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約是通過計算機代碼構建合約并予以執行的計算機協議,具有高效性、去信任化、自動履行等優點。但其亦對現行合同制度帶來挑戰,如合同的訂立、變更及履行,此外因技術壁壘等原因,還可能產生高成本、適用難等問題。區塊鏈是在網絡環境下,在大數據基礎上設置不同的區塊,并在該區塊中設置不同的節點,這些節點將數據編碼輸入程序。區塊鏈分為三個層次,區塊鏈1.0時代主要是比特幣、狗狗幣、瑞波幣等;區塊鏈2.0時代核心內容是數字資產與智能合約,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最重要的是智能合約、數字資產的商業運用;區塊鏈3.0時代,是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形成的協同社會,它將顛覆社會階層的各個方面,實現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社會網絡。
智能合約是指區塊設置之后輸入大數據,自動生成合同,在現有的數據基礎上不可更改、自動執行。實務應用領域中形成的智能合約大致有以下幾點共性:第一是合同的自動生成,無須雙方當事人協商、競爭締約、討價還價、要約承諾等意思表示;第二是合同生成之后無須解釋,一旦違約即承擔違約責任;第三是在執行上沒有其他特定的程序,只要符合輸入的密碼、符合程序,合同就能自動執行。
一、智能合約的基本內涵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這一概念于1995年由尼克·薩博(NickSzabo)首次提出。智能合約(見圖1)是在計算機代碼中構建的形式定義的承諾,合約參與方可以執行存儲在區塊鏈上的分散的承諾協議,具有自動化、執行性、匿名性三個特征。
近些年來,區塊鏈技術及區塊鏈智能合約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發展,并且成功進入了以“以太坊”平臺為標志的區塊鏈2.0時代。自2015年以來,智能合約廣泛應用于股票、債券等金融領域。很顯然,智能合約的應用并非僅限于金融領域,凡是涉及財產的領域,如房地產、能源、運輸等行業,智能合約都擁有較為寬廣的應用前景。
智能合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批很成功的應用實例,尤其是在共享出行領域。用戶可以掃碼對自己選擇的車輛進行控制。用戶的掃碼用車行為便相當于與用車公司自主訂立了一份智能合約,合約訂立后,便依據公司的收費標準開始自動執行。共享汽車按時計費,當滿足計費條件時,系統會自動增加用車費用。這便是智能合約中自動執行的體現。用戶用車后,智能合約會產生相應的交易記錄來表示合同的終止。區塊鏈平臺的各個節點會對合同記錄進行儲存,以供用戶查詢。相應的,用戶在未遵守用車規則使用汽車達到智能合約預設的觸發條件時,也會有記錄,用戶的信用及以后的用車將受到一定的影響。
在金融行業,企業間用區塊鏈的程序語言來訂立合同和表達邏輯,由計算機來判斷合同的結果,并在區塊鏈上自動執行合同、自動交割,把需要人工介入的合同變成完全自動化、智能無歧義的合同,用于股權、債權和產權的登記、轉讓,金融合約的交易、執行等,實現可編程的金融。
在法律行業,區塊鏈技術也有應用。國內隆安律師事務所已經采取區塊鏈技術對律師事務所進行管理。從現有的反饋來看,區塊鏈技術可以提高律師事務所的運營效率,提高信息反饋速度,提升律師事務所內的信息共享程度。有助于律師事務所的發展。區塊鏈技術可以為每次的數據記錄都加蓋時間戳,使區塊鏈技術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產生和確權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極大地解決了現今知識產權確權困難的問題。
二、智能合約之優越性分析
智能合約的功能在于彌補傳統合同法的不足,增加交易的安全性,提高交易效率。與傳統合同締約、履約過程相比,智能合約具有高效性,不確定因素對智能合約的影響更小,可以避免多重解釋和重復談判。同時,交易數據會實時傳輸給每個節點進行儲存用于下一次的驗證。如果想篡改智能合約的數據,需要得到至少過半數節點的支持,這使得智能合約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去信任化是智能合約的核心特征,在區塊鏈系統中,所有的交易都是公開透明的,節點之間無法欺騙彼此,所有的節點無須信任也可以交易。這種特性使得實踐中合同訂立時因相對人地位不平等而顯失公平的現象得以解決,還可以有效保護締約方的隱私信息。
智能合約可以自動履行,即當滿足合約訂立時設立的條件時,智能合約可以自動輸出相應的結果而不需要依賴當事人的配合。由此,智能合約可以大大節省締約方在合約執行期間的人力、物力。
智能合約與現有的平臺技術有所不同,區塊鏈智能合約可以在全球采用,適用于全球范圍。如果智能合約接入比特幣,只需要在區塊鏈中接入比特幣“數字代碼”的腳本語言,如此一來可以極大地擴展適用范圍。
三、智能合約之缺陷分析
每項技術的發展歷程中,都會不同程度產生一些問題或摩擦,這是無法避免的客觀規律,智能合約的發展同樣無法避免這一規律。智能合約有其優越性,但其亦對現行合同制度造成沖擊,如有關合同訂立的規則,要約、承諾、新要約,要約的撤回和撤銷在智能合約里面不再適用;對合同效力的判斷變得更加復雜;改變現行合同履行方式;合同變更、解除難以實現。
智能合約帶給人們最大的便利便是其高效性,但其高效性的背后是以犧牲其靈活性為代價的。智能合約本身在運行進程中無法被中止、不可被撤銷,因此智能合約訂立后無法如我們常規的語義合同那般可以隨時進行磋商并進行修改。智能合約的訂立必須確保其準確性,否則合同無法由締約方中止或撤銷。也因此,智能合約喪失了作為合約的靈活性和契約自由的意義。
智能合約的另一特點是低成本,減少了締約方在合同訂立時談判磋商的費用,也減少了因為合約糾紛而產生的訴訟費用。但在實踐中,智能合約的低成本可能僅存在于已形成的格式智能合約,而新合約的訂立可能無法達到人們預期的低成本。新智能合約的訂立往往需要專業的計算機專業人員來進行編碼以確保智能合約的精確性,這極大地限制了智能合約的適用人群,使訂約成本高于傳統的語義合同,讓很多人對智能合約望而卻步。
再者,我們認為即使在去中心化的環境里,如果希望智能合約真正發揮作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必須建立相應的聯系。對大多數人而言,僅存在于虛擬世界中的技術是很難被人們接納的,若技術與現實世界建立了聯系則可以提高智能合約認可度,使其得以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