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促進會組成專題調研組,自2020年8月中旬起歷時20余天,對我省老區脫貧攻堅情況進行專題調研。老區脫貧攻堅態度堅決,措施精準,推進到位,成就令人矚目,但也存在一些有待繼續破解的問題,需要再接再厲,推動老區在實現脫貧攻堅基礎上向全面振興邁進。
一、五年脫貧攻堅態勢空前,老區變化深刻,面貌一新,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中辦《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發以來,省委及時制定并下發了《全省老區脫貧攻堅開發建設的實施意見》。建立了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以攻堅決戰的超常方式,攻軟肋、補短板、強弱項,全省老區脫貧攻堅一年一個新進展。調研充分表明,五年來我省老區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喜看今日龍江老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村通公路、戶戶潔凈水、家家磚瓦房,教育和醫療體系更加完善,“兩不愁三保障”效果顯著,人民福祉全面提升,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凸顯。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基本完成。截至2019年底,18個老區貧困縣順利脫貧摘帽,我省成為全國9個清零省份之一。老區65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8.9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占老區應脫貧人口98.1%,脫貧村貧困發生率降到2%以下。
基礎設施建設顯著加強。五年來全省老區鄉、村硬化路率分別達到100%、99.97%,村屯土路變成混凝硬路,告別“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歷史。老區農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0%;電網覆蓋老區所有村屯,供電通暢率99.8%;電話和寬帶覆蓋率超過97%;全光纖網絡覆蓋占老區村屯90%。
特色產業體系加速形成。全省老區緊緊圍繞本地資源優勢,推進產業項目建設。老區畜牧產業漸成規模,綠色食品等農林產業各具特色,三產融合方興未艾,品牌打造更加突出,為老區脫貧攻堅提供了強力支撐。克東飛鶴乳業形成了完整的乳品產業體系,2019年為克東縣貢獻稅收10億元以上。老區海倫市引進天津利民集團和臺灣永和集團建設百萬噸大豆深加工項目,帶動全域260萬畝富硒大豆高標準種植。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五年來老區治理水土流失290萬畝。大力營造護村林、護路林、生態林,美化村莊街路。通過村屯環境專項整治,推動生態宜居建設。齊齊哈爾市通過“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實施“垃圾、廁所、能源、菜園”四大革命,居住環境大為改善。
貧困人口收入大幅增長。2019年全省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15元,比2015年的7174元增長 50%。老區群眾分享到了脫貧攻堅的紅利,正如人們總結的那樣“人人都有獲得感、戶戶充滿新希望、村村都在變美麗”。
二、五年脫貧攻堅舉措超常,堅持綜合施策,精準施策,積累了寶貴經驗
健全領導體系,強化脫貧的根本保證。實行五級書記抓扶貧,落實了各級黨政領導聯系老區貧困縣、包扶貧困村的制度。建立了“責任、宣傳、政策、幫扶、投入、監督考核”六大攻堅體系。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對全省28個貧困縣進行深入調研,先后6次到所聯系的海倫市面對面紓困助力。省市縣三級各直屬部門根據本部門職責,分別制定了扶貧工作規劃。省財政廳等部門還成立了脫貧攻堅辦公室,由一名正廳級領導分管,專司其職。全省老區村均派駐了工作隊,每個貧困縣都有不下千人的工作隊伍。各級成立了由紀委監委牽頭的扶貧督導組,對脫貧攻堅全過程進行檢查督察,針對問題嚴肅問責追責。
推進產業發展,扭住脫貧的關鍵環節。一是將產業集群做大。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廣東恒大、福建象嶼、浙江金達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入駐,推動系列產業形成集群。延伸產業鏈條,轉化“原字號”,實現大企業與小農戶的有效對接。二是將產業模式做特。老區勃利縣元明村建設中草藥小鎮,集北藥種植加工、康養、旅游、特色民宿于一體,達產后年可實現產值1500萬元,可接納數百人康養、數千人餐飲,安排近百人在小鎮就業。綏化市北林區雙河鎮西南村建起千畝稻田公園,集觀光、采摘、民俗、婚慶、娛樂、餐飲為一體,成為聞名遐邇的田園旅游基地。黑河市五年來投入產業發展資金1.96億元,形成了漢麻、蔬菜、沙棘、山珍、北藥、畜牧等多業并舉、特色紛呈的新格局。三是將科技含量做高。省級貧困縣青岡縣引進金達麻業、京糧集團、賽美葵花等公司,投入資金100多億元,新建成漢麻、玉米和南瓜子及葵花系列深加工產業項目,生產的藥品科技領先,一些藥品打入歐美市場。四是將拉動能力做強。訥河市近兩年引進華瑞、鴻展兩大企業,共投入123億元,項目建成后可形成285萬噸糧食轉化能力和10億元稅收能力,拉動就業5000多人。
實行合作經營,創新脫貧的生產方式。一是重點組建農機合作社。綏棱縣向榮村農機合作社,2019年整村14495畝土地全部入社參股,入社社員分紅1135萬元,戶均分紅1.4萬元。二是積極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社。牡丹江市22個老區貧困村組建木耳、烤煙、北藥等27個專業合作社,帶動1573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北安市趙光鎮北勝村北藥種植合作社,與糧食套種藥材,種植平貝2000畝,除糧食正常收獲外,平貝畝收入260元,畝增收50%以上。三是組建股份制農場和企業集團。虎林市偉光鄉太平村組建的股份農場,2019年股民分紅595萬元,向村里捐獻部分款項,用于地下排水等設施建設。樺南縣鴻源合作社牽頭,整合益民、永昌、鼎豐3個合作社組建鴻源農業集團,擁有20萬畝A級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年產值達到1億元以上。
增強主體自覺,培育脫貧的內生動力。通過傳承老區精神、東北抗聯精神,激發脫貧攻堅的志氣和勇氣。拓寬產業扶貧的路子,增強其“造血”功能。孫吳縣以雅格麻業為帶動,2017年以來新建6家漢麻加工企業,僅辰清鎮就種植漢麻3萬畝,人均多增收3500元。同時注重增強村級發展集體經濟的自覺。通河縣發展大果榛子產業,82個村集體種植大果榛子4100畝,集體資產增加4920萬元,為脫貧和鄉村振興孕育了后勁。
凝聚社會力量,形成脫貧的多元支撐。一是財政傾斜。2016年以來投入老區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7.65億元、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32.05億元。同時,省財政為每個老區貧困村安排專項脫貧資金200萬元,并提前一年下達,深度貧困村另外增加100萬元脫貧專項資金。密山、虎林與雞東3縣(市)財政為8323戶貧困戶交納了返貧保險,確保貧困人口年均收入達到4000元。二是部門支持。全省有1415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老區捐資8.21億元,各部門盡其能、出其力,爭相為老區脫貧作貢獻。省扶貧辦爭取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3.875億元投入老區扶貧;省水利廳投入206.18億元,支持老區進行灌區續建和節水改造;省發改委在延壽等41個老區縣實施953個扶貧電站項目,總裝機規模達到35.8萬千瓦;省糧食局投入7.08億元支持46個老區縣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153個,同時投入7.67億元支持42個老區建設“中國好糧油”示范工程;省衛健委投入7800萬元用于31個老區縣醫療衛生設施建設;省教育廳每年為老區縣額外安排約300萬元資金用于薄弱學校改善。三是企業幫建。哈爾濱市動員600多家企業幫扶老區貧困村新上產業項目。齊齊哈爾市300多家企業募集資金1.5億多元,幫建產業項目600多個。雞西市30多家企業累計捐贈扶貧資金2958.2萬元。四是能人帶動。佳木斯市實施“能人強村工程”,先后請回2240名各類能人回鄉創業,建立50多個帶農創業基地。拜泉縣國富鎮自治村在外地的企業家岳氏兄弟先后投資2.35億元,在家鄉建設希望小學、居民樓、合作社和食用菌基地等,帶動近千人就業。
恪盡職能,當好脫貧的有力推手。五年來我省各級老促會堅持深入老區調研,分析查找貧困根源,尋求脫貧致富的招法。省老促會的調研報告連續兩年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多位領導的批示,報告提出的意見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總結推廣50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先進典型,確定了50個基層工作聯系點。今年以來,省老促會通過與省工商聯、省僑聯建立戰略合作機制,廣泛動員有實力、有情懷的企業在項目和資金上向老區傾斜。還協調各市(地)老促會組建巾幗建功團隊,開展創業扶貧活動。
三、老區振興任重道遠,鞏固脫貧成果,促進轉型,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建立防貧長效機制。全面落實醫保、低保、臨時救助、養老保險、農業保險、返貧保險等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實現應保盡保、應兜盡兜。還應建立防貧監測、幫扶長效機制,繼續實行一對一駐村幫扶,確保不發生嚴重的返貧致貧現象。
適當推進村屯集中。農村出現的房屋閑置、園田荒蕪問題不可忽視。建議有關部門深入研究鄉村整合課題,在尊重農民自愿的前提下,逐步將人口稀少的自然屯集中搬遷到一個中心村居住。據了解,騰挪出來的自然屯,一般情況下可使村里增加近千畝土地,復墾發包,將增加村里收入。如納入國家土地調控指標,也將為農民致富作貢獻。
持續推進產業升級。立足老區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加大綠色有機食品開發力度,提升品牌價值。把生態旅游與康養產業納入日程,推進紅色旅游產業有更大發展。研究出臺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的政策,讓更多的老區群眾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選用能人擔任村書記,吸引和鼓勵熱愛家鄉的農民企業家回村里任職,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繼續堅持第一書記派駐制,堅持大學生村官制,重視和加強對村支書的思想和能力培訓,盡快改善村級班子后繼乏人的現狀,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
(調研組成員:杜吉明、于佩常、辛元珠、任秀峰、孫靖準,執筆:任秀峰)
責任編輯/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