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一個人一生的心跳次數是有限的,心跳的快慢決定著人的壽命長短,心跳越慢的人,活的時間就越長。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以一個正常人每分鐘心跳75次計算,如果這個人活到80歲,心臟大約跳動30億次。心臟的跳動遵循一定的頻率和節奏,也就是醫生說的“心率”和“心律”。第一個“心率”指的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鐘60-100次。如果心跳高于每分鐘100次是心動過速,如果心跳低于每分鐘60次是心動過緩。第二個“心律”指的是心臟跳動的節奏。我們可以把工作時的心臟比喻成一支樂隊,如果節拍混亂了,演奏出來的曲子就會雜亂無章。“心律”也是如此,如果心臟跳動的節奏忽快忽慢不規律,就發生了“心律不齊”,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房顫、室顫或心跳驟停。
兔子每分鐘心跳200多次,壽命5—10年。大象每分鐘心跳30次,壽命大約80年。烏龜每分鐘心跳20-30次,壽命可以長達一兩百歲。很多人就推論說:心跳越慢就越長壽。可是,蝙蝠飛行的時候每分鐘心跳上千次,壽命卻可以超過30歲。人類的心跳每分鐘75次,是大象的兩倍多,但是壽命和大象差不多。如果我們把心率和壽命之間的負相關性做出一條擬合曲線,會發現有些動物靠近這條曲線,也有不少動物是偏離這條曲線的。
醫學上并沒有證據表明人的心跳越慢,壽命越長。心跳在正常范圍內偏快的朋友不用擔心壽命會因此縮短。有些人原本心跳正常,體檢時卻發現心跳變慢,則要分清原因,是不是發生了傳導阻滯之類的心臟疾病?有沒有頭暈、胸悶等供血不足的表現?如果有,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早就醫。如果不是疾病造成的心跳變慢,而是加強鍛煉使得心跳減慢,那就應該值得慶賀。
一般而言,運動員的心率會比較慢,長期鍛煉能使心臟的收縮力加強,每次泵血增加,只需要比較慢的心率就可以滿足安靜狀態下的需要。他們的心臟每跳動一次,能夠比一般人運輸更多的血液,所以心跳也就比一般人更慢一些。適度的運動能夠提高內臟功能、增強免疫力,促進健康和長壽,可是過量的運動會引起人體的氧化應激,造成運動系統和臟器的損傷,反而會導致衰老。
(陳繁強薦自《人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