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客戶面臨的多廠商環境,對客戶的系統維護以及客戶本身具備的技能水平、基礎設施運維支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卓藍 (Alain C. Benichou),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在Cloud Paks發布一周年后,強調了IBM的混合云戰略。在很大程度上,IBM的混合云戰略是為了解決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四個挑戰,而多云環境帶來的多供應商基礎設施運維支持,是首當其沖的最大的挑戰。除此之外的三個挑戰,分別是:混合云環境微服務管理復雜,云計算成本增加以及供應商鎖定風險,以及企業用戶自身缺乏IT技能帶來的無彈性和敏捷性、應用上市慢等狀況。
很顯然,包卓藍所說的“四個挑戰”,不完全是技術或者產品所導致的,而是針對目前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公有云服務,在企業用戶側,體現在“多云環境”越來越復雜的管理、維護和平衡的難度。這實際上也符合技術和商業發展的普遍規律:當新興技術最初進入市場的階段,廠商之間是各自為戰的;但是到了技術應用趨勢成熟的階段,就一定會出現一個市場的“整合者”,從更高的維度,以一個更具有包容性的技術架構和標準規范,從用戶的角度對市場上各個廠商的能力進行最充分的融合,從而達到整理市場的目的——IBM的混合云就是要做這樣的事。

“IBM最成功的第一個平臺,是1964年舉全公司之力創建的大型主機;上個世紀90年代,郭士納讓IBM除了做最好的產品之外,還要做服務,做兩種不同的服務——技術服務和咨詢服務,這是第二平臺。當所有的企業擁有了硬件和服務以后,還需要很多中間件的基礎架構才能實現整體系統,這就誕生了IBM的第三平臺,中間件。如果說前三個平臺加在一起就像IBM幫助世界上的成功人士蓋房子;那么IBM現在要做的第四平臺——混合云+AI——就是要給所有的房子單元下面,加一個可移動標準化的底座,從而使住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變化。”繆可延,大中華區云計算與認知軟件總經理把所有公有云服務提供商比做連鎖酒店的經營者,那么用戶也許可以在同一個品牌下選擇不同位置的客房,但是沒有辦法跨品牌選擇:“要知道,阿里、騰訊和亞馬遜的連鎖酒店,房卡是不可能互通的。用戶買了阿里的卡,晚上想住在騰訊或者亞馬遜連鎖酒店,當然是不可以的。直到IBM加上了這個底座,將所有連鎖酒店都納入到一個更大的生態系統中,那么用戶就可以在不同服務提供商之間進行選擇——技術讓這件事情變成了可能,但是,能做到這個的,目前為止,只有IBM一家。”
IBM對“混合云”的定義,本質上并非是實現對多個公有云的應用,所謂IBM的“混合云平臺”強調的是在不同的異構環境當中,能夠實現互通互聯,包括公有云、私有云,以及傳統的數據中心等IT基礎架構和部署在邊緣的基礎架構。更重要的是,在IBM的混合云平臺架構上,還要能夠實現數據的分享、管理和安全與保護,最后為企業用戶呈現的,是一個統一的運維管理平臺——也就是說,這里的“混合”并非形式上的“混合”,而是更強調在應用過程中用戶所能感受到的對云服務應用的整體性和一致性。
IBM的“混合云”戰略真正得以實踐,是以2019年7月耗資340億美元收購紅帽為標志——將紅帽開源的容器云平臺OpenShift納入囊中,給了IBM真正打造混合云平臺的機會。
實際上,在收購紅帽之前,IBM已經通過收購和研發,擁有了跨越IaaS、PaaS、SaaS三個層次全部云計算應用模式的產品組合。但從技術和產品層面,始終不具有吞下整個市場的能力。直到擁有了OpenShift,IBM就有了一個將以往云計算技術和產品進行徹底打碎細化,并按照更細粒度、更松耦合方案,以及更宏觀的IT架構構建邏輯進行徹底重組和優化的機會——不僅包括IBM Cloud、IBM主機、服務器,還有IBM所有的軟件。
借助紅帽OpenShift,向下,其與包括不同廠商的公有云、私有云、邊緣計算和傳統IT數據中心等在內的各種環境實現互聯互通,實現與基礎架構層的聯系,從而使IBM混合云能夠在橫向上覆蓋更廣泛的基礎架構環境;向上,紅帽OpenShift可以整合包括IBM原有的包括AI應用、Cloud Paks(2019年8月,IBM宣布將其軟件組合轉化為云原生,并對其進行優化,使之在紅帽OpenShift上運行。其中,首批轉型成果以“IBM Cloud Paks產品組合”的方式于2019年11月亮相中國),以及來自紅帽的生態合作伙伴市場,從而實現了從IaaS、到PaaS和SaaS的應用貫通,與軟件應用層完成融合,為企業用戶提供一致化的從互聯互通、數據、安全、管理等全方位需求的覆蓋。

有了“混合云”架構,IBM就要開始做更高維度的整合:構搭建一個有充分覆蓋面的生態系統,將包括云計算市場當中的各級各類服務提供者、各個行業領域的企業用戶,以及各種合作伙伴都囊括其中。“跨界混搭,IBM改變了合作方式:IBM混合云已經成為一個能夠連接所有客戶和合作伙伴的技術平臺,IBM的打法是:不只自己做,阿里、亞馬遜、AT&T、塔塔咨詢服務(TCS),以及安永(EY)這類四大的服務公司……都是IBM的合作伙伴,IBM的目標是構建一個開放生態系統的業態。”繆可延說。
對于各種企業用戶,IBM推出了行業生態云的概念。簡單地說,即以企業用戶為核心角色,IBM作為提供技術伙伴,基于OpenShift、IBM容器化預集成的Cloud Paks,為企業用戶構建一個屬于企業用戶生態圈的混合云平臺和滿足其行業特色的混合云應用。企業用戶全面負責這一專屬混合云平臺的運行和管理,并將這一行業云推廣到自己所屬的行業中,將這種能力輸出到整個行業:“這就相當于IBM幫客戶做了一個蘋果APP Store——區別在于蘋果APP是為了個人用戶,IBM的生態云是做了一個企業的APP Store。”繆可延強調,IBM的混合云平臺是生態云的技術架構,基于這個架構,能夠實現三贏:IBM、IBM的企業客戶,以及IBM企業客戶的生態伙伴。
而對于IBM自身的技術和產品生態,IBM副總裁、大中華區伙伴生態事業部總經理葉明強調:“不同的生態系統里有不同類型的合作伙伴,有全球的集成商,行業的服務商,IBM更希望首先成為這個生態系統當中的連接者,能夠連接不同類型的合作伙伴;其次,是一個創新的賦能者和助力者,希望更多合作伙伴能夠基于OpenShift平臺和Cloud Paks的解決方案,基于他們對行業的認知,構建屬于他們自己的、創新的解決方案。最終讓這個生態系統成為一個成長共贏的平臺。”


在接受筆者提問時,葉明重點談到了專門針對生態伙伴拓展成長計劃的藍星云途:“藍星云途的目標有四個類型的合作伙伴:第一是拓展IBM和紅帽兩邊的生態體系。第二是特定細分行業中獨立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提供者,如房地產行業、零售業、服務行業……他們愿意去拓展自己的業務,同時希望跟IBM的生態一起去打造自己更強的生態。第三類,是IBM原有的合作伙伴。第四類,是云原生的合作伙伴,如基于人工智能,基于不同類型的云服務商。”葉明強調,IBM專門為混合云的生態拓展打造了端到端的計劃:從招募到賦能,再到商機的推動、獎勵計劃。“這使得我們在整個合作伙伴的推廣中,目標非常明確,進度也非常高效,IBM希望通過混合云的基礎,能夠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我們生態圈。”
而在技術架構和生態圈之外 ,IBM與其他同類提供商相比,還有一個殺手锏——咨詢服務。
“第二平臺時代,我們幫很多企業實現了ERP的系統建設。現在我們已經快速進入第四平臺階段的時候,我們希望繼續延續IBM為中國制造,在中國制造,與中國共創的前進步伐。我們也希望能夠幫助所有企業在混合云的時代,打破原來不同云廠商之間所設立的一些技術壁壘。數據要流要流動才能產生價值,流動以后才能釋放力量,流動以后才能夠增加不同的廠商、不同的生態合作伙伴之間的協作。”
馬勇, IBM大中華區企業咨詢服務部合伙人,云應用服務總經理在接受采訪時強調,企業的云平臺戰略,必須與數據、安全、智能、移動等戰略保持一致;與自身的業務戰略相結合,是企業釋放云全部潛能的唯一途徑。而IBM在任務關鍵型業務流程現代化方面深厚的行業專業知識,能夠針對每個用戶的不同需求,提供其專屬的應用任務、工作負載、安全需求,以及特定的行業需求。
一項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改變一個行業,例如云計算和IT產業;因此一個新的戰略也許會改變一個公司,例如混合云與IBM。IBM此次對于混合云戰略的投入,從技術到產品,從商業模式到公司架構,可謂到了傾其所有的程度。而且其目標所指,也并非短期的商業收益,更多是希望通過自己的戰略,重新獲得整合和領導市場的機會。“我們要更好地推動IBM開放式混合多云平臺,現在我們都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包卓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