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塊不能被稱之為肥沃的土地,彌漫過狼煙戰亂,也迎來過駝鈴絲雨。殘酷的自然條件,落后脆弱的農耕經濟,疾病災荒,使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民曾歷經過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極度貧困的磨難。陜甘總督左宗棠更曾發出“隴中苦瘠甲天下”的哀嘆。而今的甘肅,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6%,2018年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5390元。到2020年,我們相信甘肅的“貧困”標簽,亦將被“小康”所取代。“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這其中經歷的70多年的風風雨雨,讓我們一同憶舊撫今。
一、救濟式扶貧——絕不餓死一個人(新中國成立初期——1978年)
甘肅地理條件惡劣,災害頻繁,長期以傳統農業為經濟基礎,廣大勞動人民缺少受教育的機會,低效的農業生產導致抗災能力脆弱。抗戰勝利后,甘肅省民生凋敝,農田、水利、經濟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貧困落后程度可想而知。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在黨中央和國務院及歷屆省委省政府對甘肅的貧困極為重視。囿于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這一階段的扶貧主要以救濟救災為主。“節約互助、以工代賑、生產自救、政府必要的救濟”是這一階段救災方針的關鍵詞。1951年,甘肅省各級民政部門組織救災提出大災之后“絕不能餓死一個人”“生產與節約并重”等口號,確定民政工作以建政、優撫、社會救濟為主要內容。國家發放救濟糧款和補助,災區人民積極開展自救和互助互濟活動是這一階段開展扶貧救濟的主要內容。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5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頭一年)的66.77元緩步提升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100.93元。據《甘肅民政大事記》記載,從新中國成立后到1978年間,全省較大規模的救濟式扶貧到達20余次,幾乎是凡災必救,惠及數百萬人次。在該階段基本上解決了災民的生活、生產問題,對甘肅的整體低下的貧困狀況起到了重要的改善作用。
二、“三西”扶貧拉開甘肅扶貧攻堅序幕(1982-1992)
“三西”扶貧指1982年12月國務院啟動實施的甘肅河西地區、定西市和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農業建設扶貧工程。“三西”地區是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集中連片最困難的地區之一,以定西為代表的甘肅省中部干旱貧困地區,農村貧困面更是達到74.8%。“三西建設”拉開區域定點扶貧脫貧攻堅序幕,主要思路是:興河西、河套產糧之利,濟定西、西海固缺糧食之貧,使其逐步發展林、草,逐步改變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對定西和西海固實行以工代賑,扶助生產建設;組織定西和西海固人口密度過大、生產生活條件極端困難地區的群眾,采取自愿“拉吊莊”(先由青壯年勞動力到外地開荒種田,逐步安家)的辦法,有計劃地搬遷到當地新灌區和河西、河套,實行山川共濟,統一規劃,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目標是:三年停止生態破壞,五年基本解決溫飽,兩年鞏固提高。國家連續10年每年安排2億元專項資金(簡稱“三西”資金)支持“三西”地區農業開發建設。經過10年的努力,甘肅中部干旱地區貧困狀況明顯緩解,全省貧困人口由1982年的1254萬人減少到1992年的547萬人,農村貧困面由74.8%下降到28.9%。“三西”扶貧在甘肅境內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三西”扶貧在我國扶貧開發歷程中具有開創性、先導性、示范性意義。它首開了實施區域性扶貧開發之先河,在改革單純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集中力量實施片區開發、易地搬遷扶貧、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等方面所做的成功探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對從1986年開始在全國范圍開展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八七計劃》+“四七計劃”+“三西”后續政策組合拳助跑甘肅脫貧事業(1993-2000)
1992年,國務院決定將每年2億元“三西”資金預算計劃延長10年。1994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以下簡稱《八七計劃》)。綱領決定:從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為落實國家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中共甘肅省第八次黨代會制定了《甘肅“四七”扶貧攻堅計劃》,指出要從1994年到2000年用七年時間,重點解決臨夏、甘南、天祝、隴南等區域400多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具體措施包括信貸優惠政策、提高補助標準、鼓勵興辦鄉鎮企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
《八七計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目標、明確對象、明確措施和明確期限的扶貧開發行動綱領,對甘肅的扶貧工作進一步指明了工作方向;“三西”后續政策的追加保證了相關政策的延續性;“四七計劃”立足甘肅實際推出了政策的具體落實和工作機制。在這一系列政策的多重疊加效用和甘肅上下一心的努力下,甘肅定西、河西地區極端貧困狀況得到了大力改善,甘肅的貧困問題得到了進一步解決。2000年,甘肅全省10個貧困市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2年的325元增加到2000年的1334元,人均占有糧食由152公斤增加到350公斤,貧困人口由547萬人減少到68萬人(不含128萬返貧人口)。甘肅省的貧困面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0-2010年)》推進甘肅扶貧跨越式前進(2001-2010)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0-2010年)》指出,該階段要盡快解決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進—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落后狀況,為達到小康水平創造條件。與此同時,2000年和2008年,國務院又先后作出決定,再延長“三西”資金計劃,并從2009年開始,每年增加到3億元直至2015年。在這一階段,甘肅省先后出臺了《甘肅省2001-2010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大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的意見》《關于建立扶貧統計工作目標責任制的意見》《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指引支持和當地政府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全省各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2010年,甘肅省全面完成“兩基”攻堅,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提高到7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2%。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全省的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6.1%,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至3308元。甘肅扶貧跨越式前進,改善極端貧困的目標取向逐步被“全面脫貧奔小康”的追求所取代。
五、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思想指導下的精準扶貧系列政策吹響甘肅扶貧攻堅戰號角(2011年至今)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2013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多次展開論述,相繼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扶貧扶志、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重要思想等重要思想。2018年,總書記進一步提出要堅持脫貧攻堅目標標準,要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等重要思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這一時期扶貧工作的基本方略,亦吹響了甘肅扶貧攻堅戰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進一步給甘肅的脫貧攻堅工作點亮了方向,明確了抓手,堅定了信心。在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思想的指導下,甘肅堅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推進產業扶貧,實行黨員干部駐村扶貧、貧困戶動態管理、精準建檔立卡、精準幫扶、精準脫貧等一系列具體措施。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貧困縣減至39個,未脫貧人口降至111萬,貧困發生率降至5.6%,累計有1000多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甘肅扶貧脫貧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亦進入了攻堅克難的重要關頭。2019年,甘肅省目標為集中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將實現85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1.3%,29個片區縣、1個插花縣摘帽。到2020年,甘肅目標錨定為和全國同步實現脫貧進入小康社會。
新中國成立以來,甘肅省勵精圖治,咬緊扶貧事業不松口,狠抓脫貧攻堅不放手,累計有1000多萬貧困人口成功脫貧。70年的脫貧史亦是飽含血淚、艱苦卓絕的奮斗史。當下,脫貧奔小康的征程到了沖刺階段,更需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甘肅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總結取得的教訓和經驗,我們有信心:重錘擂鼓克攻堅,富民興隴誓脫貧。到2020年,甘肅省必將和全國同步實現脫貧進入小康社會。
(作者單位:甘肅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