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陳穎

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已經過去20 余年,但客機撞擊世貿雙塔的熊熊烈焰、大廈轟然倒塌的滾滾濃煙猶在眼前。在這場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中,同樣令人難忘的,是美國警察面對“9·11”極限考驗的極致反應。
2001 年9 月11 日,遭劫持的美國航空11 號航班和聯合航空175 號航班撞擊高達110 層的世貿雙塔后,紐約市警察局、消防局以及紐約-新澤西港務局警察部門立即投入救援。
紐約市消防局消防大隊長約瑟夫是最早到達現場的指揮員。8 時46 分,在附近街區目睹飛機撞入世貿中心北塔93 至99 層后,他帶領消防員趕到北塔,并在塔樓大廳設立滅火指揮部。
撞擊發生后,對北塔內人員的疏散馬上展開。此時撞擊仍被視為偶發事故,所以南塔內人員并未同步撤離。甚至一些準備撤離南塔的人員也被通知返回其所在樓層。但距首次撞擊僅17 分鐘,9 時3 分,第二架飛機撞入南塔。真相昭然若揭,這顯然并非偶然事故,而是蓄意襲擊。
每次撞擊導致數百人當場喪命,被烈火與濃煙困在高層的人也生還無望,容納上萬人的世貿大廈頃刻變成人間地獄,近兩百人跳樓或從高層墜落。災難降臨,無數警察和消防員在“地獄”中逆行,沖向情況不明的險境。
紐約市消防局至少派出214 個配備專用車輛或船只的作戰單元到達災難現場,很多沒接到命令的消防員主動參與救援。紐約市警察局逾兩千名警員響應,3 架配備紅外熱成像儀的警用直升機投入救援。大量警用船只配合海岸警衛隊和消防局的船只進行人員緊急疏散。
面對“9·11”這樣規模的突發災難,沒有哪個機構能憑單打獨斗應付下來。在兇險莫測的災難現場,對各方力量的協調是個巨大挑戰。紐約市應急管理辦公室作為指揮中樞,本應搭建部門間信息溝通的橋梁,卻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應急部門之間溝通不暢、欠缺整合的問題很快暴露出來。紐約市消防局和警察局都自成一體,沒有做好在突發災難中密切配合的準備。各部門的無線通信系統互不聯通,一線警員無法直接呼叫消防車或救護車。大批消防隊員被派入世貿雙塔,紐約市警察局的直升機就在塔樓上空盤旋。但消防與警方沒有建立可靠的通信渠道,大樓內的消防指揮員接收不到警用直升機的報告,缺乏關于火勢發展和塔樓狀況的實時消息,難以準確全面評估災難現場形勢。由于不同部門各行其是,還多次出現警察和消防員對樓內同一區域的重復搜救。
9 時51 分,警用直升機飛行員警告南塔高層有大塊建筑結構可能墜落。9 時59 分,世貿中心南塔在10 秒內完全坍塌,大批市民和消防員當場喪命,被掩埋在逾25 萬噸瓦礫之下。南塔坍塌后,10 時8 分、15 分、22 分,警用直升機機組多次用無線電通報北塔的情況,但這些生死攸關的信息沒能及時傳遞給北塔內的消防員。受高層建筑結構和信號擁堵影響,樓內通信困難,很多消防隊員和指揮員尚不知道南塔已經坍塌,也沒收到指揮部下達的撤退命令。還有些參與救援的警察和消防員沒帶電臺,或不在下達命令的電臺頻道,或為救人沒能及時撤離。有警察撤離時催促沿途遇到的消防員離開,但對方根本不聽勸告。10 時28 分,世貿中心北塔坍塌,導致包括紐約市消防局局長在內的大量救援人員喪生。

“9·11”恐襲中殉職消防員被壓扁的頭盔

殉職紐約消防員被從廢墟中抬出
盡管救援人員傷亡慘重,但成千上萬條生命得以逃生。據估計,當天身處世貿中心災難現場的平民有16400~18800 人,其中絕大多數都得以安全疏散。不幸罹難的平民約2152 人,集中在航班撞擊點以上樓層,撞擊點以下遇難的僅110 人。
“9·11”當天9 時37 分,遭恐怖分子劫持的美國航空77 號航班撞上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墜機地屬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縣警察局和治安官辦公室轄區。五角大樓是軍事設施,由專門執法機構國防保護局守護。事件涉及恐怖襲擊,聯邦調查局有權調查。此外,美國特勤局、煙酒槍支爆炸物管理局、國家環保局刑事調查處、弗吉尼亞州警察局等機構的執法人員也及時響應。來自聯邦、州、縣和軍方至少14 個部門的逾兩千名執法人員由阿靈頓縣警察局、國防保護局和聯邦調查局統一調度協調。
事發時,阿靈頓縣警察局局長和兩名副局長碰巧都在外地,局長和一名副局長立即返回。另一名副局長則在一周后才趕到,姍姍來遲的他正好接替了筋疲力盡的同事。
阿靈頓縣警察局警員到達現場后首先與守衛五角大樓的國防保護局人員進行責任分工,經協商,承擔了維護周邊安全的重任。這項任務急需大量警力,但對很多警員來說,此時要趕到五角大樓并不容易。由于沿途交通狀況混亂,他們不得不停下來疏導交通,為應急車輛開辟通道。很多警員在路上充當臨時交警,沒能趕到災難現場。弗吉尼亞州警員對鄰近高速公路實施管制,在395 號州際公路上疏導車流,確保應急車輛順利通行。阿靈頓縣治安官辦公室關閉了轄區法院,騰出更多警力投入救援。在各方努力下,最終足夠的警力抵達五角大樓,其中一部分與消防、軍方人員合作,從仍在燃燒的斷壁殘垣中展開搜救。墜毀飛機上53 名乘客和6 名機組成員無一生還,五角大樓內125 名職員在襲擊中喪生。但因為救援力量及時到位,避免了更多人員傷亡。
“仿佛晉武都守李仲文、廣州守馮孝將兒女事”,指的是東晉陶潛志怪小說《搜神后記》中的《李仲文女》《馮孝將子》,又見《法苑珠林》等書的記載。
事后,多份“9·11”五角大樓應急救援報告總結認為,在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中,各部門執法人員面對沒有法律和規章可循的特殊情況,各盡所能,表現可圈可點,但也出現了與世貿中心應急救援類似的問題。盡管建立了應急指揮體系,但大量應急救援機構人員一擁而上,缺乏統籌協調。用于下達通知和指揮行動的手機、電臺等通信工具也狀況頻出。此次災難應對過程充分表明,美國應急救援的指揮通信體系尚有待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仍存在漏洞,還有很多“制度空白”亟待填補。
“9·11”救援現場,共有72 名警察喪生,343 名消防隊員遇難,警察和消防員的殉職人數史無前例。對于世貿中心應急救援人員殉職的準確位置,直到20 多年后的今天,官方依然沒有正式結論。“紐約時報”曾根據目擊者的陳述分析判斷,約140 名消防隊員在世貿南塔樓內或周邊殉職,約200 名消防隊員在世貿北塔樓內或底部殉職。最早殉職的一名消防員是被從南塔墜落的女士砸中身亡。目擊此事的消防隊長稱,現場嘈雜混亂,根本來不及躲避。
世貿雙塔轟然倒塌的瞬間,樓內逾兩千人當場死亡,僅有包括應急救援人員在內的23 人從廢墟中幸存。大批消防員、警察、工程人員和志愿者,以及400 多只搜救犬投入搜尋遇難者殘骸的艱巨工程。

世貿中心坍塌時被砸毀的警車

遭恐襲的五角大樓
更為艱難的是通過殘骸確認遇難者身份。紐約世貿中心總計有2753 名遇難者,2001 年以來,對包括警察、消防員等應急救援人員在內的遇難者殘骸進行DNA 鑒定的工作從未間斷。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0 多年過去,仍有近百分之四十的遇難者尚未確定身份,上千具遇難者殘骸仍等待著屬于它們的姓名。
除了人員傷亡和建筑坍塌,救援車輛損毀數量也相當驚人。消防部門當天有111 部車輛報廢,紐約市警察局參與救援車輛損失高達200 部。
災難過去20 余年,救援人員的夢魘仍未結束。恐襲發生后,所有紐約警察被要求取消休假,參與救援。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場救援將讓自己的余生蒙上陰影。事后調查發現,救援人員當時被2500 多種有害物質組成的毒氣云團包圍,其中包括一級致癌物石棉粉塵。有的警員就穿著襯衣,戴著普通口罩,在廢墟上挖了兩個月。有數據顯示,迄今已有3623 名接受健康監測的救援人員去世,超過了“9·11”遇難者人數。至少12000 名應急救援人員患癌,近300 名警察死于因參與救援罹患的疾病,而且這些數據還在逐年遞增。

消防員沖向世貿中心災難現場
“9·11”恐怖襲擊的重大教訓之一,就是負責維護國家公共安全的各種機構必須密切配合、步調一致。警方、消防等應急部門之間溝通協調不暢的問題被寫進了“9·11”事件調查委員會最終報告,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亟待改變。2003 年2 月,時任總統小布什發布關于美國國土安全的第5 號行政命令,要求國土安全部長主持制定突發事件管理系統,為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提供一套共同工作的高效體系,把全國上下各級政府機構協調起來,實現對各類重大突發事件的高效應對和事后恢復。2004 年3 月,美國國土安全部發布全國突發事件管理系統,對突發事件中各方人員的合作機制作出明確規定,使聯邦、州和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私營企業能夠在一套系統、統一的指令和安排下高效運轉,對包括災難性的恐怖主義活動在內的突發事件,實施快速有效的預防和響應。
在突發事件管理系統中,關鍵組成部分包括突發事件指揮系統、通訊與信息管理系統和資源管理系統。其中,突發事件指揮系統是核心,通訊與信息管理系統是神經網絡,資源管理系統是物質保障。整套系統既強調標準化,又強調靈活性;確保應對突發事件時,既不至于過分動員,造成浪費,也不至于動員不足,應對不力。
在這套機制下,警察、消防、急救、應急管理、通訊等部門使用“同一種語言”交流。面對突然降臨的天災人禍,包括警察在內的各方應急力量將得到更為高效的指揮、協調與整合。訓練在這套機制下工作早已成為美國警察的必修課,從指揮官到一線警員都要學,確保災難來臨時,警隊上下每個人都清楚自己在全局中的角色與作用。
“9·11”事件也改變了美國警察的日常巡邏。“9·11”以前,如果有只油罐被丟棄在路邊,巡警幾乎不會將其視為威脅,而“9·11”之后,巡警看見這只油罐,會馬上引起警覺,頭腦中閃現一系列問題:油罐主人是誰?里面裝了什么?會不會跟恐怖襲擊有關聯?周圍有什么潛在襲擊目標?巡警對行人的肢體語言也變得更加敏感。特別是在“9·11”后不久,美國警方更是草木皆兵。任何人員出現在“反常”的地方,比如大橋底下的空地,或政府大樓背后的小巷,都會引起警察注意。甚至街頭踉踉蹌蹌的醉漢,也被懷疑為恐怖組織的“探子”而受到檢查。

后“9·11”時代,紐約警察對行人開展例行檢查
此外,巡邏車上的警用裝備也有所增添,除基本的創傷治療設備外,很多執法機構又增添了防毒面具、橡膠手套和橡膠靴子等裝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生化襲擊。
隨著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經歷過“9·11”的老警察退休。當年還是孩子的新人成為警隊中堅,他們從入警起就在危機后重塑的全新機制下工作,習慣于不同部門間更為緊密的協同配合。轉眼20 多年過去,反恐形勢依然嚴峻。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后“9·11”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美國警察能否做得更好,還有待歷史去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