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化學平衡原理是高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同學們必須掌握的重點知識,如何實現這一知識的靈活應用,是當前同學們面對的問題。本文以高中化學中化學平衡原理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對化學平衡原理進行闡述,并對如何判斷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狀態進行探究,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能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平衡原理
引言:高中化學知識比較復雜、分散,需要同學們掌握的內容非常多,其中化學平衡原理是比較難學的一個知識點,很多同學在學習中都會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利用該內容解決化學問題。為了幫助同學們提高學習效果,本文就此進行如下分析。
一、化學平衡原理的內容
化學平衡原理,也稱為勒夏特列原理,主要是用來研究化學平衡。原理的內容為:在一個已經達到平衡狀態的反應中,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條件之一(如溫度、壓強、反應物的濃度等),那么原化學平衡就會朝著可以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1]。同學們在學習化學平衡的相關內容時,需要對基礎的定義、公式進行研究與分析,做到熟練掌握,以便為后續綜合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判斷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狀態的依據
高中階段學習化學平衡原理知識時,可以通過定義直接分析化學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若遇到比較復雜的問題,則需要進行深度分析,探究化學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日常學習中,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判斷。
1.分析各物質的濃度
在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濃度是影響化學平衡的主要因素。利用化學反應中各物質的濃度判斷化學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時,通常需要計算,以保證判斷的準確性。例如,在某一密閉容器中(體積可變化)盛有適量的混合氣體A、B,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A(g) +3B(g)==2C(g),在反應過程中,若是溫度與壓強保持不變,當反應達到平衡狀態時,容器的體積為VL,這時C氣體的體積占總體積的10%。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原混合氣體的體積為1.2V L
B.原混合氣體的體積為1.1V L
C.達到平衡狀態時,氣體A的體積減少0.05V L
D.達到平衡狀態時,氣體B的體積減少0.05V L
解決這一問題時,可以利用化學反應進行計算,確定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濃度變化,進而得到體積變化的情況。
2.分析物質的顏色變化
對于有顏色變化的物質參與的反應,我們可以利用物質顏色的變化判斷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例如,在一體積固定的容器中,可逆反應2NO2(g)==2NO(g)+O2(g)中氣體的顏色不再變化,說明物質的濃度不再變化,可以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3.分析壓強變化
通常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中,反應容器的壓強會產生變化。對于反應前后化學計量數不相等的反應,當溫度和容積一定時,反應體系的總壓強不再變化,說明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狀態[2]。例如,一定溫度、一定容積下,可逆反應4NH3 (g) +5O2 (g)==4NO(g)+6H2O(g)的壓強不再發生變化,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結束語:總而言之,同學們在學習高中化學時,應加強對化學平衡原理的分析,對影響化學平衡原理的因素與條件進行探究,并采用適合的方法探究化學反應是否達到平衡狀態,以此加深對該知識的理解,實現活學活用。
參考文獻:
[1]湯春珍.分析高中化學中對化學平衡原理的巧妙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7).
[2]徐渭.化學平衡原理在高中化學學習中的應用探討[J].科技風,2018(34).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