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聽說過職場上的35+危機嗎?無論是在互聯網公司,還是體制內的崗位,一些招聘要求會以不超過35歲作為前提。
這種對年齡的限制引發過很多討論。知乎上,一個名為“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干什么去了?”的問題,有3492萬瀏覽量,7.1萬人關注。底下2548個回答,也道盡了中年職場的不易。
職場35+現象就像一個悖論,本應該是一個經歷沉淀的數字,一個黃金時期,意味著更豐富的經驗,更多選擇的機會,但它被高速運轉的社會異化為效率、創新的反義詞。
35+的職場人究竟會面對什么樣的境遇,又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我們邀請了3位經歷35+現象的人來講述了他們的故事,這些故事里有悔意,有焦慮,有壓力,有建議,也有不同的多元選擇。
33歲那年,我出差到新疆博樂市,夜里一個人躺在酒店的床上,想起客戶白天打趣時說的話:“你太能干了,天天在外跑,是我的話絕對受不了。”
過去3年的生活浮現在我眼前:我出差跑遍新疆大大小小的州縣,但是烏魯木齊的那個家,只有節假日會住。同一棟樓的鄰居不認識我,同公司的一些同事直到離職也沒有見過我,連公司總部都沒去過幾回。長久的疏離甚至導致朋友與我決裂,她氣憤地沖我說:“你這什么破工作,到底有沒有自己的生活?”
躺在異鄉的床上,離職的想法開始在我心中發芽。
真正離職是在兩年后,2019年9月,公司給我畫了兩年的股權大餅還沒著落,我就先離開了這家待了5年的公司。
離職期間,我看了很多類似“華為裁掉了34歲以上的員工”等帖子,IT行業里35歲以上的職場危機,就像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我迫切地想要轉行,做一份出差少、前景穩、也不需要擔心因為超過35歲就被辭退的工作——崗位最好是辦公室文職,公司最好是國企。
在一堆招聘啟示中,我發現了6年前自己離職的那一家國企。
29歲時,因為不甘心做上萬螺絲釘中的一顆,我從國企辭職,闖入了從沒接觸過的IT行業,入行后一切都是自己從頭學起,才過去一年,頭上就都是白發,但當年我還是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感覺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那種成就感也讓我熱血沸騰。
但站在35歲這端回頭看,我覺得自己的人生完全規劃反了——畢業后我應該先去小公司蹦跶幾年,然后臨近30歲再進入國企尋找安穩。
我想回到那座穩固的堡壘,但我收到的面試通知不是推銷銀行信用卡的,就是賣保險的,只有一家是國企。
待在國企的朋友也內推過我。HR看過我的簡歷,也知道我是誰,卻始終沒聯絡。按耐不住的我主動撥打了兩三回電話,HR只說在忙。一直“忙”到后來,我看見這個崗位從招聘網頁上消失了。
2020的新年鐘聲敲響時,36歲、單身女性、無業,這三個關鍵詞深深刺痛了我。
求職碰壁后,我想著,找工作不行的話,結婚生子先緩兩年也行。某個上午,有位離異的男性經人介紹來聯系我,我告訴他自己去年離職,當天下午,我就收到了他的急切詢問:“你工作找著了嗎?”我讀出這句話背后的擔憂,他怕我沒有工作,想靠他養。
同樣急切的還有我的父母。一天中午,經歷完一場面試后,我站在水槽邊洗碗,媽媽在耳邊念叨:“當初叫你考公務員你不聽,現在你看,30多歲還在找工作,你看你過成了什么樣?”
每個字都砸到我的心里,我大聲反問道:“各有各的生活,我非要跟他們一樣嗎?”找工作以來,焦慮、低落、壓抑的氛圍常常籠罩著這個家,積攢的情緒在這一瞬間爆發。就這樣,36歲的某個中午,我站在家中的水槽邊崩潰得哭出了聲。
其實從二月開始,嘗試回國企失敗后,我的簡歷就轉投回了IT行業。我也接到了不少面試通知,可幾乎每家公司都會抓住年齡這個問題問我:“為什么還是單身?近兩年有結婚生子的打算嗎?”
一開始我實事求是,說有合適的應該會考慮,結果過不了關。朋友知道后說我傻,告訴我:“你可以說自己是不婚主義者?!?/p>
3月底,我把這個答案用到了一家IT公司的面試中,對面的領導竟反過來勸我再慎重考慮一下結婚的問題。那是離職半年后,我再次感受到職場人情味的時刻。
現在,我已經在這家公司工作了。在35歲的這道坎上,經歷過一次失業,焦慮在所難免。因為這種焦慮,我希望能逃回國企,尋求安穩。但一旦跨過去這個坎,你會發現,其實也沒有那么糟糕。
年輕時,我對朝九晚五的格子間生活是向往的。但現在,在這個格子間待到了36歲,開始覺得它像監獄一樣:外面的陽光如此明媚,我只能在工位上看著,等到下班后走出去,太陽也落下了。
作為一名公司的HRBP(人力資源業務合作伙伴),這些年我看了太多35歲之后從崗位上離開的人。他們有一些徹底離開了格子間的“監獄”,也有一些不過是從一座監獄掉到另一座“監獄”。
大概五六年前,我所在的公司成立了新興的互聯網部門,有兩位渴望實現事業突破的35+男性跳入了這個新部門,他們分別成為部門的正副職——78年生的總經理來自當年公司最好的部門,74年生的副總經理在傳統行業深耕數十年,是公司的元老級員工。
人到了一定年紀,會想要尋找職場上的突破口,更上一層樓,但你必須承認有一些賭注的成分在里面。
2019年,公司經歷了一波裁員,成立五六年的互聯網部門被整個砍掉。盡管公司保留了兩位正副經理最后的體面,讓他們留在公司,但實際上,他們要待的那個格子間,屬于邊緣化的部門,交給他們的活兒也和基層員工差不多。
這些年,我見過公司里很多從總經理降級到員工的人,他們大多是因為在工作中犯錯了,但這兩位正副經理在我眼里并不屬于這類,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一直很敬業,新部門壓力大,我看著他們越來越瘦,發際線越來越后退,一個個從精神小伙變成油膩大叔。
然而,職場殘酷,愿賭服輸,賭錯了就是錯了。
至于那些真正離開了格子間的35+,有的可能還在尋找下一個格子間——一年半后,我還能在招聘平臺上看到前同事剛更新的簡歷。有的則是徹底擺脫格子間,選擇在其他領域再賭一把。公司里曾有一位82年生的程序員,因為業務調整,去年,我們解除了他的勞動合同。
離開公司后,他去了一家新公司做產品經理。當時還在職的同事們都羨慕過他,離職時拿走近10萬元的賠償金,新工作又漲了薪水,但他告訴過我們:“產品經理和程序員一樣,也是吃青春飯。公司給出這么高工資的話,強制加班你必須要到。但到我這個年紀,體力、精力都跟不上,加班拼不過人家,遲早要被換掉。”
我也曾感到自己的身體在一路下坡。去年開始,我的身體出現各種小毛病,先前從不住院的我今年也開始住院了。如果遇上強制加班,我的腦子在六七點后似乎就轉不動了。
而這位剛成為產品經理的程序員終究沒有拼過別人。半年后,他就離開了新公司,也離開了格子間。他自己買了攝影設備,自學了PS,自己做美術、做運營,一個人開了一家淘寶店。
他說自己年輕時曾和別人合開過淘寶店,中途離開加入我們公司,一起的合伙人如今卻身家千萬。也許別人的成功故事刺激到他,他想把失業變為動力,再去闖一闖。
都說“寫字樓里如青樓,不許樓里見白頭”,公司永遠是殘酷的、靠不住的。如果是25歲、30歲,我想我也就和那位開淘寶店的前同事一樣,找不到職場突破口時,索性離開格子間,去外面的世界搏一搏。
但我已經36歲了,我不能輕易離開格子間。因為我知道,在今年遇上疫情不好找工作的情況下,出去后沒有更好的工作等著我。
這樣想來——其實,格子間外面不見得都是陽光,有可能是另一所監獄。
做HR二十多年,我給很多人講過如何規劃職業生涯,但等到被迫離職的那一天,才發現居然沒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
2019年,我休完年假后第一天上班,老板通知我去他辦公室。沒有任何寒暄,他直奔主題地說,給我找了個上司,年紀比我小,需要我配合工作。
面對這個戲劇性的場面,當下我面不改色地答應了。但回到工位上,失落和危機感席卷而來。老板這個決定意味著我在這家公司的職業生涯走到盡頭。
可45歲的人出去找工作真的很難,我想過賴著,輾轉幾夜后,因為還有點心氣兒,還是向老板提出了離職。
正式離職當天,老板安慰我:“你工作經驗這么豐富,帶過這么多團隊,就算四十多歲出去了也還是很好找工作?!蔽伊ⅠR反問他:“你新招過來的負責人多少歲?”老板聽后,沉默不語。因為對方不過三十歲出頭。
剛離職時,我并不適應失業的生活,看著家人正常地上班,孩子正常地上學,只有我一個人孤零零地待業在家,感到自己被這個世界拋棄了。
離職一周后,我去辦理靈活就業人員社保手續,被告知這個手續“意在減免40歲(男性50)之后就業困難人員的社保費用”時,“就業困難”四個字字字戳心。
再登上我熟悉不過的招聘平臺,心情復雜。盡管我有自己的要求,不像年輕人一般海投,但四十多歲還在平臺投簡歷,讓我覺得有些丟人。再聯想起自己招聘時對四十歲以上的簡歷設置了過濾,它們根本連郵箱都進不了,現在卻要輪到自己被別人過濾,一切都太諷刺了。
所幸,在圈子里待了二十多年,不少朋友給我推薦工作。參加面試前,為了不浪費彼此的時間,我都會提醒面試官:“我今年46歲了,你們真的不介意我的年紀嗎?”他們給我的答復大都是更看專業能力,年齡可以酌情考慮。
我跟很多公司高層都談得很好,甚至都談到了薪資待遇——多年HR經驗告訴我,談到這一步,說明各方面能力都還不錯。但十幾場面試下來,都以失敗告終。有時我很氣餒,會陷入自我懷疑,不斷問自己:“難道我這個年紀,真的一點社會價值都沒有了嗎?”
9月中旬,為了放松心情,我去了一趟朝鮮旅行。選擇這個目的地的原因是,朝鮮是一個相對來說網絡沒那么發達的國家,我可以暫時遠離一些現實,只設想未來。
從朝鮮回來后,一位五十多歲的朋友來和我聊天。他和我有相似的境遇,曾是某企業品控部門的經理,遭遇失業后一直在招聘市場受挫,有HR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你這個年紀就不要再折騰了?!?/p>
他最后放棄了應聘,轉身開了一家面館,從面館選址到面、湯的選材,都用上了他的品控經驗,疫情沖擊,都沒阻止他開出第二家面館。
朋友的故事鼓勵到我。現在,我還是沒有回到職場,但我打算運用這些年的人脈和經驗,朝職業培訓師的方向努力。
我想說,46歲從頭再來,就像從一個廢墟上站起來,過往經驗壘成的廢墟會把你墊高一點,比還需要從土底下長出來要好得多。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
(沈悅涵薦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