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濤濤
現代考古學家考察十萬年前剛從非洲來到世界各地的智人,是通過研究出土的鋒利石器和少量化石。而我們的骨頭基本不可能留存到十萬年后,因為化石的形成對于我們這樣的陸地動物來說是極其罕見的事件,除非某個人恰好死在富含鈣的季節性池塘及濕地或者洞穴中,那么其骨骼將會快速礦化,避免被周邊環境分解,隨后形成化石。但這種事件發生的幾率微乎其微,所以大多數現代人的骨骼無法在十萬年后被那時的人發掘出來。
此外,由于埋葬在現代墓地里的尸體會在幾個世紀內化為灰塵,所以十萬年后的考古人員無法在墓地里找到我們。科學家認為,現代人類的骨骼保存最為完整的地點,很有可能是災難性事件的廢墟,例如火山灰或海嘯留下的細顆粒沉積物中。至于泥炭沼或高海拔沙漠中的尸體,雖然會很快變成干尸,但在十萬年的滄海桑田里,它們遲早會腐爛掉。
與其研究鳳毛麟角的化石,未來的人們還不如選擇考察我們留給他們的最寶貴財富——我們的家園。雖然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會淹沒全球各地的沿海城市,海浪很可能摧毀建筑物的地面部分,但地下室和樁木則會被沉積物掩埋,固然混凝土大概率會在幾千年內溶解,但未來的考古學家可以識別出沙子和礫石的精確矩形圖案,這些絕不可能是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

我們所建造的露天礦藏本身就是一種形成于當代的地質特征,而我們所建造的最為壯觀的大壩——胡佛大壩和三峽大壩,以及一些按能夠完整保存十萬年的標準來設計建造的核廢料儲存庫等宏偉的工程,擁有體積極為龐大的混凝土結構,它們的斷壁殘垣可以留存到數十萬年之后,作為我們當代土方施工技術的標志,被后人所見證。
而另一個巨大的遺產則每時每刻都在被我們所建造,它將是未來考古學家真正的豐收之物——我們的垃圾。垃圾填埋場,是最完美的可長期保存物件的地方。每當被廢物填滿后,垃圾填埋場通常采用一層不透水的黏土將廢棄物密封,在內部形成真空缺氧狀態,而氧氣正是導致物品腐壞的罪魁禍首。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莫頓·巴拉茲認為,現代化的垃圾填埋場可以在地質時間尺度上保持無氧狀態,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是天然纖維和木材等有機材料,也有可能不腐爛,最多在幾千年后逐漸轉變成類似于泥炭的物質。
雖然如今我們已不再像古人那樣制造數不勝數的石制品,但是一些雕像可以幸存下來,安全地埋在地下,不被侵蝕。陶瓷盤子和咖啡杯應該也會無限期地保存下去,就像早期人類文明中的陶器一樣。一些金屬,如鈦、不銹鋼、黃金等則能保存更長的時間——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黃金在打造了五千年后看起來都幾乎沒有變化,而十萬年后,鈦制的筆記本電腦雖然內部結構早已腐朽不堪,但其外殼很可能成為我們文明最持久的文物之一。大膽猜測一下,或許未來的學者們會根據刻在這些中空隔板表面的蘋果或華為等圖案,構建出一套關于我們的宗教、神話等體系的詳盡理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