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研究的主要是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起源和發展規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在所有生物的活動中,人類的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最大,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嚴峻,這就要求同學們在學習中學生物的過程中,掌握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因素,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1.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非生物因素包括陽光、空氣、水分、土壤、溫度、濕度等。陽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比如小麥、玉米、大豆等植物只有在強光下才能生長得好,而生姜、人參等植物只有在較陰暗處才能生長得好;陽光對動物的活動也有很明顯的影響,比如蝙蝠、螢火蟲在夜間活動,而人類及其他絕大多數動物喜歡在白天活動。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圍其他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競爭、合作等關系。捕食關系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的現象,如狼和兔子。寄生關系是指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并且從這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攝取營養物質維持生存的現象,如蛔蟲寄生在人的腸道內。共生關系是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有利,當兩者分開后一方或雙方都難以生存的現象,如清潔蝦在魚類的體表,以吞食細菌為生,兼為魚類“治病”。競爭關系是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爭奪資源、空間等的現象,如高斯實驗中的大草履蟲和雙核小草履蟲。
2.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選擇中優勝劣汰的過程,它促進了生物的不斷進化。只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即生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適應環境,而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更不是永久性的適應。比如生長在干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葉子特化成針形或刺形,根系特別發達,如仙人掌、駱駝刺等;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表現出來的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等現象。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的,生物不僅能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環境。比如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濕度,降低空氣溫度,影響降水量,以影響大氣環境;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會引發赤潮現象,以影響水環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增加肥力,以影響土壤環境。
二、樹立環境保護意識
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種群數量不斷變化,群落也處在演替過程中,而生態系統一方面可以通過自動調節作用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面因受到生物的影響而逐漸改變自己的平衡態,其中人類的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為強烈,使得生態環境的保護越來越受到全人類的關注。
1.生物種群的保護。在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中,不同種群的數量在時刻發生變化,這一方面是受優勝劣汰自然法則的限制,另一方面卻是因為人類活動占用了太多的自然資源和生存空間。在種群保護方面,國家建立了各種瀕危保護動物的自然保護區,作為個人來說,愛護動植物,不食用保護類野生動植物,不購買瀕危動植物制品,也是對生物種群的一種保護。
2.自然環境的保護。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溫室效應”“霧霾”等自然災害愈演愈烈。為了治理大氣污染問題,我國將冬季燃煤取暖的設施改為采用清潔能源取暖的設施;為了減少垃圾堆積導致的空間侵占問題,我國嚴禁“洋垃圾”的進入,并在各大城市逐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進程;為了改善土壤環境,眾多科學家投入大量精力從事土壤的改良、植物對土壤的適應、化肥和農藥的優化等工作。
作者單位:重慶市武隆中學鳳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