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小來看我,提了一桶花生油、一袋大米。禮品放下,人并未坐下,站著和我寒暄幾句后說,今天是老父親生日,妹妹家的孩子還在外面車上等著,一會兒一起去飯店吃飯,我路過來看看你,見你挺好的,我就放心了。
發小娘家離我家不遠,她家卻離娘家甚遠,娘家有事才會回來一趟,每次回娘家總要順道來看看我,說上三言五語,茶水也不喝一杯就匆匆離去。
女兒手機上搜了過期花生油的害處,囑咐我千萬別食用,然后又開始吐槽我這位發小,拿過期禮品還不如空手來串門,并且上升到瞧不起我們家。接著就開始深挖我娘家那些親戚,也愛送“囤貨”,每次來訪帶的禮品都是快出保質期的,這些禮品和過期禮品沒啥兩樣,還說我“過期”親朋真不少。
我們那代人窮怕了,有點好東西都不舍得自己吃,要留著當禮品再回贈出去,往往留著留著就過期了,當然有很多人不習慣看生產日期,走訪朋友提起囤貨就走,絕對沒有低看他人意思。
數一下,我的“過期”親朋還真不少,有幾個老友,幾個遠方親戚,幾個舊時同學,她們有的日子過得不好,有的生活富裕,但卻都有一個共性,愛囤禮品。
我不怪她們,即便送我過期禮品,我也不會點破,更不會不高興或對她們抱有看法,她們來看我,我就開心,親朋之間,多日不見,偶有時間來探望一下,你我安好便是晴天,至于禮品不過是友情之外的附屬品。受傳統觀念影響,空手進門不好意思,看望親朋總要手里拎點兒東西,而再好的禮品也比不過你牽掛著我。
我把那桶過期的花生油當肥料施進菜地,施過油的蔬菜比沒施油的蔬菜長得更水靈鮮亮,摘一籃子放公交車上,打電話讓發小車站接貨。早上摘了,不到中午發小就能收到,不耽誤中午把蔬菜做好端上餐桌。友情的來往就是如此簡單,變廢為寶,贈出歡喜。
后來,女兒改了口,她說“過期”禮品以后改為叫“肥料”禮品,不僅滋養農作物還能滋養友誼。這種說法我收下,孩子們不會領悟,人生走過幾十載,還有三五好友記掛著,友情保質期這么長久,是多么幸福的事兒。
(劉詩涵薦自《銀川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