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20世紀人類社會的一大發明,帶來前所未有的信息技術革命,深刻推動了社會各行各業的變革。2015年我國政府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極大地促進了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創新。在技術、標準、政策等多個方面助推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充分對接。2016年中國教育信息化正式步入了“十三五”,面對“互聯網+”浪潮。如何推動“互聯網+黨校教育”發展,如何創新干部培訓方法,更好地擁抱“互聯網+”時代,成為新時代背景下黨校做好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重大課題。本文從“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的現狀分析出發,就如何開展“互聯網+黨校教育”進行了前瞻性思考。
作為當今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在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和“網絡強國”戰略,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比2018年底增長2598萬,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61.2%。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網絡發展利好政策持續出臺,共同促進著網民規模持續增長。
近幾年來,我國教育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十二五”期間,全國中小學基本完成互聯網接入,每個學校至少需擁有一套多媒體教學設備,基本實現了網絡教學和學習環境全覆蓋。據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比2018年底增長3391萬,占網民整體的27.2%。由此可見,“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在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改革提供強大技術支撐,不斷推動教育理念改革創新,助推教學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教育方式創新發展。
一、互聯網教育模式的現狀
我國正在建設國家開放大學,教育部也在積極推進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ras簡稱MOOC)內容建設,要求到2020年實現一流課程“雙萬計劃”。種種跡象正在表明,網絡教育作為網絡應用和教育兩者的結合體,發展熱度也在持續增強。
當前,國內的互聯網教育模式,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由學校或機構利用自身資源或依托學校資源搭建的在線教育服務平臺,有些平臺主要是服務于各類考試應試,有些平臺自身就是考試組織方創辦,通過考試后還會頒發有一定含金量的證書證明。例如中公教育、人大網校、華圖教育、中華會計網校。
(二)由政府或官方機構利用自身資源搭建的在線教育服務平臺,例如學習強國、智慧黨建、黨建工作平臺。
(三)由機構通過整合社會各界資源創辦的在線教育服務平臺,其中包括知識問答、遠程1對1形式授課、網絡視頻課程點播等。例如知乎網、百度傳課、百度知道、騰訊課堂等。
(四)由機構開發的各種學習工具,由開發者搜集各種學習資源、思維導圖、記憶訓練方法、考試真題、知識點、命題預測等資源發布在其網站或手機app上,供用戶在線學習、課后補習、考試前沖刺訓練等,同時還提供了輔導教師在線互動等功能。在中國應試教育背景下,這種模式有很大市場,為學生用戶所追捧。例如作業幫、流利說英語、駕考寶典等。
(五)另外還有為學校設計的在線教育教學工具,例如云朵課堂,101學庫。
從全國的視角來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開始從教學手段向教學方式轉變。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型城市為例,基礎教育中開放課堂、開放課程等實踐形式正在如火如茶開展。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有部分中小學實行了網絡校園、數字學校、教育城域網、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教育數據中心、教育認證中心等項目,為基礎教育教學系統在課程設置、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教學質量評價等環節提供信息化支持,積極探索“廣義的教育資源供給”,涌現出了一批先鋒勝學校,基礎教育正呈現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創新發展,對教學系統、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教學基礎生態發展不斷給出新的定義,也出現了大數據系統分析應用、云服務教學、BYOD的新型教學應用案例。
二、“互聯網+黨校教育”模式
在線學習、網絡培訓已成為世界性的教育培訓趨勢。對于黨校教育學習而言,互聯網技術不再僅僅是手段和技術保障,更重要的是要發揮引領作用。《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2013-2017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對黨員、干部學習培訓,特別是網絡培訓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互聯網+”與各行各業的關系,主要體現在“+”,“+”就是發揮優勢、融合互補,在黨校教育方面,就是取互聯網之長補黨校培訓之短,促使黨校培訓擴容提質。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可以最大限度擴大培訓覆蓋面,有效解決黨校培訓容量有限與干部培訓需求增長之間的供需矛盾,在線培訓更是可以解決學員工作和學習之間的工學矛盾等;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可以打破資源瓶頸,更廣泛地整合師資、課程等培訓資源,同時授課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對學員培訓成效進行分析,促進培訓績效的提升。
在“互聯網+黨校教育”平臺建設方面,部分省(市)委黨校已走在了前列,創造了成功的經驗,搭建了內容全面、功能強大網絡培訓平臺。目前,國家行政學院、中聯辦、國家民委、科技部、交通運輸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保部、湖北省委組織部、新疆兵團組織部、寧夏自治區委組織部、甘肅省公務員局、大連市委組織部、撫順市委組織部、遼寧省人社廳、湖北行政學院、青海行政學院、天津行政學院等20多家公務員(干部)培訓機構搭建了在線學習平臺。其中,部分省市(區)實現了對公務員在線學習培訓的全覆蓋。
三、“互聯網+黨校教育”模式前瞻
黨校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更好地結合“互聯網+”,應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首先要對“互聯網+黨校教育”的組織架構、體制機制做好頂層設計,制定長遠規劃。要把“互聯網+黨校教育”納入各級黨校的工作計劃和遠期建設目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制定黨員干部網絡培訓制度,將每年參加網絡培訓學習的情況與公務員、事業單位年度考核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制定相應規范,做好課題課程規劃設計、拍攝錄制剪輯,課程上線前需經過一定層級的審核,課程上線后要能夠跟蹤答疑、在線考試,所有課程完成后頒發證書,保障教學活動有序進行。
(一)搭建在線學習平臺。組織黨員干部網絡培訓時,參訓學員可以從報名開始,自由網上選課,自選時間參加網絡學習、交流,課程完成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參加考試、評估等。平臺數據庫需要集中豐富教學資源,能支持網絡幻燈片放映、視頻點播,后臺管理系統要實現大數據統計分析功能,科學合理地設計系統架構,組建專業團隊進行運維支持。不僅能擴大平臺容量,保障更多黨員干部注冊學習,而且還要實時根據網絡流量和各節點的連接、負載情況、響應時間等綜合信息,將用戶的請求導向離用戶最近或者負載低的服務節點上,使用戶就近訪問、錯峰訪問,提高訪問速度。
(二)拓展學習平臺功能。平臺內容和功能不僅關系用戶體驗,而且關系到在線學習和網絡培訓效果。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員需求的變化、課程資源的豐富,倒逼學校完善和優化平臺內容,拓展和豐富平臺功能。要能緊密聯系時事熱點與政策解讀、政治理論、黨史黨建、法治理論與法治建設等當前生活中最新內容,還應當鏈接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館等,為學員學習培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三)打造移動學習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交流成為現實需求。下一步,必須立足學員移動學習需要,打造移動學習平臺。更新設計理念,創新設計思維,在課程設計、開發、實施、評價標準和方案適應移動端學習特征,設計開發一批幻燈片式、講課式、情景劇式微課程,開發內容定制和師生互動功能,滿足學員個性化學習需要和隨時隨地獲取知識信息的要求。
四、結語
“互聯網+”的浪潮席卷而來,黨校教育順應時代趨勢,積極作為,加快融合建設步伐,是黨校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