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正式確立,是我國乃至人類發展史上的大事。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里程碑,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理順了理論思路,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科學遵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然之義,也為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什么是生態文明?生態由大自然中的山水樹草等自然要素組成;文明,是人類活動留在地球表面的文化遺跡,如田地、村落、城市。生態文明是山水樹草和田地村落城市的和諧統一。如果僅僅是生態環境好,而沒有人類的文化蹤跡,不能稱為生態文明;如果僅僅是經濟發達,但沒有好的生態環境,也不是生態文明,那是工業文明;那么生態環境好,又有人類的文化蹤跡,是不是生態文明呢?比如我們記憶中炊煙裊裊、牧笛悠揚、水清天藍、一派寧靜的故園,也不是,因為那時我們常常吃不飽肚子,沒有四季換洗的衣服,生活貧困,那是農業文明。真正的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長足進步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狀態,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早先人們稱其為后工業文明,現在稱為生態文明,更準確、形象,符合實際。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認識人類是依賴自然而存在的,人類不應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現在自然面前,而要以平等的姿態對待自然,尊重、順應、保護自然。
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然之義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美麗指生態美麗,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是基礎,是底色。
我國在早期迅速擺脫貧困、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雖提出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經濟效益,但事實上,由于巨大的人口壓力和科技局限,在發展中仍造成了很大的生態環境壓力,人與自然的關系日漸惡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生態文明宣傳和實踐工作,當前,生態環境出現全面持續好轉的局面,但還存在風險挑戰,生態建設的壓力仍然十分巨大。
(一)生態問題
生態空間遭受持續威脅。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河流水電開發、礦業開發及農業開墾等活動擠占生態空間,使生態空間破碎化加劇,有些直接割裂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和連通性,生態破壞事件也時有發生。
森林、灌叢、草地等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森林——“大自然總調度室”,草地——“地球皮膚”,在抑制全球變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國森林、灌叢、草地的質量為低差等級的面積比例分別高達43.7%、60.3%、68.2%,全國土壤侵蝕、土地沙化等問題依然突出,生態系統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凈化空氣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生物多樣性加速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對資源的過度利用、工程建設、環境污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都影響物種生存,甚至加速著物種的滅絕。
中國依然是“缺林少綠”的國家。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人民在為祖國添綠的路上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豐碩成果。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森林覆蓋率不到9%,改革開放初期為12%,20世紀初達16.6%,2019年9月已達22.96%,一路攀升的數據告訴世人,我國森林資源的增長是迅猛的。截至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增長15.75億畝,其中人工林面積達11.8億畝,即70%的森林是人工植樹造林取得的。然而,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點綠還遠遠不夠,到2035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需達到26%,才算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我們還需每年完成造林任務1億畝以上。
在此形勢下,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生態保護與修復,遏制生態系統退化,維護和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大力種草植樹,從根本上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
(二)環境問題
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環境污染等問題正成為影響百姓環境福祉、引發社會風險的重要方面。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的僅占29.3%,重點時段重污染天氣仍然高發、頻發。各地黑臭水體整治進展不均衡,環境污染治理基礎設施薄弱,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后,仍有大量污水直排。2017年,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停留在千萬噸級水平,單位國土面積上的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美國、歐盟2~4倍。城鄉環境治理不平衡,農村環境問題引起的健康問題深受大家關注,有突發性的環境事故導致的健康損害,也有慢性積累導致的健康損害。
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讓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呼吸上清新的空氣,喝上清潔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享受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讓海內外游子有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的鄉愁,我們就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最基礎最重要的的工作長期做下去。
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促進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建設自己美好家園,而且還將美麗中國建設上升到全球治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美麗中國,就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同時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在世界各國各個方面聯系越來越緊密的時代,美麗中國建設與美麗世界建設具有內在的關聯性。
(一)生態環境問題是最典型的世界性問題
空氣、水每天都在進行跨國界的流動,沙塵暴和固廢污染都具有極強的擴散性和一定的流動性。
某一區域性的生態問題不僅僅對本區域造成影響,有可能逐漸波及整個世界,成為全球性的生態災難,比如,被稱為“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一旦大面積減少,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就減弱了,二氧化碳濃度必然上升,溫室效應增加,全球的降水格局將重新分布,進而影響生物多樣性,影響整個人類的生態環境乃至經濟格局。所以,當巴西熱帶雨林銳減時,全球人民都很驚慌,呼吁巴西保護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
世界性的環境污染問題對全球居民發出嚴峻挑戰。比如,2011年日本9級地震,引發超強海嘯,導致福島核反應堆爆炸,這次核污染不僅僅污染日本本土和附近海域,那被污染的海水會隨洋流直達北美洲西海岸,整個太平洋的海水都幾乎被污染。因此,要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要求世界各國必須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行應對和解決。
全球性的溫室效應、土壤毒化和侵蝕、森林銳減、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不是短時期形成的,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解決,需要世界各國深化生態合作,攜手生態共治。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貢獻中國智慧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作為基本國策,將建設美麗中國的生態文明目標寫進政治報告,國外評價很高。英國《衛報》刊登過這樣一篇評論;"19世紀的英國教會了世界如何生產,20世紀的美國教會了世界如何消費,如果中國引領21世紀,則必須教會世界如何可持續發展。”美國的小約翰柯布教授認為“生態文明的希望在中國”,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意思,理由是:①中國人多,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如果中國人都像美國人那樣高消費高浪費,不僅中國的資源環境難以為繼,恐怕地球母親也將不堪重負。②中國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文明思想資源,能走出一條超越西方現代化的新路,即生態文明之路——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源遠流長,特別是儒道佛中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智慧,如“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眾生平等”觀念,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的價值取向(如“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中國先人更有嚴格的生態保護法令,如西周時期就頒布了《伐崇令》“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另一方面,當今中國人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親力親為,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和政治保障。③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發展速度快,發展成果讓世人矚目,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在學習中國方案,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必將帶動更多發展中國家建設生態文明,這樣將有力推動世界生態文明的發展。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將是我國未來幾十年持之以恒做的一件事情,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各國謀大同而做的最基礎的工作,最普惠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