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共有12位皇帝,其中多位是具有學術能力和深厚藝術修養的貴族精英,這在其他朝代十分罕見。
清代的順治皇帝熟讀史書,擅長山水畫,對佛學有深入研究。
康熙皇帝知識淵博,學貫中西,通曉4種語言,精通儒家經典,對數學、醫學、地理、天文學、農學、植物學、水利工程等學科均有涉獵,曾親自做實驗并撰寫解剖學著作,還在皇家試驗田培育新型水稻;他還有很高的藝術修養,書法上有一定造詣,精通東西方樂理,能彈古琴,也能演奏西洋樂器,可謂學霸中的學霸。
雍正皇帝才思敏捷,下筆千言,有極高的藝術修養,他擅長書畫,勤奮程度也在帝王中首屈一指。
乾隆皇帝從小接受系統的皇家教育,涉獵經史百家,是一個文如泉涌的詩人,還是一個精通6種語言的語言天才,70高齡依然勤學不輟,從零開始學習藏語……
這些學霸皇帝的學習力,令人不禁感嘆:清代帝王為何如此愛學習?這些學霸是如何一邊當皇帝,一邊成長為一代博學之士的呢?
清代統治者非常重視對皇室子弟的教育,從雍正時期開始,朝廷正式頒布規定,皇子上學的年齡為6歲。但清代初期并未形成定制,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不是6歲入學。順治皇帝福臨6歲繼位,當時有大臣建議選擇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的老師陪伴皇帝,為其授課,但這個建議被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否決。多爾袞死后,直至順治十四年(1657年),福臨才得以在紫禁城弘德殿行祭拜孔子之禮,并在保和殿開經筵講,正式開始了學習生涯。
康熙皇帝玄燁是福臨之子,他也是幼年繼位,也未能在6歲正式入學。直到權傾一時的大臣鰲拜被擒,他才得以按照制度正式接受教育,而此時他已經15歲了。雖然,康熙皇帝正式入學的時間較晚,但一直有張、林兩位內侍陪伴其左右,指導他讀書學習。
隨著王朝統治逐漸穩固,清代中期根據雍正皇帝的旨意,皇子6歲拜師入學成為一項正式規定。從那時起,小皇子們和現在的小學生一樣,小小年紀就要開始勤學苦讀的學生生涯了。
清朝規定,皇子6歲入學,并派漢、滿大學士任總師傅,讀書的地點是上書房。那么,皇子們都學些什么呢?皇子的課程分為正襟危坐的“文化課”和騎馬射箭的“體育課”。
皇子文化課主要包括:滿、蒙、漢等語言文字;儒學,主要是“四書”與“五經”;國史、圣訓、策問;詩詞、書畫。教授文化課的老師被稱為師傅,除了漢人、滿人,也有蒙古族師傅。
滿族人善于騎射,清代宮廷對皇子的騎射能力也非常重視。有專門教皇子射箭、騎馬的師傅,皇子們也會學習使用槍支。每位皇子還配有幾名“哈哈珠塞”(滿語,“男孩子們”),他們負責皇子與師傅的日常雜務與飲食。
作為皇帝的兒子,皇子們身份尊貴,大臣見到他們都要主動行跪拜禮。但是,作為學生,皇子也應該向老師行禮,以表示尊重。皇帝該如何處理這復雜的禮數問題呢?
雍正皇帝對皇子們的要求是,對教授皇子讀書的總師傅張廷玉、鄂爾泰要行拜見禮、作揖,兩位總師父“立受之”,也就是站著接受皇子的拜見禮。雍正還曾下旨對皇子入學時的拜師禮進行了詳細規定。他認為,經過拜師禮,才能讓年幼的皇子懂得尊重老師,老師也會盡心教導,這是古已有之的傳統。
在清代,皇子讀書相當辛苦,早上5點上自習,下午3點以后放學,“卯入申出”上滿10個小時。
早上5點,這些皇宮里的小學生就要在上書房開始早自習,6點多,老師就來上課了。先上滿文、蒙文兩種語言課,大概學習一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都是漢文課程。上午,皇子們主要跟隨老師讀書,下午則練習書法、念古文、念詩,有時候也有騎射課程。
現在的小學生每節課40多分鐘,之后可以休息10分鐘,皇子們的學習時間更緊湊。他們每天學習近10個小時,但是期間只有一兩次休息時間,可以吃點心、喝茶,但是每次休息最多15分鐘。皇子們的放假時間也很少,大年初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各放假一日,萬壽節(皇帝生日)、本人生日也可放假一天。皇子們在除夕當日還是要上學的,不過上午8點就放學。
當皇子們長大,其中的一位會坐上帝王寶座。當上了皇帝之后,讀書學習依然不能放松懈怠。清代皇帝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經筵和日講,皇帝的上學場所也就有兩處,春秋經筵講是在文華殿;每天的日講,則多在皇帝讀書的便殿進行。
學習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是生于帝王家的金枝玉葉,也要在天不亮時便開始學習。經年累月的努力,最終換來出口成章的快意和下筆如有神的瀟灑。
(宋飛涵薦自《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