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币獙懞米魑?,素材的積累是基礎。本刊推出一系列經典作文素材,為即將走向考場的莘莘學子加油加分。
“問文哪得妙如許,惟有素材活水來?!痹笍V大考生厚積薄發,活學活用,以期文思如泉涌,揮筆若行云。用生花妙筆,繪錦繡前程。
□陸勇強
在杭州遠郊,有一處保護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曰龍門古鎮。鎮內居民大都姓孫,為吳大帝孫權后裔。一千多年后,這里已難覓帝王遺風。普普通通的日子,平平淡淡的生活,在江南眾多古鎮之中,沒被徹底商業化,算是篤定的那種。
一個家族總是遵循著“盛極而衰”、“衰極中興”的亙古道理,以上百年甚至千年的時間輪回,演繹著人間的榮耀和落寞,經歷著人間煙火的熏陶和浸淫,于是有了喜怒和哀樂。
有人把這一切稱之為“低垂之果理論”。意思是說,一棵果樹在春天開花結果,在秋天果子成熟,果子壓彎了樹枝,我們就非常容易采摘到成熟的果子,等到果子全部采摘完后,樹枝又恢復如初,我們就很難攀援到樹枝了,這就需要等待下一個年份的春華秋實。
用“低垂之果理論”來觀察一個家族的盛衰,就會洞悉家族的盛衰之源,要讓一棵果樹在一個時間輪回中再結出豐碩的果子,除了風調雨順之外,還需要適宜的生長環境,這是一種“偶然”和“必然”的結合,它需要用時間來釀造,從某種意義上說,該來的必然會來。

我的家族光耀于元末明初,族人因抵抗張士誠得到明太祖的冊封,盛極一時。此后近二百余年,家道中落,未見名人達官。一直到清朝道光之后,家族再現文人,留下文名。直至現在,我老家均以這位留下文名的老祖宗來表達村子的榮耀。
“低垂之果理論”同樣存在于科學界。24歲的牛頓想出了物理學上的三大定律,那一年,他“這棵樹”結出了一顆碩大的果子。此后無論他本人還是整個物理界,幾百年間事實上都在摘取他當年的“低垂之果”,直到上個世紀物理學界又出現了一個人,他叫愛因斯坦。
喬布斯發明蘋果手機也是如此。他當年發明了只有一個鍵、有大屏幕的智能手機,這些年來,市場有各種品牌、各種樣式的智能手機,但都沒有突破喬布斯當年發明理念,所有手機廠商還在摘取他的“低垂之果”。
我相信,我們的手機還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但這個時間段無法預知。我想當智能手機發明的“低垂之果”采摘完畢之后,在某一個時間段,這棵果樹還會開花結果,再次讓人們享受科技果實的甜美。
而人類社會的美妙就在于此,只要給予時間,一切皆有可能。
適用話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超越瓶頸
(林香怡薦自《羊城晚報》)
□戴坤旭
1988年,《嘩變》第一次在我國演出時,由朱旭扮演的“魁格”,其中有一段長達8分鐘的獨白,朱旭的演繹和對角色的駕馭非常到位,演出獲得極大成功,后來這部戲也常被稱為話劇舞臺的教科書。然而,又有誰知道,朱旭原本是一個天生的結巴。
朱旭畢業于華北大學第三部戲劇系,1952年開始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由于結巴,單位開會都不敢讓他發言。
北京人藝的演員大院建院初期,一次要演幾個小戲,朱旭飾演一個群眾,只有一句臺詞“報告工程師,橋出事了”,可一說到工程師的“工”字,他就結巴得說不出話來。
作為演員,卻連簡短的臺詞都說不出來,朱旭覺得很傷自尊,那時的他甚至認為自己不是做演員的料,于是多次打報告,申請去燈光組工作,不當演員了。
然而,他的申請沒有得到上級批準。依然留在演員組的朱旭,在導演和同事的鼓勵下,下定決心,克服口吃,天天練繞口令。可是,他在臺下練得好好的,一到正式演出,稍一緊張就又結巴了。
有一次,同為北京人藝演員的趙韞如在和朱旭交談之后對他講:“朱旭,你剛才說那么多話都沒結巴。”朱旭也發現,如果不想詞不背詞,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把要說的詞變成自己想說的話,不用琢磨,不用緊張,自己就能順暢地說出來。趙韞如的啟發讓朱旭努力研究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一步步接近自己所扮演的人物,最后熟練地駕馭了這個角色,把臺詞變成了自己心里想說的話,上臺后就真的不再結巴了。就這樣,一位天生的結巴,最后成了話劇大師。
適用話題:堅持、用心
(楊子江薦自《創新作文·高中版》)
□那秋生
有一次,子夏問孔子:“甜美嬌巧的微笑那樣喜人,美麗靈動的眼睛那樣生輝,您卻說素雅才最絢麗多姿、美麗動人,這是為什么呢?”
孔子回答道:“繪事后素?!彼囊馑己苊靼祝仨毾扔小八亍?,然后才能施以五彩而成“繪”。
素是一切顏色的基礎,也是對一切顏色的調和,就像日光包含著七色。
由此,揭示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理念和美學思想——以素為雅,以純為美,以淡為本,以靜為質。
修身悟道即是養素,正如元人馮子振寫的《西湖梅》:“蘇老堤邊玉一林,六橋風月是知音。任他桃李爭歡賞,不為繁華易素心?!?/p>
錢鍾書在《論朋友》中寫道:“假使戀愛是人生的必需,那么友誼只能算是一種奢侈?!?/p>
錢先生推崇“素交”,他說:“素交更能表現出友誼的骨髓?!?/p>
一個“素”字,把純潔質樸的交情本身形容得淋漓盡致。
因此,我們不為功利而來,不為目的而來,只為懂得而來,只為那份相知相惜而來。
適用話題:雅靜、淡泊名利、純真
(王世全薦自《肥東晨刊》
□周國平
有人問犬儒派創始人安提西尼,哲學給他帶來了什么好處,回答是:“與自己談話的能力。”
我們經常與別人談話,內容大抵是事務的處理、利益的分配、是非的爭執、恩怨的傾訴、公關、交際、新聞等。獨處的時候,我們有時也在心中說話,細察其內容,仍不外上述這些,因此實際上也是在對別人說話,是對別人說話的預演或延續。我們真正與自己談話的時候是十分稀少的。
要能夠與自己談話,必須把心從世俗事務和人際關系中擺脫出來,回到自己。這是發生在靈魂中的談話,是一種內在生活。哲學教人立足于根本審視世界,反省人生,帶給人的就是過內在生活的能力。
與自己談話的確是一種能力,而且是一種罕見的能力。有許多人,你不讓他說凡事俗務,他就不知道說什么好了。他只關心外界的事情,結果也就只擁有僅僅適合與別人交談的語言了。這樣的人面對自己當然無話可說??墒?,一個與自己無話可說的人,難道會對別人說出什么有意思的話嗎?哪怕他談論的是天下大事,你仍感到是在聽市井瑣聞,因為在里面找不到那個把一切聯結為整體的核心,那個照亮一切的精神。
適用話題:自省、靈魂敲問
(陳福民薦自《意林·原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