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驁
“要么讓自己成為一個科技公司;要么就要將科技與自己的業務進行更深度的融合。”霍錦潔,IDC中國區總裁日前在發布年度《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報告時強調,2020年,突如其來的不確定性——包括疫情、經濟下滑、政經局勢,以及數字經濟和智能世界的滲透——讓更多公司認識到了科技所能帶來的業務韌性,以及數字化的重要性,因此科技和數據正在成為很多公司面向未來的重要策略。
事實上,對于更多的企業經營者而言,2020年所經歷的一切,是對以往所有企業管理經驗的一種顛覆,因此在對于如何保證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規劃上,也發生了一些“調整”。最明顯的改變在于,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關注的重點,從以往強調以業務創新贏得更多的市場競爭力,調整為更希望通過某種方式獲得更多業務的韌性。畢竟,時代的問題,企業無力左右,但對于日益復雜的社會經貿關系調整,企業希望獲得更多的應對能力。此時,科技被企業給予厚望。
“財務可預測性和靈活性、數字優先的客戶互動模式、在家辦公將成為常態、技術使能的運營模式、新的業務連續性計劃和數據驅動型商業模式,將成為疫情后下一個常態可預見的六大永久變化。”在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看來,企業在構建更具韌性業務模型的過程中,涉及到包括資金、供應鏈、運營、人才等各個方面的需求。例如當在家辦公或遠程辦公成為常態時,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就需要一個能夠對其進行管理和機制和手段。同樣,當銷售、服務等企業與客戶的互動模式呈現出非接觸式線上完成的趨勢,則企業客戶管理的機制和手段就必須進行相應的改變和調整。從這個角度看,所謂《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的結果,就不僅是ICT市場未來一段時間的熱點,更是企業構建更具韌性業務的幾個關鍵IT應用方向。
具體看,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具體內容為:技術領域的中國特色愈發明顯、數據的價值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非接觸連接商業重新定義客戶體驗、投資創建員工遠程工作能力、企業加速向云遷移驅動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5G與邊緣計算應用場景加速部署、人工智能加速各類自動化場景的應用部署、首席信任官助力企業打造未來信任、通過投資并購獲取數字技術能力和數字化連接擴展的生態系統興起。
“到2025年,在新基建、雙循環、科技自立自強戰略驅動下,政企持續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中國數字經濟占GDP的比例將超過70%。芯片、數據庫、操作系統、人工智能、企業核心應用解決方案、智能家居等領域的中國核心技術和專業占比會越來越多。”在武連峰看來,在2021年到2015年的4年的當中,中國在新基建方面的總投入將達到10萬億人民幣以上的水平;從2021年到2024奶奶中國數字化轉型的總支出將達到1.5萬億美元。這一方面會進一步加速數字經濟環境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會使得更多的中國技術領域的新獨角獸持續涌現,為中國的企業用戶提供更具針對性、更具中國特色的IT技術支撐。同樣是因為中國全面進入數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武連峰強調,到2023年,90%的中國省市都將設立大數據局,50%的中國大型組織基于這一“新基建”成果,采用“數據超市”的方式來統一實現對數據的存儲、訪問和治理,從而最大化發掘數據的價值。
而隨著中國整體數字經濟環境和基礎建設的持續完備,對于企業用戶而言,如何進一步適應新的商業環境和業務環境,就成為關注的重點。在《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中,非接觸式客戶體驗和遠程工作能力的提高,成為順應改變的第一步。
《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顯示,到2021年,中國60%的組織將通過自動化操作和非接觸式方式為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與此同時,到2023年,超過60%的中國大企業將會投資創建員工遠程工作能力,使他們能夠獨立、實時地完成工作,以應對類似疫情的突發事件,保證業務的連續性,踐行未來工作的理念。“多模交互方式和情境化生態嵌入,將有助于提高非接觸式客戶體驗;而包括5G技術、網絡安全和智能終端等技術的發展,將有能力為遠程工作等新型工作模式提供充分的技術和機制的支撐。”武連峰說。
在武連峰看來,如果將順應時代改變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那么持續構建數字化能力 ,化被動為主動,贏得更多的靈活性和柔韌性,將是未來企業能否加速成長的關鍵。
武連峰在解讀《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時,能夠幫助企業加速成長的首要因素,是企業將加速向云遷移,以及大規模數據中心的涌現。在《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中的數據時:到2021年底,中國將有60%的企業建立一種向以云為中心的技術架構和應用程序轉移的機制,到2024年年底,中國中大型數據中心的數量將超過8萬個。中國數據中心的IT支出將從2019年的364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624億美元;中國公有云服務的規模,也將從2019年的124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553億美元。
與此同時,《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認為,在未來5G和邊緣計算也將融入更多的業務應用場景,并被廣泛部署到包括制造、能源、交通、教育、醫療、服務、政府等各個領域。到2022年底,超過60%的中國1000強企業將部署基于5G和邊緣計算的應用場景,到2023年,70%的企業將會在邊緣處理數據,部署在邊緣的應用數量叫增長8倍,超過50%的新增基礎架構將部署在邊緣。中國2021年到2025年的5G建設總投資將超過8000億人民幣,2021到2024年中國物聯網總支出也將達到6萬億人民幣的市場規模。
另一項會被廣泛采用的技術時AI技術。《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數據表明:到2024年,45%的重復性工作任務將由包括AI、機器人和RPA提供支持的“數字員工”是線自動化或者增強。60%的中國1000強公司的IT部門將采用自動化運營實踐來轉變其IT員工隊伍,以實現規模化創新。“到2024年,人工智能基礎架構的市場將達64億美元,人工智能應用軟件的市場會達到127.5億美元,智能家居的市場將達到967.5億美元,而機器人和無人機的市場最大,將達到1211.2億美元。”武連峰強調,在解決了AI技術應用的相關技術難題后,該技術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IT技術與企業業務持續深入融合的關鍵。
作為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保障,尤其是在全力進入數字化經濟環境的大背景下,企業加速成長的同時,最不應該忽略的就是安全問題。在武連峰看來,到2025年,中國將有超過50%的大型企業設立“首席信任官”的角色,80%的首席信任官的工作,是要求供應商結合安全和風險能力來衡量企業信任。“現在有些企業會設立首席財務官來管控財務風險,設立首席信息官來監督信息安全,設立法務部門來評估業務合規性……所有這些業務的總和,未來會進一步融合,由首席信任官來統一負責。”武連峰強調,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包括常規的IT安全、風險管理和區塊鏈等技術和工具,將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多的保障。
《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最后一部分,是在討論未來的企業,該如何從領先到領軍。“十億市值靠業務,百億市值靠并購,千億市值靠核爆業務+并購。”武連峰引用了《兵臨城下:中國上市公司并購風云》一書中的話強調:未來企業要實現業務上的突破,一方面,需要通過投資或者并購的方式獲得數字技術的能力;另一方面,則需要利用數字平臺構建全新的生態系統,使其價值鏈能夠不斷創造新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
在《IDC 2021年中國ICT市場十大預測》中,其認為到2024年,中國將有30%的1000大企業將收購至少一家數字技術公司,以確保擁有差異化技能,從而在同類企業當中贏得更多的主動權。同時,也將有60%的中國企業將數字平臺納入到商業生態系統當中。
未來已來,但是未來的未來到底是什么樣?可能僅憑猜測和幻想還是難以想象得出來。事物的發展總是有規律可循,即便有時候,發展的過程會被意外打斷,但是總的方向和趨勢不會改變。