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通俗地講就是指好處。所謂利益,就是人們受客觀規律制約的,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對于一定對象的各種客觀需求。利益表征的是對人類生存和發展起積極作用的方面、因素,它既包括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又包含著人類對未來美好生活憧憬的創造性延展。人們謀取利益的活動是以實現他人和社會的利益為手段的過程,各種經濟利益必然交互作用,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體系,成為各種經濟利益的社會統合過程。
作為人的決定性利益,經濟利益構成了人們經濟活動與經濟交往的基本內容,成為人們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的內在動因。經濟活動的所有問題最終都與利益問題不可分割,因此,把握經濟利益的本質,揭示其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影響經濟利益的各種因素,將十分有助于在實踐上引導經濟利益的合理實現。
經濟利益本質上是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利害關系。斯密在這一點上是正確的:個人的利害關系必然會促使他尋求有利的用途,避開不利的用途。因此,人們的經濟活動就是趨利避害,不斷實現和增進自身經濟利益,從而滿足人們各種社會生活需要的過程。經濟利益關系既反映了人們與外界環境的真實關系程度和狀況,也反映了人們基于主體自覺所做的價值選擇。
在經濟活動中,經濟利益的實現與增進存在兩個基本的前提條件:一是人與自然之間利害矛盾的合理解決,二是人與人之間利害沖突的正確調適。自然利害關系與社會利害關系兩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以人為中間環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又相互生成、互為條件。自然利害關系意味著,人類要實現生存發展,必須以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改變自然為基本條件。這樣,經濟利益就表現為人通過勞動的方式而實現對自然的簡單占有和利用,其目的是為了能夠生存。一方面,人的自然本性在謀求經濟利益的勞動中得以保存和改造,人與自然的關系范式得以確立;另一方面,這種經濟利益的實現已經不是純粹生物學意義上的趨利避害本能,而是社會化了的人們自覺活動的結果。社會利害關系則意味著,人們永遠只能在社會關系中存在,因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經濟活動中,人們所結成的各種經濟關系都是社會利害關系,個人的經濟利益的實現既需要借助于他人、群體的協同,又要與社會整體的經濟利益要求相協調。因此,在社會利害關系的范圍內,主要解決的是經濟利益的創造、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制度安排、協調機制、合理性邊界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有利于人們對自然的經濟改造,又是人們滿足自身社會生活需要的直接途徑。
由于不同的社會成員主體在職業選擇上的差異、社會分工的存在以及所處的自然條件的不同,必然在多維度上形成經濟利益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這說明在任何社會的經濟過程中都必然在成員主體層次上存在著經濟利益差別,同時各種經濟利益又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整體。這里,我們主要從主體結構維度予以說明。
經濟利益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主體性,因為經濟利益總是從屬于一定的經濟主體的。我們重點從個體與整體、個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進行分析。首先,社會整體利益并不是簡單地等同于諸多個體利益的相加之和,而是提供了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一般范圍,從而表現為一種強制的必然性和規律性,個體經濟利益的實現過程本質上是通過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博弈而不斷得到修正的過程,其結果是逐漸放棄純粹偶然的、個別的利益要求,實現偶然性與必然性、個別性與一般性的均衡統一。反之,個體經濟利益的設定與實現也不僅僅是對于社會整體利益的被動服從,因為共同利益恰恰存在于雙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獨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換。這種共同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首先是作為彼此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因此,在本質上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又是個體經濟利益相互依存的社會現實形式。其次,個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際是人們之間社會關系的經濟方面。個體經濟利益的實現在微觀領域里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方面,個體經濟利益的實現是采取合乎個體自身特殊性要求的形式,以個體為出發點而在目標設定、方法選擇、實現手段等方面獲得展開,另一方面,個體經濟利益又必須蘊涵著利他的潛在因素和價值,即可滿足他人需要的價值。由于經濟維度的社會關系的存在,自我利益的主觀要求必須同作為客觀存在他人利益的主觀要求尋找到某種一致性或共同點,從而將作為外部性的他人利益轉變為內部性的自我利益訴求。無論如何,這兩個條件都不能放棄,前者表明自我的經濟利益必然要通過個體之間的利益博弈而有限的實現,后者表明單純利己的經濟利益還僅僅是一種純主觀的個體要求,還不是某種直接的利益現實。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否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規則,從而有效克服利益主體在博弈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隨意性和任意性。
在經濟活動中,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制度的重要性,它對于每個人謀求經濟利益的活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制度在本質上是一種普遍的社會規則。制度為經濟利益及其關系確立了基本的范圍、方式和協調機制,它是人們在經濟交往中尋求利益最大化的意志和行為準則。在現代經濟生活中,人們的利益得失越來越依賴于一定的制度安排所提供的可能。產權及其制度是現代經濟生活的一個重要現象,其功能和意義越來越明顯,因為,無論是既得利益還是預期利益,都必須通過產權的形式,在制度允許的范圍內,才能成為受到保護的、可預期的財產。同時,產權制度也是人們的經濟利益取得了必要的社會形式,從而使個人的財產(既得利益)成為可交換的社會財富,使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利益關聯成為可能。由產權及其制度具有對人們合理獲得的財產的明確保護和固化作用,因而它使人們能夠安全享有財產帶來的自由生活。
產權的一般含義是指與財產有關的權利,即財產權利。經濟學所講的財產概念是指具體主體(如自然人或法人)所占有的財富,財產即權利所及的對象,是被占有的客體。更進一步講,財產是一種社會關系,是人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人對物(對象)的排他的占有關系。那么產權的本質就是:人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所發生的對勞動成果的種種權利。從現實與邏輯的角度,把現代產權區分為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比較恰當,如果把收益權作為不言而喻的權利,現代產權就主要包括所有權與經營權兩類權利。產權的范圍大小與程度強弱同人們所能獲得的經濟利益直接相關。因此它是人們參與經濟活動、謀求經濟利益的基本權利條件。
相應的,產權制度是為產權的界定、使用、轉讓和收益而建立的制度性規則,其基本功能是界定產權主體對產權客體的關系以及產權主體之間的關系,即明確誰所有、誰支配、誰受益,經濟主體憑借其財產權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應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產權制度的作用:一是確認了經濟利益的范圍,二是決定了利益主體的選擇空間,三是保證了經濟利益實現的可預期性。
產權及其制度規則直接調整著人們圍繞利益所發生的各種經濟關系,規范著人們的各種經濟行為,通過處理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責、權、利關系,約束和激勵各經濟主體,維護社會經濟活動的穩定與秩序。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人的積極性根本上并不是從制度里流溢出來的,而是從人自身而來的。產權是人權的一種現實的社會表現,不同的產權形式意味著不同的權利,經濟學的核心問題不是商品買賣,而是權利互換,而權利互換是遵循一定規則的,這些規則的合理性只能來自人權;并且通過自由、平等原則確立起來的規則以及充分發展的市場經濟有利于人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