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黨中央通過了《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對區域發展做出了具體安排部署。
2018年2月22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蘭州一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把蘭州一西寧城市群(以下簡稱蘭西城市群)培育發展成為支撐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格局、維護西北地區繁榮穩定的重要城市群。能夠納入《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對甘青兩省是一次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為了更好地落實《蘭州一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甘肅和青海兩省分別發布了《蘭州一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方案》,從而拉開了蘭西城市群發展的序幕。
甘肅省稅務局為了在全面落實規劃中發揮好稅務部門職能作用,攜手青海省稅務局聯合分析了2013年一2018年蘭西城市群經濟稅收發展,從稅收角度對蘭西城市群發展進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意見。
一、蘭西城市群發展規劃介紹
蘭西城市群是國務院于2018年2月批準成立的國家級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甘肅省蘭州市、白銀市、定西市、臨夏州和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海北州、海南州和黃南州等5市4州,共39個縣區,總面積9.75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93萬人,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跨省城市群,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和城鎮相對比較密集,經濟體系較為健全,水土資源、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自古以來就是國家安全的戰略要地,在維護我國國土安全和生態安全大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培育發展蘭西城市群,有利于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有利于維護國土安全和促進國土均衡開發,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互動,有利于帶動西北地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二、稅收數據反映蘭西城市群的發展優勢
近年來,蘭西城市群經濟、稅收連年增長,工業優勢明顯,三產發展較好,在甘青兩省發揮著綜合引領作用。
(一)首位度突出,中心城市帶動能力強
隨著近幾年的發展,蘭西城市群在不到甘青兩省十分之一(8.3%)的土地上集中了37.3%的人口,為兩省貢獻了57.9%的稅收、47.6%的經濟規模(GDP)和41.5%的固定資產投資,平均每平方公里貢獻稅收104萬元,是兩省平均水平(15萬元)的6.9倍,是兩省非城市群平均水平(7萬元)的15倍;人均創稅8485元/年,是兩省平均水平(5392元/人/年)的1.6倍,是兩省非城市群平均水平(3560元/人/年)的2.38倍。2013年-2018年,蘭西城市群稅收年均增長10.7%、GDP年均增長7.6%,分別高于兩省同期稅收(6.9%)和GDP(5.6%)平均增速3.8和2個百分點,稅收和GDP占兩省的比重分別增加9.3和4.2個百分點,發展速度陜于兩省平均,占比越來越高,頭雁的效應明顯,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增強,首位度更為突出。
(二)工業基礎扎實,資源稟賦較好
蘭西城市群水土資源組合條件較好,有色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和水能等能源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集中了“一五”時期的重大工業項目,工業基礎扎實。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較為集中,工業稅收占到蘭西城市群稅收總量的36.1%,為兩省貢獻了五分之一的稅收總量和46.5%的工業稅收,其中裝備制造業稅收占兩省裝備制造業稅收的61.6%。資源、能源稟賦較好,集中了兩省41.7%的資源稅收和42.3%的能源稅收,資源和能源貢獻了城市群近四分之一的稅收,兩省60%的電力稅收、47.6%石油加工稅收、30.7%的煤炭稅收均來自蘭西城市群。蘭西城市群有高新技術企業527戶,超過兩省925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一半以上,高新技術企業較為集中。
(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城市群最主要的特征是第三產業的發展。2013年-2018年,蘭西城市群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616.10億元增加至3059.19億元,年均增長13.6%,高于兩省GDP平均增速8個百分點;稅收從277.31億元增加至554.91億元,年均增長14.9%,高于兩省稅收(6.9%)平均增速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稅收基本實現翻番,占城市群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提高13.7和9.3個百分點,達到57.8%和54.8%。特別是衛生和社會工作,教育,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行業稅收增速分別達到75.6%、41.3%、37.9%、32.8%,公共服務的功能更加完善。房地產、金融、批發零售行業稅收年均增長17.8%,規模均超過百億元,占蘭西城市群稅收總量的四成,對城市群稅收增長貢獻率為55.91%。第三產業的發展速度、規模明顯快于其他產業和其他地區,城市的功能越來越完備,帶動及聚集效應更為突出。
(四)企業優勢較為明顯,經濟活力強勁
蘭西城市群內集中了一批大型優質企業,2018年有6468戶企業納稅超過百萬元,占兩省年納稅百萬元以上企業總數12387戶的52.2%,納稅864.24億元,占城市群稅收的85.4%,兩省分別納稅前10的企業中有13戶在城市群內。2013年-2018年,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企業所得稅增速高于兩省平均增速(9.7%)7.4個百分點,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個人所得稅增速高于兩省平均增速(16.4%)5.7個百分點,反映企業購銷增值狀況的增值稅增速高于兩省平均增速(4.8%)3.9個百分點,反映經濟活躍度的印花稅增速高于兩省平均增速(7.4%)4.1個百分點,這一系列稅收數據顯示蘭西城市群企業盈利能力、居民收入、經濟活躍度均好于兩省其他地區,企業活力強勁。
(五)“一帶一路”建設順利推進,戰略通道持續加速
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蘭西城市群內有第五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有我國第九個內陸臨時開放口岸,有中川和曹家堡兩個國際航空港,是隴海蘭新鐵路線上的重要樞紐,國際貨運班列密集,是亞歐“大陸橋”的鉆石節點,已經成為我國聯系中亞、西亞、東歐地區不可替代的戰略通道,成為我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和重要門戶。近年來,蘭西城市群企業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同沿線超過16個國家開展了33個以上產能合作項目,近5年與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了800億元人民幣。
(六)公有經濟主導地位較強,非公經濟發展相對較好
受央企及地方國企較為集中的帶動,蘭西城市群公有經濟稅收發展強勁、增速快、占比高,2013年-2018年稅收年均增速14.8%,占整體稅收比重由46.6%提高至55.8%,增加了9.2個百分點;非公經濟稅收穩定增長,規模高于兩省其他地區,稅收從2013年的325.30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447.58億元,年均增速6.6%,占整體稅收比重的44.2%,高于兩省平均水平(41.1%)3.1個百分點,高于兩省其他地區平均水平(36.9%)7.3個百分點。
三、需要關注的方面
(一)經濟、稅收總量仍然偏低
蘭西城市群經濟規模五千億,稅收規模一千億,與其他城市群相比規模差距較大,甚至還不如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個城市。蘭西城市群人均GDP4.44萬元,是全國人均水平(6 45萬元)的68.8%;人均創稅0.85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122萬元)的69.7%;每平方公里實現稅收103.82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177萬元)的58.7%;人均財政收入0.36萬元,更是.全國平均水平(1.32萬元)的27.3%,總量和人均水平依然偏低。
(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
蘭州與西寧產業結構基本相同,但稅收差距較大。蘭州受石化和煙草行業的帶動,二產稅收貢獻率高,西寧由于缺乏工業支柱性企業,二產稅收規模和占比均低于蘭州,但其三產卻貢獻了76.1%的稅收。
城市群內縣域經濟發展遲緩,縣無稅源、鄉無產業、村無實體經濟的現象非常突出,尚無一個縣進入全國百強縣,特別是積石山(6710元)、東鄉(7131元)、渭源(9969元)等3個縣人均GDP不足萬元,東鄉(442元)、積石山(459元)、渭源(532元)、貴南(849元)等4個縣人均稅收不足千元,東鄉(591元)、積石山(596元)、臨洮(703元)、渭源(763元)、貴南(836元)縣與定西市安定區(946元)等6個縣區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足千元。其中人均GDP最低的積石山縣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人均稅收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最低的東鄉縣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
(三)高新技術企業、裝備制造業及上市公司數量少、規模小
蘭西城市群稅收主要來自傳統工業和房地產、金融及批發零售行業,裝備制造業稅收規模僅有15.25億元,僅占稅收總量的1.5%。高新技術企業只有689戶,不足兩省企業戶數的千分之二。所有企業的研發費用投入不足銷售收入的千分之一,與全國相比,規模及占比還很小。蘭西城市群內上市公司(32家)不足全國總量的百分之一,新三板掛牌企業(29家)不足全國總量的千分之三,而在科創板申報企業(全國122家)中尚屬空白。享受.高新技術稅收優惠的金額(6 90億.元)僅占全部減免稅的2.5%,享受轉制升級的稅收優惠的金額(O 63億元)僅占全部減免稅的千分之二。
(四)非公經濟仍有發展空間
2018年蘭西城市群非公經濟稅收447.58億元,占稅收總額的44.2%,與全國相比仍然偏低,且呈現下降趨勢。2013-2018年非公經濟的稅收增速為6.6%,慢于整體稅收增速4.1個百分點,不足公有經濟增速的一半。蘭西城市群納稅億元以上的非公企業僅19戶,與69戶公有經濟納稅億元以上的企業相比戶數差距較大;在僅有的納稅十億以上的8戶企業中非公經濟企業僅1戶,非公經濟仍有發展空間。
(五)企業規模普遍偏小
2018年蘭西城市群納稅百萬以上的企業6468戶,僅占總納稅戶數的1.2%,而貢獻的稅收為864.24億元,占全部稅收1012.26億元的85.4%,說明城市群雖然有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但大部分企業的規模仍然偏小,稅源過度依賴于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
(六)投資對增長的拉動作用在下降
近年來,大部分縣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下降,2013-2017年投資總額增長的僅有5個縣,且全部在青海省,甘肅除蘭州外其他所有縣的投資總額都在下降。
四、發展建議
根據《蘭州一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到2035年蘭西城市群協同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人口集聚能力和經濟發展活力明顯提升,強中心、多節點的城鎮格局基本形成,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建立健全,各領域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鞏固。培育發展蘭西城市群,有利于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有利于維護國土安全和促進國土均衡開發,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互動,有利于帶動西北地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一)深入推進綠色發展,推動“十大綠色生態產業”和“一優兩高”戰略
甘肅、青海兩省具有無可替代的生態地位,這里既是生態文明資源的寶庫,又是生態安全的屏障,兩省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青海時提出的“八個著力”“四個扎扎實實”的重要指示精神為引領,扭住“十大生態產業”“一優兩高”戰略持續發力,推動綠色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利用綠色新技術改造傳統老產業,實現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產業集約化高值化發展;做精做優高端綠色產業,創立數據信息、先進制造綠色品牌;培育壯大特色綠色產業,打造循環農業、中藥材精深加工、倉儲物流體系、軍民融合產業集群。
(二)發揮城市群優勢,努力做強做大
依托蘭西城市群區位、產業、企業、政策優勢,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壯大城市群經濟和稅源規模。一是發揮工業基礎優勢,鼓勵支持蘭州石化、西寧特鋼、白銀集團、方大炭素等龍頭企業加強技術改造,上新項目,出新產品。二是發展特色生態品牌旅游,提升餐飲住宿服務水平,壯大第三產業,推進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公共服務業發展。三是發揮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集中優勢,強化企業與科研機構聯動,加快成果轉化,升級產業水平。四是加快石油、化工、鹽湖資源、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加大能源通道建設和外送力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做大做強能源基地。五是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節點優勢,搶抓“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鼓勵企業引進來、走出去,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對外貿易水平。
(三)克服發展短板,變弱勢為優勢
甘、青兩省地處西部,地廣人稀,基礎設施有極大的提升空間,是后期發展的優勢所在,充分利用蘭西城市群規劃為兩省帶來的機遇,加快城鎮化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扶持,引導國有資本和社會資金參與城市群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交通便利、城鎮功能完備、宜居的現代化新城市群。加大創新力度,更新理念,結合蘭西城市群發展實際,注重引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
(四)加強內外交流合作,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強化產業發展布局頂層設計。對內,加強產業分工協作,統籌布局重大產業項目,在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共性技術研發、市場開拓等方’面加強合作,推進產業差異化發展。探索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企業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實現蘭西城市群在功能規劃、產業布局、生態環保等方面的融合發展、協同發展、共贏發展。對外,加強與其他經濟帶、城市群、協作圈之間的橫向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五)優化服務,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蘭西城市群發展需要創造性的制度環境和更加寬松的政策扶持力度,兩省各級政府各部門在堅決落實好國家和兩省扶持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優化營商環境的同時,結合蘭西城市群的特點進一步研究制定更大力度的扶持措施。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全面推行“不來即享”“一事一議”“特事特辦”“項目管家”等,提高服務效率,促進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五、充分發揮稅務部門優勢,服務蘭西城市群發展
(一)充分發揮稅收政策職能作用助力城市群發展
稅務部門要更好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聚焦組織收入主業,做好組織收入工作,為城市群發展提供增強財力保障。突出減稅降費主題,全面推進“稅銀互動”“不來即享”“項目管家”等特色稅收眼務舉措,提供點對點、一對一、個性化、全流程的涉稅服務,用足用活稅收政策激活市場活力、企業動力。
(二)及時跟進反映蘭西城市群發展規劃成效
深入開展兩省經濟稅源調研,充分利用好稅收數據反映經濟動態“快”、記載經濟活動“準”、覆蓋經濟領域“全”、數據顆粒度“細”的優勢,從稅收視角深入分析蘭西城市群發展推進成效,積極建言獻策,為兩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貢獻稅務智慧。
(三)健全蘭西城市群稅收經濟分析長效機制
加強甘肅、青海兩省稅收協作,不斷豐富完善“蘭西城市群稅收經濟分析合作框架和協議”,營造良好的稅收共治環境,為蘭西城市群發展注入稅收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