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世陽/山東省榮成市城西畜牧獸醫站 264300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是由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或牛皰疹病毒Ⅰ型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1],常將本病稱之為壞死性鼻炎或者紅鼻病,是牛養殖場危害較為嚴重的一種疫病,需要在養殖中予以關注和預防。
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IBRV),又稱牛(α)皰疹病毒Ⅰ型,是皰疹病毒科皰疹病毒 α-亞科水痘病毒屬的成員之一[2]。病毒外觀呈現出球狀,是一種線性DNA病毒,長度為138kb。病毒入侵機體后多會潛伏在神經中,尤其是在三叉神經以及腰薦部位的神經,使得抗體不能夠對并對形成中和。病毒會對各種消毒液敏感,尤其是對酸和乙醚以及堿類消毒液敏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但在天氣寒冷的季節,發病率會有所上升。當飼養管理不當時,本病的發病率也會有所升高,多見于在牛舍的密度過大,牛群過于擁擠以及空氣質量較差的時候。本病的傳染源為發病牛和隱性的帶毒牛,尤其是隱性帶毒的種公牛是本病一個最主要的傳染源。隱性感染牛在受到外界應激作用時,就會將神經節內的病毒活化,從而引起發病。而且隱性感染牛可以通過鼻液和多種分泌物向外界排出病毒。本病的傳播途徑是直接接觸感染,通過呼吸道和生殖道感染,本病還能進行垂直傳播。本病的易感動物為牛和肉牛,奶牛也具有易感性。肉牛發病率較高,甚至可以達到75%左右,在牛群中又以2月齡以內的犢牛發病率最高,并且在發病后有較高的死亡率。
本病發生后,病牛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主要有呼吸道型、生殖道型、流產型、腦膜腦炎型和眼炎型共5種類型。
3.1 呼吸道型本型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病牛多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咳嗽和呼吸不暢,還會表現出流眼淚和口水的癥狀。體溫升高,在鼻腔黏膜出現充血和出血,有濃稠樣的鼻液。癥狀通常能夠持續10d左右,犢牛發病能夠引起窒息而出現死亡。
3.2 生殖道型母牛發病表現為體溫上升、精神不振,尿頻并在陰道有粘性的分泌物流出,陰道黏膜表現為潮紅。陰門的黏膜上有灰白色的壞死灶,有的形成潰瘍。公牛發病后食欲下降,甚至會廢絕。發病嚴重的公牛可見在陰莖和包皮上有膿性包,體溫也出現升高情況。本病常會在15d內自行康復。
3.3 流產型處于妊娠期的母牛在感染后大約1周左右的時間,胎兒就會出現死亡情況。在胎兒死亡后的1~2d,母牛會表現出流產癥狀。流產時將已經死亡的胎兒排出體外,有時也能夠見到胎兒的自溶現象。
3.4 腦膜腦炎型本型的發病多是在犢牛,病牛表現為體溫升高,達到40℃以上。病牛在站立和行走時不穩,常會出現突然倒地,角弓反張以及四肢劃水等。倒地病牛常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死亡情況。
3.5 眼炎型本型病多是與呼吸型一起發生,發病后表現為單側或者雙側的眼結膜出現發炎和病變,結膜內可見有漿液性的分泌物,后來逐漸轉變為粘膿性的,有壞死灶。
呼吸型的病牛在咽喉部位和氣管、支氣管等部位的黏膜出現發炎和潰瘍,胃黏膜也有潮紅和潰瘍的癥狀。腦膜炎型的可見腦膜有非化膿性的炎性病變。流產型的病牛病變可見胎兒的肝臟和脾臟有壞死灶,皮膚出現水腫。
本病可以通過疫苗接種來進行預防。牛舍要經常打掃,并清除糞便,這樣可以減少病原的數量。在清掃后要根據制定的消毒措施對圈舍內進行消毒,可以防止環境中含有的病原微生物。養殖場最好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避免從養殖場外引進品種,如果確實需要引進,必須先確定引進的種牛沒有發病和攜帶病原。牛場一旦發現有疑似發病牛,應當及時對病牛隔離和診斷,并對養殖場內的環境以及各種用具進行消毒。本病目前還沒有適合的藥物可以使用,對病牛采取隔離和對癥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牛傳染性鼻氣管炎可以引起免疫抑制[3],所以在感染本病后,會導致病牛的免疫力下降,從而能夠引起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從而引起感染和發病。所以在治療時,需要應用抗菌藥物,防止出現繼發感染的情況。在日常飼養中,要注意本病的監控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牛場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