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人員不規范的操作會造成羊群營養不調,免疫力減弱。此外,羊群生活的環境不良、羊舍的衛生不干凈、頻繁的變更飼料都會造成羊群本身的抵抗力下降,免疫力減弱就容易造成此病的發生。而病毒、細菌、寄生蟲等容易入侵羊腸道內部,進而會刺激到腸胃黏膜,使羊的腸胃功能發生混亂引發腹瀉[1]。如果羔羊長期生活在一個容易受到感染的惡劣條件中,細菌等病原容易孳生引發羊發病,羊舍修建在低洼地帶,陰暗潮濕、光照條件差、喂養工具落后等等都會誘發羔羊腹瀉。此外,外界的天氣突然變化,晝夜溫差加大,羔羊受到寒風低溫的入侵引發腹瀉。羊舍內沒有徹底進行衛生清潔和消毒處理,會把大量的致病性病原留在羊舍內生長和繁殖,小羔羊在舔母羊身體或者乳頭的時候,這些病菌就會隨著唾液代入消化系統導致羔羊發生腹瀉的現象。新生的羔羊的消化系統處于發育初期,胃酸分泌不足,易造成大量致病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同時釋放很多的有毒物質,當這些有毒物質超過羊本身能承受的范圍,就會嚴重損害消化道黏膜,羊的消化系統功能減弱,從而導致了腹瀉的發生。
羊腹瀉的癥狀主要表現為下痢,通常在7日齡大小的羊中最為常見。病羊排出的糞便呈泡沫狀,并帶有惡臭味,顏色由黃色慢慢轉變成灰白色,并且混有一些乳凝塊,嚴重時還會帶有明顯的血液,病羊排便困難,排便的時候有明顯的痛苦反應[2]。在患病初期,羊群體溫升高到41℃,然后又會突然降低到正常體溫之下,病羊患病1~2d就會死亡。半個月大小的羊群容易產生敗血型腹瀉,在那些體格強健的羊群身上更容易引發此癥狀,表現出精神萎靡,背部拱起,吸乳頻率減少,呼吸不暢,眼結膜充血、泛紅,排出的糞便帶有大量水且氣味發臭。伴隨有明顯的神經癥狀,比如磨牙,嘴巴有白沫流出,眼睛模糊不清,運動失調,呻吟,腳弓反張,四肢無力,表現出游泳狀態。死亡之前有明顯的腹脹,體溫沒有異常,伴有下痢癥狀。腹瀉型病羊初期表現為精神渙散,有劇烈的腹痛癥狀,經過1~3d左右就會衰竭而亡。
羊群發生腹瀉時,要及時使用藥物治療,病羊排出糞便伴有血絲并有惡臭味,就要對病羊進行消炎和補液解毒處理,消炎要選用土霉素0.125~0.250g,1mL“東方止痢神”給病羊進行灌服,每天早晚各1次。同時配合乳酶生使用,每天2次,每次1片效果更佳[3]。病羊癥狀不是很嚴重時,可以用50~100mL的補液鹽每天上下午給病羊口服,再按病羊每千克體重口服1片“復方敵菌凈”,這樣就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羊有嚴重脫水癥狀時,就要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300mL、5%的碳酸氫鈉50mL、10%樟腦磺酸鈉3mL均勻混合之后對病羊進行靜脈注射,也可以對病羊使用5%的生理鹽水補液100~150mL進行靜脈注射。病羊出現酸中毒癥狀時,要加入5%碳酸氫鈉3~5mL、5mL維生素C、25mL維生素B分早晚2次對病羊進行注射。同時結合抗生素使用效果會更好。對于懷孕母羊要在喂養母羊飼料中加入合理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放牧羊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補飼,每天要補充0.45kg的精飼料,0.5kg的胡蘿卜,1kg的青飼料,5g的骨粉,3kg的青干草。對于圈養的母羊,要從生產之前的2個月開始,逐漸提高精飼料的進食量,以提高20%左右的量為準,在產前的40d左右,飼料進食量就要掌握在27%~32%之間,生產前的1周就要開始慢慢減少母羊的精品飼料進食量,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胎兒營養過剩而引發的難產現象。另外要給懷孕的母羊在產前的30d左右進行四聯苗注射,增加免疫力。
綜上所述,羊腹瀉會給羊群帶來群發效應,嚴重影響到了羊群的生長發育,可以造成羊群批量死亡。為了使養殖場避免巨大的經濟損失,養殖人員必須時刻關注羊群身體情況,對它們進行科學的管理,對于患病的羊群,要使用有效藥物及時的治療,讓其快速恢復健康,降低死亡率,使養殖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