出改正措施。通過這一環節實訓加強學生對食物分量的認知,為以后的食譜編制及評價奠定基礎。
在學期開始,利用云班課平臺提前將課程的教學內容、培養目標、課程教學進度等進行發布。隨后將創建的班課號發布到學生的班級微信群,要求所有的學生加入云班課。同時利用智慧職教平臺上食品營養與健康的課程視頻資料,根據授課內容向學生有針對性地推送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我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預習。同時收集學生的留言,在課堂上進行反饋。
課堂開始首先利用藍墨云班課進行簽到考勤,有效地節約了課堂點名時間,教學環節中以“搶答”“舉手”“隨機選人”等方式選擇答題人,根據答題人正確率加減相應的經驗值。理論課以案例教學為主,利用騰訊課堂軟件進行直播教學,在直播過程中打開PPT進行播放,讓學生可以有更加直觀的概念,遇到問題可以在互動區留言進行反饋,還可以通過舉手來回答教師的提問。課后將拓展性的、發散性的、綜合性的練習題制作成拓展學習資源并及時發布到云班課資源庫,同時打開藍墨云班課的輕直播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并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鼓勵學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同時還可以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進行分組討論。
考核是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檢測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食品營養與健康作為高職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專業課程,旨在以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為根本。所以該課程在考核方式上選用以過程考核為主、理論考核為輔的考核方式,并在過程考核中積極融入競賽制、小組合作制等教學與考核模式[3]。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了多元化的測評模式,建立了靈活多變的考核評價體系,采用多種考核方式進行綜合評分,平時成績占30%,集中實訓周表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50%,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結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分析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找出需要改進的問題并制定整改措施。(2)利用云班課進行過程性評價。(3)在課程中增加集中實訓周,強化學生的知識內化。(4)改革期末考試的形式,采用開卷考試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食品營養與健康課程內容的重要性,結合課程改革的特點及云班課平臺的優勢,提升傳統課程教學的授課效果。同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及學生發展階段的不同,靈活地改變教育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