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小靈通漫游未來,未來仍有先生

2020-12-29 00:00:00
科幻世界 2020年7期

著名作家葉永烈于5月15日上午在上海長海醫院去世,享年80周歲。

葉先生18歲開始發表科學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1960年,他成為《十萬個為什么》主要編寫作者,1961年完成《小靈通漫游未來》,影響一代代年輕人愛上科學、愛上科幻。葉先生不但親身參與科幻創作,還編選多部科幻選集,撰寫《論科學幻想小說》等多篇理論作品,積極推動科幻文化傳播,共發表、出版了300多萬字的科幻小說和1400萬字的科普作品,其著作也成為無數科幻迷不可替代的美好回憶。1979年3月,他被文化部和中國科協聯合授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葉先生一直關心和支持《科幻世界》發展,多次為雜志撰寫文章。1991年,科幻世界雜志社承辦世界科幻協會年會,葉先生作為重要嘉賓出席,在中國科幻發展的轉折期給予了科幻界巨大鼓舞和支持。1993年《科幻世界》改版,葉先生專文祝賀,發表在當年第3期雜志。2019年11月,科幻世界雜志社策劃舉辦第五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時,特為葉先生頒發“科幻世界40周年特別紀念勛章”,并誠邀葉先生蒞臨出席,可惜最終先生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未想竟成永別!

葉先生的去世是中國科幻界的巨大損失,科幻世界全體同仁為失去這樣一位良師摯友深感悲痛!我們也堅信,葉先生的著作和精神必將永存,若小靈通漫游未來,未來仍有先生。

先生一路走好!

葉永烈生平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國家一級作家,上海文史館館員。1940年8月30日生于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六年制本科)。11歲起發表詩作,19歲寫出第一本書《碳的一家》,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么》主要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游未來》。此后,多年從事科普創作,曾先后創作科幻小說、科學童話、科學小品、科普讀物1000萬字。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國科協聯合舉行隆重儀式,授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以及獎金。曾任全國青聯常委、中國科協委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科協常委、上海科普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201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28卷《葉永烈科普全集》。

作品《小靈通漫游未來》獲第二屆全國少年兒童文藝作品一等獎;《借尾巴》獲全國優秀讀物獎;科學雜文《首先要做“馬”》《文與理》《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選入全國統編中學語文課本;科學童話《圓圓和方方》、科學小品《給自己寫信的人》選入全國統編小學語文課本。《科學家故事100個》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小學生必讀書目。

1980年5月葉永烈執導的電影《紅綠燈下》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科教片獎;根據長篇科幻童話改編的6集動畫電影《哭鼻子大王》獲1996年電影“華表獎”;2002年擔任總編劇的系列片《中華五千年》獲電視金鷹獎。

1983年后,葉永烈轉向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創作。

葉永烈作品總字數為3000萬字。

(摘選自《葉永烈科普全集》,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葉永烈科幻創作簡史

文_三""豐

1976年,在《少年科學》第1期發表《石油蛋白》,開啟科幻創作之路。

1977年,在《少年科學》第2~3期連載《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引發轟動。

1978年,在《北京少年》《少年科學》《我們愛科學》《科學畫報》《革命接班人》等刊物上發表《未來的農廠》《“大馬”和“小馬虎”》《海馬》《傷疤的秘密》等多篇科普型科幻短文。

1978年,《小靈通漫游未來》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小靈通”這一經典形象從此影響至今。1980年,本書榮獲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最高獎——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

1979、1980年開始,獨立或與人合作創作《小靈通漫游未來市》《飛向冥王星的人》《生死未卜》《瘋》等科學幻想電影劇本。

1979年,在《兒童文學》發表《神秘衣》,首開“金明驚險科幻系列”。

1980~1981年,“金明驚險科幻系列”長篇作品《X-3案件》(又名《國寶奇案》)、《暗斗》(又名《塔上敵影》)、《鬼山黑影》(又名《黑影》)、《秘密縱隊》等在多家報紙連載,并分別結集出版單行本。該系列共有20多篇(部),總字數超過一百萬字。

1981年,在《少年科學》上發表系列兒童科幻作品,包括《不怕冷的“傻”弟弟》《“常有理”》《趕走惡夢》《馬大哈和114》等。

1981年,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具有強烈社會批判性的短篇科幻小說《腐蝕》。此后在《小說界》《上海文學》《西湖》《海峽》《人民文學》等純文學雜志先后發表《并蒂蓮》《同行》《魔盒》《連理枝》《正負之間》等社會性科幻小說。

1982年,在《科學文藝》(《科幻世界》前身)第1期發表《搏》,這是葉永烈第一次在《科幻世界》上發表科幻小說。

1984年,在《少年科學》第10~12期連載《小靈通再游未來》。此后逐漸轉向紀實文學、傳記文學。

1987年,在《成都晚報》連載長篇預言性科幻小說《愛之病》。

1988年,在《科學文藝》發表短篇社會幻想小說《巴金的夢》,引發廣泛轉載。

2000年,《小靈通三游未來》(《新版小靈通漫游未來》)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深切懷念葉永烈老師

文_楊""瀟(科幻世界雜志社""前社長)

庚子年初夏,突聞葉永烈老師與世長辭,震驚之余不勝悲痛,哀悼緬懷之情涌上心頭。

自1979年《科學文藝》創刊以來,葉永烈老師就積極支持我刊,從《科學文藝》到《科幻世界》,一路都有他深切關注的目光。

20世紀80年代,作為《科學文藝》的編輯,我曾兩次拜訪上海漕溪新村那個普通卻因德而馨的小屋。一次是和我刊美編向繼純同行,另一次是幾年之后,我又赴上海約稿。

1991年葉永烈參加科幻世界雜志社舉辦的世界科幻協會年會,最后排左二為葉永烈老師

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我再次敲開了漕溪新村那扇小門,葉永烈老師熱情接待了我。三十多年過去了,葉老師伉儷二人的音容笑貌還歷歷在目。我們相談甚歡,也挺深入,作家和編輯在共識中彼此支持,這份友誼重似千鈞。這一次拜訪,我更驚訝于葉老師的勤奮和孜孜不倦。他自稱“萬卷戶”,小屋四圍書架壁立,他的著作和收藏書籍散發出智慧之光,使得小屋熠熠生輝。交談間,葉老夫人端給我一碗紅豆涼粥,甜甜的,涼涼的。我就著書香用小勺一勺勺享用,體會著葉老師言辭之中的深意,在感動于小屋壁立的書墻之際,記住了葉家一味消暑美食——紅豆涼粥。

1988年,《科學文藝》第四期刊載了葉永烈老師的社會科幻小說《巴金的夢》。此文一經面世就好評如潮,直抵人心。《新華文摘》《法制文學選刊》《報刊文摘》等多家報刊爭相轉載,也載入了《1988年全國短篇小說選》。一篇軟科幻小說有如此影響力,我刊編輯都欣喜不已。須知,這篇稿件曾幾經周折,連連遭遇退稿,還在大牌的《收獲》雜志擱置了兩年,不料,卻被我刊收獲了。在《巴金的夢》里,葉老師以黑色幽默的筆調,借助巴金、葉秘書、鄭老三人的夢,在紙上寄托了一個愿望。“夢是一種愿望的實現。”弗洛伊德言之鑿鑿。

1991年,我刊更《科學文藝》之名為《科幻世界》,葉老師特來專稿熱情祝賀。更為重要的是,他以WSF(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第一名中國會員、WSF中國分會理事身份,出席了由四川省外辦和四川省科協科學文藝雜志社承辦的1991中國(成都)第一屆國際科幻大會(即1991WSF成都年會)。

1991年5月21日上午,省政府小會客廳。當我和省外辦新聞文化處處長申再望正忙于安排中外代表等待韓邦彥副省長會見時,葉老師和其他代表步入小廳。我興奮地迎上前去,握住葉老師的手,忍不住直搖晃。葉老師神采奕奕,鏡片后目光炯炯,他連道祝賀。后來我才知道,他發自肺腑地感慨:“五月的鮮花,終于在成都開放!”

五月的鮮花,終于在成都開放!

為爭取大會在中國成都召開,我們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葉老師感同身受,并鼎力支持。“我專程趕往成都,在這次世界科幻小說協會年會上,我擔任了大會主席,并致開幕詞,題為《世界科幻小說協會是友誼之橋》。”

在盛大的開幕式上,成都錦江大禮堂彩旗飄舞,鑼鼓喧天,群獅歡騰,四川省委省政府領導親切接見中外代表,并熱烈歡迎WSF各國科幻嘉賓歡聚成都。面對這般盛況,葉老師心中倒海翻江,百感交集:“我深感欣慰,背了多年的世界科幻小說協會‘黑鍋’,從此終于端掉了!”

我們共同端掉了“黑鍋”,我們身在同一個戰壕!

1991年五月初夏,陽光分外燦爛,鮮花競相怒放。

開幕式結束后,當天下午,WSF論壇在省科協招待所二樓的一間會議室舉行,由中外代表分別宣讀科幻論文。葉永烈老師和當屆WSF主席愛德華茲共同主持論壇。

那間會議室約40多平方米,擠滿了與會代表和徑自闖來的科幻迷,只見黑頭發、栗色頭發和花白頭發擠擠挨挨。不少人睜大眼睛掃描這一屋最富想象力的頭腦,氣氛熱烈而又松快。介紹來賓之后,論壇開始。代表宣讀一段論文,譯者(都是志愿者)翻譯一遍。美國科幻專業雜志LOCUS主編查理斯·布朗對我嘟嘟囔囔:“楊瀟,宣讀論文后沒有安排提問?這樣念、念、念,天又熱,我……”他兩臂在胸前一抱,頭歪著,閉上了眼睛(意即要睡著了)。

那時,省科協會議室只有幾個電風扇在搖頭晃腦,嗚嗚地吹出不涼的風。而葉老師卻端坐在長條桌隔成的主席臺前,認真傾聽每篇論文,努力汲取科幻思維的精粹。

由于葉老師和出版社有約在先,他沒能繼續參加科幻論壇,也沒能和中外代表同赴臥龍大熊貓基地考察,第二天便匆匆離開了成都。但他鄭重地寫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1991年年會在中國勝利召開,成為科幻小說在中國重新振興的重要標志。”

1998年,在南京書市上,我們和葉永烈老師不期而遇。我們團隊熱烈歡迎葉老師蒞臨。他在《科幻世界》展臺前注目觀看,熱情贊揚,鼓勵我們團隊不懈努力,更上一層樓。

葉永烈老師不僅是中國科普科幻界無人比肩的大師、紀實文學大家,他還出版了許多科普科幻史料,給歷史留下了重要而珍貴的檔案。他把他一生創作的皇皇巨作連同所有的筆記手稿書信采訪錄音等悉數捐給了上海圖書館,只留下一句話——“請到上海圖書館找我。”

嗚呼,斯人已去。葉永烈老師光輝的科學思想和崇高的科學精神永遠熾烈,他3500萬字的傳世巨作如同“主力艦”,永遠獵獵航行在智慧的海洋之中。

抬頭仰望,星空璀璨,葉永烈老師會化作一顆明亮的星星,在太空在未來游弋。他在太空,我們在地球,他和我們都迎向未來。

恭送葉永烈老師遠行。

追憶葉永烈老師

文_吳""巖(著名科幻學者、科幻作家)

我是20世紀70年代在高士其的引導下跟葉永烈老師建立聯系的。此前,我讀過他的《奇怪的病號》《煙囪剪辮子》。兩本童話書給我太深的印象。那時候文革差不多快結束了,出版業開始恢復。這些書寫得都還顯得拘謹,但把科學融入了故事,讓我這個科學迷久久無法忘懷。我還從同學或者親戚那里找到過發黃的第一版《十萬個為什么》中的幾本,還有“文革”前的《我們愛科學》雜志,這些書中都有葉永烈的名字。他還寫過一本《燃燒以后》,是講化學史上氧氣發現那段時間的故事,因為特別喜歡,又不是我的書,我差不多整本抄了下來。

粉碎“四人幫”是科普科幻春天到來的一聲發令槍。葉永烈老師因為一直保持準備,所以搶跑成功變成了時代的標桿。以《文匯報》為例,有時候一天里面一個版面就有三篇他的文章。為了避嫌,他只好采用兒子的名字或者干脆起一些筆名用于發表。葉老師的科普作品干凈利索,有許多很恰當的比喻,這是他潛心研究中國早期科學小品大師們作品后經自己實踐獲得的心得。他的科學童話也獨具特色,段落的排比用得特別流暢。我記得有一篇叫《一根老虎毛》,是他“文革”前寫的,已經非常成熟和成功。童話中動物植物會說話,但怎么說更有動物味兒,葉永烈有自己的做法。

葉永烈老師早在1958年就開始科普創作,但科幻創作相對開始較晚。第一篇小說是1976年在《少年科學》創刊號上發表的《石油蛋白》。現在看這篇作品沒什么故事,也沒有什么意思,結構就是個訪問記。但我當時拿到這期《少年科學》時,沒完沒了地讀這一篇。

我到今天都認為,葉永烈老師最優秀的科幻小說是《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小說就發表于1977年第1、2兩期的《少年科學》。當時的編輯部主任黃廷元說,第1期發表之后,人們紛紛迫不及待地打電話或寫信到編輯部,想知道孵化出來的喜馬拉雅古生物是不是蛇頸龍。上海電影制片廠的人也問能不能拍個電影。這篇小說讓葉永烈老師堅信,科幻作品是他科普創作升級的一個重要方向。

在閱讀了這么多葉永烈作品之后,我心中總是涌起對他的崇拜。我覺得他的名字就這么好聽。葉子是綠色的,烈火是紅色的。葉永烈這三個字怎么能從綠色變成紅色,在我腦子中就有無窮無盡的設計方案。

我在北京中學生跟科學家見面會上遇到高士其爺爺,并想通過他去“表揚葉永烈叔叔”。我寫了信,高爺爺回了信。信中說,他會去表揚葉,我自己也可以去表揚他。這樣,我就得到了葉永烈老師在上海科教電影制片廠的地址。葉永烈老師跟高士其爺爺一樣,對讀者通常是有信必復。無論你多大年紀,問題多么古怪刁鉆或者無聊無知,他們會都熱情反饋。葉老師不但給我回信,還告訴我他常來北京,希望以后可以見面。對一個中學生來說,大作家的這些話聽起來甜蜜無比。

我和葉永烈老師的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北極閣一個賓館。那時候他正在為拍攝《紅綠燈下》做資料準備,每次到北京都住在公安部安排的招待所。我跟父親到賓館的時候,房間門開著,里面沒有人。等了一會兒,走進來一個戴黑邊眼鏡、穿著背心和西裝短褲的人,他手里拿著一個臉盆,里面放著剛剛洗好的衣服。這景象至今也還在我腦海中。我們熱情地握手時我能感覺他的手是濕的。這就是第一次跟葉永烈老師的見面。那個年代人們出差多數乘坐火車,車上很臟,大家衣服也帶得不多,所以到達后為了消除一身臭汗的影響,都要換洗衣服。

認識葉永烈老師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因為這差不多決定了我后半生所要從事的事業。

我們的談話海闊天空。隨后的一年,我跟葉老師見過一兩次,每次我都帶著作品。我開始寫科學小品和科幻小說。這些作品中多數都被葉老師當場否定了。否定的時候,他會告訴我問題出在哪里。例如,科學小品應該直接寫內容,不要用“少年朋友們,你們知道嗎”這種話語開場。哈,這個我覺得挺酷的啊?我當然不會這么跟他說,只是心里這么想。但我會記得刪除,并且再也沒有這么寫過。我給葉老師看的第一篇科幻小說叫《安長嶺下》,寫的是核電站出事故。不過葉老師說,核電問題寫成負面的不好。故事就這么否定了。

精細的點撥讓我提高很快。1979年,我在《少年科學》上連續發表了三篇文章,兩個科學小品和一個科幻短篇。這算是我科普科幻事業的小小開始。但后來因為對科普科幻的熱愛,導致我沒有良好分配時間,第一次高考名落孫山。在那個人生第一低谷的時段,我跟葉永烈老師也有通信。他明確告誡我,做科普科幻工作必須要上大學!如果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人是根本無法進入科學之門的。我于是安下心來復讀。對我的未來專業選擇,葉老師也很操心。他跟我和我家里人都說過,想要成為科普科幻作家,需要知識結構的文理兼容。選一個文理相間的專業是最理想的。我遵循他的教誨,選擇了心理學。

后來,科幻開始走低,社會上各種批評聲音開始出現。葉永烈老師樹大招風,是事業的急先鋒、也是被詬病最多的作家。我跟他的聯系減少了許多。一方面我在大學里面寫作明顯減少;另一方面,葉老師他們考慮到我是一個學生,為了保護我,他們盡可能不找我參加活動。

葉老師向報告文學的轉向,是從他開始寫《高士其爺爺》以后發生的。高士其是葉永烈老師的老師,對他很關懷,葉老師寫那本傳記的時候很認真。但也恰恰是這本傳記的成功,讓葉老師知道他完全可以在另一個領域馳騁。

在葉老師轉向報告文學之后的這些年,我跟他的聯系很少。一次是他編輯《中國科幻小說世紀回眸叢書》的時候,找我要稿子。我給了兩個短篇。后來才發現,這個系列差不多是對中國科幻的第一個世紀檢閱,沒有更多提供我自己的稿子是一個錯誤。

再后來就是這幾年中國科協決定要給葉老師頒發科學傳播獎。一切都恍如隔世,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已經在秋葉中消失了痕跡。對新一代,這些都是歷史或傳奇。我記得一次會議是在科學會堂開的。中午吃飯的時候,在餐廳我跟葉老師和師母坐下來聊天。這是我跟師母在這么多年后的第一次見面,高興得不得了。她還是那么親切熱情,關懷備至。葉老師呢,也還是我熟悉的那種不變的眼神。

2017年3月,葉老師準備將所有資料捐獻給上海圖書館。聽說他手中有許多信件亟須電子化,我跟北師大的科幻博士生和碩士生商量后,大家一致認為要去支援葉老師。我們派去的是一個六人組成的小分隊。小分隊在他家里工作了一周,協助他把上萬封信復制完成。在這個過程中葉老師和師母多次關照同學們,還要親手給他們做飯吃。

多年以來,對葉永烈老師的創作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其中寫得多和寫得快,還常常成為詬病葉老師創作的一個罪責。雖然此后人們否定了速度跟質量之間的天然反比關系,但怎么從學理的角度提取葉老師的科普科幻創作成就,已經成了阻擋我們認識葉永烈老師生涯的一個難題。2018年8月22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協、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和長三角科普創作聯盟承辦的“加強作品評論繁榮科普原創——葉永烈科普作品研討會”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在會上我嘗試著提出三點:

首先,葉老師作品思想的深度和廣度跟我們的時代是非常契合的。如果沒有這種時代的契合,他不可能成為一個輝煌時代科普和科幻繁榮的代言人。在過去的幾十年的時間里,他獲得了眾多讀者,這是因為他的創作扎根時代和超越時代,很多作品在當時看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在今天看是順理成章的。

其次,葉老師的作品通過想象力的張揚,直接對中國的應試教育產生了反抗。閱讀他的作品既需要有邏輯思維又需要有想象力,我們永遠以邏輯思維為核心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從哪里得到想象力的培養?是葉永烈和同時代的科幻作家提供了優質的作品完成了這個任務。這么多年葉先生堅持要做這些事情,堅持要做這種對抗,在多少人說他有問題、說他想入非非、說他不符合科學的時候,他堅信自己是對的,堅持要做這個工作,值得我們認可。

第三,葉老師不斷地改進創作方法并跟新的時代互動,彰顯他的作家天賦和社會責任感。他很早地引進意識流寫法,注重題材創新。此外,他不是自己創作,而且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創作提升。20世紀七八十年代葉老師在全國各地講科普,我就聽過好幾次,他用了大量時間做這些,包括回復信件。他用那么多時間做這些事情,為什么不放在寫作上?因為他有社會責任感,因為他想給這個時代做些事情。

葉老師除了寫作科普、科幻、報告文學,還是中國科幻研究的先鋒和對外推廣的先鋒。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早期科幻史很大程度也來自葉永烈老師的發掘。此外,他很早就說過,中國科幻可能會比主流文學更早走向世界。如果當時沒有葉老師往這個方向走,如何有今天的變化?

我喜歡作家韓松對《小靈通漫游未來》的評價。他認為葉老師把今天的一切都寫在里面了,科技的進步、物質世界的發展、經濟的發展,甚至社會的發展都在這本兒童科幻小說之中。《小靈通漫游未來》規范了我們的新世紀發展。

葉老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遺產還在,會一直激發我們去探索、去發現,走好科幻的未來之路。

悼念葉永烈先生

文_姚海軍(科幻世界雜志社""副總編)

從一位記者朋友那里得知葉永烈先生去世的消息時,我簡直不敢相信。但很快媒體的正式報道粉碎了最后一點兒希望。

葉先生走了,不是那種網絡誤傳,一顆曾經給我們帶來無數科學趣味與神奇幻想的科普、科幻巨星,真的隕落了。

那剩余的、殘破的一天里,我都沉浸在悲傷之中。晚上有個朋友聚會,也是心不在焉,急著想回到家中,重新打開那本被我保存得平平整整的《小靈通漫游未來》,重溫一下那個已經和童年融為一體的世界。那本書是我買到的最早的幾本科幻小說之一。關于八十年代,我最深刻的記憶之一便是葉永烈先生的《小靈通漫游未來》。這本科幻小說各種版本暢銷300萬冊,影響了不止一代人。

1993年《科幻世界》改版,葉先生專文祝賀

初中時代,我是一名忠實的葉永烈粉絲,床頭不僅有《小靈通漫游未來》,還有《碳的一家》《十萬個為什么》以及經常刊發他科幻小說的《少年科學》。我后來人生軌跡的改變,跟葉永烈先生的作品在我心中播下的種子密切相關。無論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還是從一個科幻出版人的角度,我都要感謝葉先生,感謝他當年寫下那么多優秀的科幻、科普作品,激起一個少年對未來的憧憬,更改變了那個少年的生活,讓這名少年成為一名科幻編輯。

然而,1982年以后,科幻讀者就很難再“見到”葉永烈先生了。那場科幻小說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論,逐漸演變成為對科幻小說的政治攻擊,最終讓方興未艾的科幻熱戛然而止。包括葉永烈在內、一批正值創作黃金期的科幻作家不得不放棄科幻寫作。

我與葉永烈先生有了書信聯系,恰是在科幻發展陷入低谷之后。出于對科幻小說的喜愛,我在1987年創辦了我國的第一份科幻愛好者刊物《星云》。這本簡陋的刊物得到了葉永烈等前輩的支持。后來我才知道,早在1981年,葉先生即受中國科普作協科學文藝委員會委托創辦了更為專業的《科幻小說創作參考資料》。這份旨在幫助作家了解有關動態的內刊匯編了大量文章,既有對科幻小說的批評,也有科幻作家的回應。

《星云》1994年第2期曾刊發一篇葉先生的文章《雪夜觀“恐龍”》,文章記述了葉永烈夫婦在匹茲堡與童恩正夫婦一同觀看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的經過。這部描寫科學家根據恐龍基因“復活”恐龍的電影,是根據美國暢銷書作家邁克爾·克萊頓1990年出版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而成。無獨有偶,葉先生早在1977年就創作了一篇根據恐龍蛋中的活性物質“復活”的科幻小說——《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但與克萊頓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熱映全球的命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這篇意識超前、想象大膽的科幻小說,卻被批成了偽科幻的典型,成為污名科幻的標靶。葉先生的那篇文章很平和,并沒有提及自己當年的科幻創作,但作為科幻讀者、卻難免心有不平。

葉先生后來在2000年出版了一本64萬字的紀實巨著《是是非非“灰姑娘”》,用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再現了科幻文學在1982年前后的離奇遭遇。葉先生對科幻文學的貢獻,固然在于《小靈通漫游未來》,在于他對科幻與其他類型小說融合的探索,但在我看來,卻更在于這部書中他對歷史的記錄與還原。沒有這本巨著,1980年代那段科幻史,很可能成為永遠的謎案。

2016年6月,我利用去上海出差的機會,約好去葉先生家中探望。因為還帶著成都科幻博物館館長董仁威先生交與的使命,接受葉先生的捐贈,我便叫了上海的科幻作家江波一同前往。那是一次難忘的見面,葉先生聊到他對上海市圖書館的捐贈,希望以后大家可以去那里找到他。我注意到客廳里仍有一些收集箱,他說那里面都是有待整理的信件。他很高興上海涌現出江波這樣的年輕科幻作家,并說自己也有新的科幻構思。我趁機“勸進”,希望他重回科幻世界,但他卻說,“我不會再寫科幻”,轉而開始介紹他正在創作的主流小說“上海三部曲”。江波送上自己的新作,葉先生也簽了一本自己的新作回贈,而我則得到一本渴望已久的簽名本《是是非非“灰姑娘”》。最后,我和江波拖上一大箱捐贈告別,葉先生送到樓門口。當時誰也不知道,那會是我們與葉先生的最后一面。

葉永烈先生一直支持《科幻世界》,與我們的老領導楊瀟、譚楷有很深的私人友誼。1991年,科幻世界雜志社承辦世界科幻協會年會,葉先生作為重要嘉賓出席,并專文祝賀《科幻世界》更改刊名。1998年南京書市,他親自到場為《科幻世界》助威。

去年11月,成都舉辦第五屆國際科幻大會,又恰逢《科幻世界》創刊四十周年,雜志社全體同仁非常期望葉先生能夠出席盛典。我負責與葉先生聯系,卻一直得不到回音。我問了與他平時聯系緊密的友人,大家都說最近聯絡不暢。我們一直擔心他身體出問題,不想那未能完成的邀約卻成了永遠的遺憾。為表彰葉先生對科幻文學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大會組委會為他頒發的“科幻世界四十周年特別紀念勛章”還靜靜地放在雜志社。我想,應該有另一個時空存在。在那個時空,一群紅領巾為葉先生戴上了那枚勛章;在那個時空,葉先生又在開始揮筆創作《小靈通四游未來》。

(以上所述創作成就不及葉永烈實際創作之萬一,謹以此點滴悼念先生。)

紀念文字摘選

倒下了一棵參天大樹,留下一片誰也無法彌補的天空!

舉世罕見的高產作家,站在喜馬拉雅,立了一根標桿,只可仰望,爬到那個高度,太難!——痛悼永烈兄!

——譚楷(《科幻世界》前總編)

一顆充滿智慧和非凡想象力的大腦突然休息了,一生辛勤勞作、筆耕不輟的手突然不再寫作了,一顆擁抱世界、對眾生無比關愛的心臟突然停止跳動了……永烈兄,雖然這個非常時期我們聽到地球上此起彼伏不絕入耳的哭聲,然而您的驟然離去,使我格外悲痛,分外痛惜。

——金濤(科幻作家)

他的小說很純粹,描寫的是科技的光明一面,用生動的故事描述科學給人們帶來的美好愿景。現在的科幻作品變得更加復雜,更多地描繪科技的陰暗面,類似葉老師的作品,幾乎已經見不到了。

——劉慈欣(科幻作家)

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地說:“葉永烈可真是多產啊!”對這樣的評論,我覺得不能滿意。其實,產量只是結果,更應該看到的是勞動過程,是作者難以言狀的勤奮和創作中的甘苦。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日復一日,夜復一夜,春秋代序,寒來暑往,大半輩子哪,葉永烈努力學習,用心思索,勇于創新,不停地寫啊,寫啊,寫……

——卞毓麟(中國科普作協前副理事長)

有人問我,葉永烈對我有什么影響?我說是他帶來了科幻的火種。《小靈通漫游未來》售出五百萬冊,我甚至覺得當時很多中國人,他們走上各行業各業崗位后,就是在按照這本書的模式建設中國的......這就成了今天的中國。我們不要忘記他和他的時代。

——韓松(科幻作家)

他是與時代巨輪同時啟航的一位泳者、勇者。他是拓荒人。他是守夜人。他的寫作道路至今仍然鮮明地呼應著“一九七八”的風格、氣質與召喚。

——吳越(《收獲》編輯、上海作協會員)

葉永烈的不朽在于,他用諄諄的教導,用他對中國小品文的整理、研究,以至親自躬問,創作了大量的科學小品精品,營養滋潤了當代和后輩,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章勝利(浙江省科普作家協會)

在最后的Email通信中,我知道他住院,總以為他只是從美國回來,旅途勞頓,休息一陣就會康復,他畢竟只比我年高七歲,人生八十小不算老。下次見面時,還想和他商量,共同出資,仿效陳伯吹老的“兒童文學園丁獎”,成立一個“科幻小說獎”,鼓勵和提攜寫科幻小說的后進。不料他遽然走了......

——王亞法(原少年兒童出版社編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一级毛片| 日本免费精品|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免费无遮挡AV|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1024国产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国产一级片网址|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欧美日韩专区|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成人夜夜嗨| 免费无码网站| 欧美亚洲激情|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色有码无码视频| 5555国产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伊人中文网| 黄色在线不卡|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亚洲综合片|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亚洲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91色国产在线|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在线八区|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视频大全|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四虎AV麻豆|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亚洲成肉网|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产免费网址|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免费小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级毛片基地|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yw|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