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畜牧業養殖規模的擴大化,畜牧養殖對于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已經影響到我國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農業部提出畜牧業發展要適度規模化。適度規模化養殖的發展理念是我國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也是我國養殖業轉型的新方向。適度規模養殖要求控制養殖規模,提高養殖質量,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提升養殖經濟效益。研究牛適度養殖規模疫病防治對于促進牛養殖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1.1 普通疾病牛普通疾病指對牛身體健康危害較小的疾病,如常見感冒、營養代謝疾病、腸胃疾病等。這些疾病可控性強,治療簡單,一般不會輕易發生死亡,可造成的養殖損失較小,經過簡單治療后牛即可恢復身體健康。
1.2 傳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較強的感染性和傳播性,且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對牛機體造成的損害較大,可造成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傳染性疾病根據病程緊急程度分為急性、亞性和慢性,急性死亡率較高,發病突然,亞急性和慢性對于牛體五臟六腑及組織器官等造成的損害較為嚴重。傳染性疾病具有防治難度大的特點[1]。
1.3 產科疾病產科疾病對牛適度養殖而言,易造成母牛產量低、犢牛發育遲緩、育成牛飼料轉化率低等問題,部分產科疾病易造成母牛流產、難產及受胎率低等問題對于養殖經濟效益影響較大。
2.1 加強疫病預防
2.1.1 疫苗預防 疫苗預防是預防傳染性疫病和一些治療難度較大的急性疫病的主要方法,也是疫病防治最有效的方法。養殖戶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為適齡牛按階段注射常見疫病疫苗。注射疫苗時要選擇國家認可的防疫部門及其疫苗藥物,要嚴格按照疫苗注射時間和注射用量、注射標準等要求使用藥物,以防疫苗注射不合理對牛體健康造成損害。為了防止疫苗注射混亂,建議養殖戶對養殖場牛建檔,對每一次疫苗注射做好記錄并存檔,為疾病暴發應急處理做好充分的準備。
2.1.2 增強免疫力預防 牛適度規模養殖過程中,很多常見疫病的發生與牛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低下有著緊密的關系。大部分病毒最先的感染者是牛群中體質較弱的那部分,而體質較弱、免疫力較為低下的牛發生死亡的概率更高。養殖戶可在飼養過程中通過適當的延長放牧時間、增加運動量、科學配比日糧、補充營養物質等方式增強牛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牛疫病的發生。
2.2 加強疫病治療
2.2.1 科學診斷 科學診斷、準確診斷是有效防治牛疫病的前提。牛適度規模養殖背景下,建議養殖場為牛場的牛建立檔案,為每頭牛每次疾病的發生和治療情況做好記錄,并對牛檔案根據普通病、傳染病、產科病等進行分類管理。這些資料都將是后期疾病診斷的參考資料,有助于提高疫病診斷的準確率和診斷效率[2]。
2.2.2 及時治療 牛適度養殖規模下,養殖數量得到控制,就必然要提高養殖質量和養殖效率,做好疫病防治的精準判斷。為此,養殖人員要加強對牛的觀察和記錄,了解牛食量變化和行為,及時發現牛異常行為,及時診斷病情,及時治療疾病。
2.3 加強疫病管理加強養殖場的科學化管理是有效防治疫病的重要途徑。適度規模養殖下,養殖人員要加強養殖場的清潔管理、消毒管理,定時清除糞污,定期對養殖場內外及周邊做徹底的消毒,并對養殖場糞污統一做無害化處理。在養殖區域內,要加強溫度、濕度、空氣的監測,了解微生物菌群的數量,為牛創造更加舒適、健康的生產環境。在飼養管理方面,要采取科學飼養的方式每天搭配標準營養的牛日糧,杜絕使用抗生素添加劑飼料,減少抗生素藥物的使用,改換益生菌添加劑飼料,適當在飼料中增加一些中草藥增強牛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3]。此外,可根據不同年齡段牛生長發育對營養物質的差異性需求,對牛實施分類管理。
綜上所述,牛適度規模養殖疫病的防治根據疫病類型和疫情大小區別對待,在防治上要遵循先防后治,及時預防、及時觀察、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及時處理等原則,做好各類疾病的預防工作和傳染性疫病的隔離、治療與控制,最大程度的減小疫情的發生和控制疫情的傳播。通過時時防、日日防和持續性預防,可有效降低牛疫病的發生和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