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鏈球菌病主要是由一種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多發生于每年11月份到第二年3月份之間。該病主要表現為熱性、急性、敗血性、高傳染性等特征,山羊、綿羊為易感染群體。羊鏈球菌病的傳染途徑多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為主,該病會引發下頜淋巴結、咽喉等部位腫大。羊鏈球菌病在羊只患病初期就會表現出較高的傳染性,造成羊群大面積患病,最終使羊群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但在羊鏈球菌病初期進行及時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降低損失。羊鏈球菌病的病原體具有較高的存活能力和擴散能力,其發病率大約為20%,有3~10d的潛伏期,病程約1~3d。
1.1 病原體壞死梭桿菌是羊鏈球菌病的主要病原體,是擬桿菌科的一種。該病菌沒有孢子、莢膜、鞭毛等結構,具有多種形狀,小的多為球形,大的多為絲形,多存活于年幼、病變的患病動物中,若未對培養液均勻染色,則看起來像一串珠子。壞死梭桿菌至少可以產生2種毒素,將其經皮下注射到動物體內會引發水腫,將其經靜脈注射后幾小時內就會引發個體死亡。壞死梭桿菌對理化因素具有較低的抵抗力,對常用消毒劑較為敏感,在受污染的土壤中存活時間較長。
1.2 羊鏈球菌病發病特點壞死梭桿菌廣泛存在于羊群活動場地如圈舍、放牧場地、飲水場地等地區,也可見于健康動物的腸道、口腔、外生殖器等處。壞死梭桿菌極易通過羊只受傷的皮膚、黏膜等部位感染。當羊群缺乏維生素、鈣、磷等營養或食用不易消化的草料時易患羊鏈球菌病。羊鏈球菌病多暴發于低洼潮濕的地區和雨季。
1.3 羊鏈球菌病臨床癥狀羊只患病初期多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降低或厭食、不反芻、行走不穩等現象,同時還伴隨著眼結膜充血、流淚、分泌膿性物質等特征。患病羊只的體溫會超過41℃,流出鼻腔的鼻涕為漿液性甚至為膿性,舌頭、咽喉等部位腫大,糞便松軟甚至帶血。妊娠期的母羊身體多處出現腫脹現象,導致流產。患病的羊只多于24h左右死亡,死前會表現出呻吟、磨牙、抽搐、呼吸困難的癥狀。部分患病羊只會在患病后2~3d死亡。
羊鏈球菌病多與羊炭疽、羊巴氏桿菌病、羊梭菌性痢疾進行鑒別。
2.1 羊炭疽炭疽病多由炭疽芽胞桿菌引發,是一種急性、熱性、膿毒性感染病。炭疽細菌是病原體中最大的,其外形似珠子一般排列,無鞭毛,利用革蘭氏染色表現為陽性,并觀察到細菌在適宜溫度、氧氣充足的環境中形成芽孢。將其與羊鏈球菌病進行比較,發現患有羊炭疽病的羊只沒有大葉肺炎的現象。
2.2 羊巴氏桿菌病羊鏈球菌和羊巴氏桿菌病兩者的病原體外形差異較大。羊巴氏桿菌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多由多殺巴氏菌、溶血性巴氏桿菌引發。在患病羊只個體的腸系、肺部、肝部等位置的膜淋巴結處取樣,采用瑞士染色法染色,利用微觀觀測法可以清晰地觀測到被著色的小桿菌。
2.3 羊梭菌性痢疾該病多見于營養中等的綿羊,患病個體大多6~18月齡。羊梭菌性痢疾是一種多發于早春、秋季、冬季、雨季等氣候多變季節的消化道感染病。患該病的急性病例中難以觀測到病癥,患病個體直接猝死,慢性個體則會表現出倒地、極少行走、行走困難、腹部脹氣或絞痛的現象,在個別情況下患病羊只體溫升高到41.5℃。患病的羊只多因為嚴重的昏迷在幾小時內死亡,難以康復。
通過對羊鏈球菌病的基本特點、鑒別與診治方法的分析,提出以下5種預防措施:
3.1 當地繁殖當地養殖養殖的羊只最好是自己養殖基地繁育的,若要從外部購入羊只,要避免從疫情區購買,并在購入時檢查免疫記錄,確保做好免疫工作。并將購入的羊只隔離飼養30d,在確保其健康狀況后再混入羊群。
3.2 建立科學的免疫流程如果該養殖地區有疫情病史,則需要在每年該疾病多發季節前1個月給羊群接種免疫疫苗。疫情區每半年接種一次,非疫情區每一年接種一次即可。
3.3 確保飼料營養成分充足飼養人員在選擇飼料時要注重飼料中維生素、鈣、磷等的含量,以保證飼料的營養成分均衡。同時飼料儲存時要注意通風,保證飼料的質量。
3.4 注重水質羊群放牧時要遠離死水區,選擇水質較好的水區進行喂養。
3.5 做好預防工作在羊群的飼料中每1t加入500g的土霉素可以有效地預防羊鏈球菌病的暴發。
綜上所述,羊鏈球菌病對羊群畜牧業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危害,因此要加強對該病的防范,以促進我國畜牧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