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豬瘟豬瘟是生豬養殖過程中的一種A類烈性傳染病,該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如果病豬患典型豬瘟,常常會出現明顯的高熱現象,病豬食欲不佳,在行走過程中拱背彎腰,一些病豬還會表現出神經癥狀,在發病初期病豬發生便秘,隨著病情的發展出現腹瀉現象。病豬四肢、耳根以及腹部等部位皮膚出現顏色為紫紅色的出血點,指壓出血點不會出現褪色現象,可以結合流行特點、臨床癥狀以及病理變化對病豬進行確診。如果生豬所患為非典型豬瘟,除了出現體溫升高、腹瀉、便秘現象外,病豬皮膚可見出血斑點,一些病豬在腹部、雙耳、會陰以及四肢部位還會出現出血斑點。通過需要經過實驗室診斷以及鑒別才可確診,重點需要剖檢病豬的心臟、淋巴結、盲腸以及腎臟等部位。
1.2 高致病性藍耳病在患病初期,絕大多數病豬體溫升高,通常不低于40℃,死亡率較高。如果是母豬患病,體溫通常會超過41℃,同時出現食欲不佳、呼吸不暢、嗜睡以及部分皮膚發紫的現象;妊娠母豬患病后常常會出現流產、早產以及胎死腹中等現象[1]。如果是仔豬患病,通常體溫升高,膚色發白,肌肉顫栗,出現后肢癱瘓的現象,病豬生長受阻,具備較高的死亡率。如果剛出生的仔豬患病,雖然外表處于健康狀態,但是通常不久即發病,病豬出現高熱現象,食欲不佳,無法正常呼吸,出現腹瀉癥狀,剛出生仔豬死亡率極高,死亡后會表現為眼結膜水腫。
1.3 豬肺炎病豬體溫迅速升高至40℃,病豬食欲以及精神狀態不佳,表現出嚴重的咳嗽現象,呼吸頻率加快,與此同時出現濃鼻液以及流口水現象,病情嚴重者會表現出大葉性肺炎病變,甚至出現猝死。
對于慢性豬肺炎病豬,其病程較長,出現不連續、呈間歇性狀態的咳嗽,一些病豬會出現氣喘現象,病豬發育受阻,體重逐漸減輕,體溫不會出現明顯異常。慢性豬肺炎通常表現為小葉性肺炎,其癥狀較輕。
1.4 豬丹毒
1.4.1 急性敗血性豬丹毒 病豬皮膚出現充血現象,表現為彌漫性,顏色發紅,在病豬腹部或者四肢內側皮膚部位可以看到密集不規則的紅斑或者出血點,如果病情嚴重,甚至表現為“大紅袍”樣,一些出血點存在與皮下脂肪部位,同時顏色輕微發紅;病豬全身淋巴結因充血而水腫,可以看到較小的紅紫色出血點,其切面存在較多汁液;病豬腎臟部位出現淤血,顏色為暗紅色,輕微水腫,腎臟表面可以看到出血點,病情嚴重者甚至表現為大紅腎;病豬胃腸黏膜存在腫脹現象,同時表現為出血性的病變[2]。
1.4.2 亞急性疹塊型豬丹毒 在病豬皮膚厚度較大的部位可以看到呈不同形狀以及不同大小的具備較高硬度同時界限分明的疹塊,這些疹塊中間部位顏色為白色,邊緣部位顏色為紅色。
1.4.3 慢性關節炎型豬丹毒 在病豬心臟瓣膜上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菜花樣衍生物,其顏色通常為灰白色;腕關節部位出現水腫以及變形,將其切開以后可以看到纖維素性的滲出物。
1.5 豬氣喘病病豬出現氣喘癥狀,但是其程度各不相同,同時表現為連續性或者痙攣性的咳嗽。病豬體溫通常處于正常狀態,呼吸過快,出現腹式呼吸,在臥地過程中肘部著地,類似犬坐。病豬肺臟不會出現氣腫現象,如果病程過長還會出現融合性的支氣管炎。病豬肺臟顏色為灰紅色或者灰白色,較為光滑,切面處于外翻狀態。
2.1 豬瘟對豬瘟病豬肉制品進行高溫處理,也可以直接銷毀、集中對其皮膚、血液以及骨頭等進行焚燒或者深埋。
2.2 高致病性藍耳病對于高致病性藍耳病病豬及其同群豬采取撲殺處理的措施,對病豬污染的飼料、飲水以及墊料等集中開展無公害處理[3]。徹底消毒病豬污染的場地以及用具。
2.3 豬肺疫對于豬肺疫病豬及其相關制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進行無公害處理。通常情況下采取化制或者高溫措施,從而對病情進行有效遏制。
2.4 豬丹毒如果發現豬丹毒疑似病例,必須對其全群進行測溫,如果不存在陽性病例,必須立即對疑似病例進行隔離治療[4]。對豬丹毒病豬的尸體進行深埋等無公害處理,以防病情出現擴散以及蔓延。如果在同群中不存在發病病例,立即注射青霉素藥物進行預防。控制住病情以后,需要開展一次徹底的清潔消毒。對慢性感染病例進行淘汰。
2.5 豬氣喘病及時銷毀病變肺臟,或者用其進行工業生產。如果肺臟不存在病變,需要在出場前進行高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