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童 趙嘉賓



黑龍江擁有47.3萬平方公里廣袤的土地,它們經過25億年的逐漸冷卻形成堅硬地殼,又經過大陸飄移、海進海退、火山地震等一系列地質演化后,形成了大量的礦產資源,這些資源都被記錄在各個時代的巖石地層、古生物化石上,成為黑龍江省地質歷史的物質基礎和寶貴遺產。為讓人們了解黑龍江地層古生物的演變過程、認識黑龍江地質礦產資源,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成為了展示黑龍江地質發展、地貌特色和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位于哈爾濱市紅旗大街263號,是省內重要的自然資源類博物館之一,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集科研、科普為一體的地質礦產標本收藏展示中心。走進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如同翻開了地球46億年來滄桑史的壯美畫卷。幾十年來,博物館積累了大量具有黑龍江省特色的古生物和巖礦藏品,微縮了25億年來省域的地質變遷。博物館7個展廳內藏品萬余件,博采大自然億萬年來演化的標本精華,匯集了黑龍江省豐富資源和錦繡奇觀,是目前東北三省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專業性地質博物館。
一廳錦繡龍江廳——通過大濕地、大草原、大森林、大耕地的實景模型和生態省建設等展板展示了黑龍江省豐富的自然資源情況。電動國土資源沙盤及沙盤前方的環形投影屏幕配合同步播放錄像片和解說的形式展示全省的交通、行政區劃及各種自然資源。
二廳地質礦產廳——通過地質工作、金屬礦產、能源礦產、非金屬礦產、地熱及地下水資源等標本展示黑龍江省豐富的礦產資源。以電子顯示模型展示了黑龍江省25億年來的地殼演變及重要礦產的形成規律。比如,重達4噸的大煤塊、石墨專區和世界最大的陸相油田——大慶油田沙盤。
三廳巖石礦物廳——利用大型景觀模型揭示了三大巖類的相互轉換,采用玻璃通透式的手段和鑲嵌墻體上的晶洞,展現省內外多姿多彩的巖石和礦物及傳承古代文明的四大觀賞石和四大名硯。觀眾可通過顯微鏡觀察礦物內部現象。
四廳地質環境廳——通過五大連池火山、伊春小興安嶺花崗巖石林、嘉蔭茅蘭溝等微縮景觀展現了地質公園的旖旎風光。利用聲、光、電手段演示了五大連池火山噴發及火山地貌特征的情景,用模型和圖片詮釋了地質災害的形成和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危害。
五廳地層古生物廳——以虛擬影像、旋轉展臺、電動螺旋模型、燈箱展板等配合大量的化石標本,向觀眾介紹了5億年來黑龍江的滄桑巨變和地層古生物演化的過程。
六廳恐龍廳——以古生態復原壁畫、景觀、模型、虛擬影像、地臺、恐龍化石骨架、實物標本相結合的方式,全面、系統地向觀眾介紹了在地質歷史時期恐龍的興衰史。展出的11米長的鴨嘴龍,是嘉蔭出土的鴨嘴龍中最大的一具。
七廳猛犸象—披毛犀廳——用大型壁畫配合骨架和實景,展示了該時期古生態環境,特別是在第四紀的松嫩平原上,這塊當時被茂密森林包圍的草原,曾經是猛犸象、披毛犀的天下。
“穿越時光隧道、探索地球發展歷史,走進知識圣殿、解悟自然科學奧秘”傳遞了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蘊藏的豐富知識內涵,它廣泛使用通俗易懂的展板和圖文、影視資料,并開辟了科普知識互動區,通過親自觀察、動手實驗、場景模擬、創新游戲等活動,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同時,邀請專家免費為觀眾鑒定巖石礦物或古生物化石標本,為群眾答疑解惑,辨明真偽,充分發揮博物館“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功能。近年來,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先后被中國科協、國土資源部和黑龍江省科協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黑龍江省科普教育基地”。
“認知地球、珍惜資源、崇尚科學、陶冶情操”是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秉持的理念,未來,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將繼續發揮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及自然資源管理對經濟發展的重要窗口作用,吸引更多地質礦產工作者探索和開發礦產資源,激勵更多人熱愛龍江、愛護自然,保護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更好地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理念。
(本文圖片由黑龍江省地質博物館提供)
責任編輯/白荔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